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的防范與管理路徑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文章從事業單位財務風險成因展開分析,并以此為依據,提出明確風險管理責任,建立長效風險管理機制、強化預算執行力與制度落實、強化財務監督力度、建立健全的財務風險預警機制、完善信息化財務內控平臺等幾個管理路徑。旨在使事業單位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認識到財務風險防范的重要性,利用多元化的措施,加強財務管控力度,推動事業單位的戰略性發展。
[關鍵詞]事業單位;財務風險;風險預警;預算執行
[DOI]10.13939/j.cnki.zgsc.2020.02.142
在事業單位的實際發展過程中,財務風險防范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逐漸受到大多數管理者的關注。在各項經營活動中,都蘊藏著一定的財務風險。因此,相關的工作人員應當制定切實可行的風險防范措施,更加注重財務風險的管理工作,保證單位資產的安全性與穩定性。事業單位應當及時發現各個環節中存在的不穩定因素,逐步構建健全的內部控制制度,注重事前的風險防范,利用適當的解決措施,促進各項活動的順利開展,為單位的健康長遠發展打下穩固基礎。
1 事業單位財務風險成因
1.1 財務管理人員缺乏風險意識
事業單位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只要開展財務活動,就會面臨一定的財務風險。由于事業單位具有公共服務型與非盈利性的特點,財務人員認為主要根據法定預算取得財政資金,就不會產生財務風險,及時發生風險問題也與單位的財務管理沒有直接關系,單位內部普遍存在缺乏風險意識不強的問題,不利于單位的長遠發展。
1.2 部門職責不明確
就事業單位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由于其組織的目標并不僅僅是提高經濟效益,導致管理人員經常無法就各種目標的重要性達成一致,在分級管理中面臨一定的難度,各個部門的工作人員沒有明確自身基本工作職責[1]。從財務角度進行分析,各個部門的職責不夠明確,容易產生一系列的風險。例如,預算執行力不強,預算資金支出結構不同的問題,進而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事業單位的公信力下降,資金的使用效益無法發揮到最大化。
1.3 單位內部財務關系混亂
在大多數事業單位內部,存在政企不分的現象,導致取得財務資源的過程較為復雜,各個單位以及上級主管單位之間,存在資金使用效益低下,無法保證資金安全性的問題。另外,事業單位內部的財務關系混亂也會導致財務風險發生,不利于后續財務內部控制的順利開展。
1.4 財務決策不夠科學化
目前,我國事業單位的財務決策存在主觀決策的問題,無法保證重大決策的合理性,進而產生一定的財務風險。例如,事業單位在固定資產投資決策的過程中,對于投資項目的可行性缺乏全面的分析,經濟信息不夠真實,導致單位的決策能力低下,甚至出現投資盲目的現象,無法提高設備的利用率,容易導致財政資金風險發生。
2 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的防范與管理路徑
2.1 明確風險管理責任,建立長效風險管理機制
在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防范過程中,明確風險管理責任是重要的組成方式之一。事業單位在財務風險的管理與防范過程中,相關的工作人員應當明確出現財務風險的原因就是單位內部的員工沒有明確自身的基本職責。事業單位在內部應當建立責任制,并將工作職責合理地劃分給工作人員,保證各個部門人員之間的配合與制約。與此同時,建立崗位不相容機制,對于重要的崗位安排兩名以上的員工,避免財務人員出現徇私舞弊的現象[2]。最后,事業單位要想建立長效的風險管理機制,相關的管理人員就要轉變陳舊的財務管理觀念,對于優秀單位的成功經驗進行借鑒,引入最先進的管理技術與風險管理工具。另外,要逐步加強員工的風險管理技能,開展專業知識的學習,使財務人員能夠擁有較高的風險應對能力。
2.2 強化預算執行力與制度落實
就目前我國事業單位的實際情況進行分析,相關的工作人員應當結合現有的資金投入政策與來源渠道,還要合理地編制財務資金收支計劃,通過這種方式促進單位的健康長遠發展。另外,事業單位在實際的發展過程中,應當構建相應的積累機制,還要構建負債償還基金,定期開展財務分析工作,對于事業單位的收入與分配政策進行合理的控制。財務部門應當結合市場環境的不斷變化,對于長遠發展目標進行合理的調整。事業單位在財務風險管理的過程中應當借助專業性較強的知識,引進專業人才,在單位內部設立預算管理機構,在加強預算執行力的基礎上,開展風險管理工作。
2.3 強化財務監督力度
在事業單位的發展過程中,相關的工作人員只有立足于實際情況,給予財務監督工作相應的重視程度,將監督作用發揮到最大化,保證監督機制能夠有效的結合在一起,利用現代化的手段,建立完善的風險評價系統,對于財務管理及風險進行防范。在開展內部監督的過程中,事業單位應當逐步加強權威性與獨立性。通過建立完善的內部審計機構,加強經濟責任審計,對于員工的工作行為進行約束[3]。從外部監督的角度進行分析,事業單位應當加強各個部門之間的配合,加強聯動管理機制,避免不必要的經濟損失發生。
2.4 建立健全的財務風險預警機制
事業單位在實際的運營過程中,應當逐步建立健全的財務風險預警機制,加強對于各項經濟活動的管控,才能從根本上解決事業單位存在的財務風險問題。由于大多數事業單位的財務活動的規律性較強,財務人員在工作中應當立足于實際情況,并找出發展與運營的規律,還要對財務風險進行研究,開展量化性分析與預測工作,注重事前的風險評估、事中的延伸管理與事后的監督工作。另外,在建立財務風險預警機制的過程中,應當明確財務風險預警指標,假如出現與預算情況存在較大差異的現象,就要進行及時的整改,進而將數據處理的優勢發揮到最大化,為單位的重大決策提供相應的依據[4]。
2.5 完善信息化財務內控平臺
首先,事業單位應當建立內部數據集中管理模式,解決信息共享速度較慢的問題。就目前實際情況進行分析,事業單位的信息平臺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不僅數據無法實現共享,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加重財務人員的工作負擔,不利于財務內控工作的開展。因此建立信息化平臺,能夠逐步實現數據資源共享。通過建立現金流的管理平臺,對于財務數據與信息進行全面的分析,并有效降低資金預算的風險。
其次,采取嵌入式的財務控制方式,能夠在事先發現風險因素,并進行合理的財務處理。在使用財務軟件的過程中,務必要通過授權進行內部控制工作,而避免財務風險的發生應當加強事后的監督與控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財務風險發生,實現事業單位的穩定發展。
3 結語
綜上所述,事業單位在實際的運營過程中,要想從根本上避免財務風險的發生,就應當樹立良好的風險意識,不論是財務人員還是管理者,都應當對于事業單位的風險區域與活動更加熟悉,還要明確什么樣的行為會導致風險問題發生。這樣能夠對風險進行有效的防控,逐步加強事業單位的財務風險管控力度,進而將資金的使用效益發揮到最大化,為事業單位的可持續發展打下穩固基礎。另外,通過加強監督力度的方式,避免財務風險與經營風險的發生,創造出更高的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徐克立. 淺析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管理提升[J].中國經貿, 2017(18).
[2]王娟. 新時代事業單位財務風險控制與防范[J].經貿實踐, 2018(18):119-120.
[3]陳斌. 關于加強行政事業單位財務風險防范的思考[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 2018(3).
[4]郭建華. 淺析事業單位財務風險管理問題及應對策略[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務, 2018(23):77-7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1511089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