通?!懊钌茖W”女子洞經音樂淺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云南洞經音樂萌芽于元代,形成于明代,興盛于清代。它把儒道佛三教溶于一爐,集禮儀、經卷、音樂、教化于一身。通海“妙善學”女子洞經就是在云南洞經音樂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有自己獨特的形式和價值。本文主要從通海“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的歷史源流、存在原因及意義三個方面進行論述。本課題研究的意義在于使人們進一步認識到通?!懊钌茖W”女子洞經的獨特價值,豐富和深化人們對通?!懊钌茖W”女子洞經音樂的認識。
一、歷史源流
洞經,一般認為就是《玉清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的簡稱。洞經之洞則有通之意,經則有徑、達之意。洞經一詞則是通達之意。據史料記載,唱頌洞經,最初源于舊時文人在遭受冷落和貶辭之后,紛紛另辟蹊徑,追求自我存在的一種手段。通海洞經的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王連城在《續修河西縣志》中說的“流觴于明代”。根據洞經崇尚的神的封敕、主要經卷的改編年代、祭祀場地的寺廟建成以及談演曲調的風韻特色顯示:通海洞經活動興起于明代宣德元年1426年之后,即明代初期至中期這一階段,到現在約有500余年歷史。另一種說法是通海洞經的活動始于明末清初。也是王連城的《續修河西縣志》載:“初創時,系由文人學者醵姿延請迤西(大理)教師教授”。
以上兩種說法,不論哪一種都反映了通海洞經的傳人興起時間及其內容、曲調與活動的基本概況和大體格局,哪種說法更為確切,目前尚難定論。
根據歷史記載,洞經談演的組織稱“會”和“學會”。通海有記載最早的洞經會是康熙初期的“朝山會”。乾隆時期,通海洞經成立了“桂香會”。光緒年間,“桂香會”因機構龐大、人員繁多而出現分歧,桂香會解體,以戴淳、張家熊、周誠(周四爺)、湯應山、盧光耀人為首的親友拉出聯合成立了“五圣會”。
通海洞經古樂歷史悠久,興起于元代,創立于明朝初年,興盛于明末至清,到了清末的咸豐、同治年間已有許多洞經音樂班、社活躍在通海。由于洞經音樂在通海流傳的歷史悠久,積淀深厚,許多曲牌曾流傳到了省城昆明、建水以及玉溪等地。
清康熙年間在通海秀山成立“朝山會”后,洞經會紛紛興起,規模較大的有“桂香會”、“慶九會”、“五圣會”、“雅集社”、“圣文會”、“崇文學”、“同文會”等。
20世紀40年代,18名妙齡少女經張家熊、張云濤兩位老先生的細致教授,歷時三年時間,打破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禁錮,于1947年6月成立了云南省唯一的全由女子組成的洞經古樂班“妙善學會”,于1947年在秀山三元宮談演洞經后,被傳為美談,遂將洞經談演活動帶到民間禮佛活動中,使之完整傳承。由于18位修貞女驚世駭俗的壯舉,云南唯一的女子洞經會“妙善學”也就石破天驚地出現在傳統觀念十分濃厚的“禮樂名邦”——通海。
2000年元旦,為繼承弘揚和發展這一古老的藝術,通海縣成立了“通海洞經古樂團”,分別在秀山、花街廣場、古樂館及玉溪等地演出了60多場,專題為外國留學生演出11場,都受到中外游人及廣大人民的贊賞。
2002年4月和8月,分別赴大理和蒙自兩地參加“中國大理洞經邀請賽”和“云南省洞經間樂邀請賽”都獲得了云南省的第一名,同時制作《古樂流韻》光盤發行。
現如今,通?!懊钌茖W”女子洞經協會進過改革,于2001年進入國家非遺名自2006年以來,通海“妙善學”女子洞經也由原先的祭祀表演發展成了如今的純粹表演形式,并于2012年8月正式發展為通海月光古樂團。
二、通?!懊钌茖W”女子洞經音樂存在的原因
(一)文化積淀
通?!懊钌茖W”女子洞經音樂蘊含著歷史悠久的文化,其中包含儒教、佛教、道教文化的融合,再加之通??h地方文化的獨有特色,形成了通海妙善學女子洞經。通海素來被稱為禮樂名邦,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通海“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也是其中的代表之一,融入了地方文化的元素。它融入了諸多的文化元素:如道教的洞經的主要典籍稱《大洞仙經》或《文昌大洞仙經》、《太上無極總真文昌大洞仙經》、儒家、佛教文化、唐宋曲牌等。其是在道家文化基礎上而形成的一種小眾文化,組成的民間小眾團體。
?。ǘ┬叛鲂枰?
通?!懊钌茖W”女子洞經音樂,包含著大量的宗教文化,有強烈的宗教信仰色彩,極大的滿足了洞經成員的信仰需要。分析通?!懊钌茖W”女子洞經音樂提供成員的信仰需要。我們需要從兩方面的原因進行分析:第一,具有心理調試功能。通海“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的信仰有其獨特性,從通?!懊钌茖W”女子洞經音樂的宗教基礎來看,它三教合一的產物,又在其基礎上形成自己獨特信仰文化。洞經文化在道教的基礎上發展起來,因宗教文化當中具有心理調試的功能,所以通海“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在一定程度上也具有心理調試的功能。馬克思主義曾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說過,宗教是在人們在現實社會當中受到壓迫,又無力改變它的時候,尋求超自然的一種力量,以求心靈的慰籍,通過借助超自然的力量,為社會成員提供心理調試。
第二,心理動機。成員將對現實社會的不滿轉化為超自然存在物(即宗教世界)的寄托。首先,我們從洞經音樂協會的組成人員來看,洞經音樂協會成員主要由退休老干部和農村中年婦女兩部分人構成。經過田野調查發現,大部分洞經協會成員承受了沉重的社會生活壓力,而且隨著年齡增長,表現出對改造現實世界的無力感。除了對于現實世界的無力感以外,還有自身的社會認同降低,在后面的文章中,會進行具體的陳述。這些因素構成了對洞經音樂信仰的心理動機,因對現實世界的不滿,尋求心理安慰和寄托,尋求社會認同,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
(三)謀生手段
這一文化藝術曾被作為謀生手段的一種。一方面,通海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是通海洞經音樂的分支,通海洞經音樂成立初期,只能由具有社會聲譽的儒士、世家子弟和有名望的鄉紳來構成,是社會地位的象征。但隨著社會環境的變化,洞經音樂變為了一定意義上的謀生手段,并沒有嚴格的身份限制,一般家庭的成員也能彈奏洞經。因洞經音樂具有祭祀的功能,所以談演洞經也能作為一種謀生手段,滿足自身的生活需要。另一方面,經過社會調查研究發現,如今的洞經協會成員的年齡階層在50歲以上,這些人當中大多出生于農村,無基本的醫療生活報賬?,F在社會老齡化問題突出,社會養老負擔加大,老齡的洞經會成員,通過彈奏洞經音樂,能夠獲得一定的經濟收入,作為自己的養老基礎。 ?。ㄋ模┪幕J同
文化認同的理念首先起源于西方,之后引入到宗教音樂領域,“音樂有助于建構社會認同”,文化認同對于我們研究洞經音樂的存在重要意義。在傳統社會當中,“鄉紳”具有社會權威,具有連接地方和中央的功能,形成了獨特的社會功能。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洞經會由“鄉紳”組成民間音樂組織,不同身份的人加入到洞經會中,如:追求獨立自主的女性。洞經會的活動意味著傳統文化的傳播,通海妙善學女子洞經會成員對于傳統文化的傳承,帶有了極大的文化認同感。洞經協會的共性,都是儒、釋、道三教文化融合的產物,洞經會成員對于洞經文化有著極大的認同感。三教融合本就是一個困難的事情,三教文化各不相同,通海妙善學女子洞經協會與其它的洞經協會有所不同,但是洞經會成員又將它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其中很大原因是來源于文化認同。
(五)社會認同
傳統的社會鄉紳結構發生了變化,但是似乎以另一種形態出現在現代社會當中,這就是洞經會。洞經會成員通過彈奏音樂、享受音樂的同時,洞經音樂集禮儀、教化和經卷于一身,音樂的演奏過程往往配合著經卷的內容和宗教禮儀來同時進行的,在一定程度上贏得社會認同感。通海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在社會化過程中的重要功能,還體現在對于受眾群體的規范人們的行為。將儒、釋、道三家的經卷、禮儀及教義通過音樂的形式表達出來,通過洞經音樂的演奏,潛移默化的對其社會成員產生影響,從而達到對一定意義上的教化作用。社會化的另一重要功能還體現在,洞經會社會成員提供一定學習的場所與環境,使自身得到洞經音樂的熏陶,為洞經組織成員搭建平臺,實現社會化。通過以上的論述,我們可以認識到:通海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將難以理解的教義、經卷等通過有趣的音樂表達出來,使社會成員(受眾)得到教化,從而獲得了一定的社會認同感和教化社會的功能。
三、通?!懊钌茖W”女子洞經的存在意義
(一)文化傳承
通海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作為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很深的文化內涵,蘊含了儒、釋、道三家的文化。洞經協會在文化發展與傳承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充當了洞經文化代代相傳的重要角色。
在傳承過程中,通?!懊钌茖W”女子洞經協會把洞經文化的信仰、教義及經卷通過音樂所表達出來的音樂的儀式、種類等,就是洞經文化的傳播。隨著社會的變化與發展,通海妙善學女子洞經協會也在做出一些改變,在不改變其自身教義的基礎上,加入一些舞蹈元素,促進洞經文化的發展。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通海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起到了保護傳統文化及洞經文化的重要作用,充分發揮了保護與傳承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對洞經文化的延續性做出了重要貢獻。
(二)凝聚社會成員
在宗教社會學當中,宗教與社會整合的關系在于三個方面:其一是社會制度層面的整合,其二是社會組織層面的整合,其三是輿論層面的社會整合。從宗教社會學的角度來看待通海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因其具有宗教信仰文化的特點,所以在一定意義上也具有在輿論層面和社會組織層面的整合。一方面,通海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作為一種小眾的民間社團組織,通過自身組織的形式、規范、教義等方面,規范其洞經協會的內部成員,從而達到在小范圍內進行社會整合的目的。另一方面,從輿論層面來說,通海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將儒家的禮儀、道家和佛家的經卷和教義、唐詩宋詞、民間小調等融入音樂當中,通過音樂的形式,向社會成員傳播某些價值觀,培育共同的價值觀念,從而達到小范圍的社會整合。通海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有利于將社會成員整合在一定的組織當中,達到社會秩序的平衡。
(三)文化多樣性和包容性
通海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是儒、釋、道三教合一的產物,加之唐詩宋詞和民間小調(小桃紅)等文化元素。一方面,通海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道家祭祀禮儀的音樂,是佛、道、儒、民間小調與唐詩宋詞的有機融合體,給社會成員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增添文化的多樣性。另一方面,通海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文化在增添了社會文化多樣性的同時,也增強了文化的包容性。就其文化外部環境來說,在社會主流文化的主導下,允許洞經音樂文化的存在與發展,說明了文化具有包容性。就其洞經音樂的自身而言,洞經音樂融人道教、佛教、儒家及民間小調,各種的思想和文化相互融合的構成獨特的文化形式。經過以上論述,我們可以看出:通海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具有極強的包容性,除了傳統文化以外,還隨著社會的發展,洞經音樂文化加入了現代文化的元素,現代文化和傳統文化相互包容,碰撞出激烈的火花。
?。ㄋ模┮魳吩囟嘣?
通海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與其他宗教團體或者民間小眾團體有著明顯的差別,體現在通海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在枯燥的經卷基礎上,加入了音樂的元素。洞經是以樂器為主,樂器和歌唱相結合的綜合性音樂藝術,用于宗教祭祀,現在的通海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改為了純音樂演奏。通海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以經卷彈奏為主、唐詩宋詞和民間小調為輔。它擁有的曲調有經文、禮儀、詩詞及序曲和尾曲。打擊樂器有18套,后來還加入了管弦樂器(嗩吶、簫笛、高胡、小胡、二胡、大低胡、琵琶、中阮、古箏、隋州編鐘和大阮等樂器)。曲調多樣、內容豐富、樂器齊全,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優雅曲調。通海妙善學女子洞經音樂里面包含了南、北音樂的元素,它既有南音(江南的情調),又有北曲的豪邁。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486119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