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體性教育視野中的高等職業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顧愛怡
提要主體性教育思想是當代教育領域研究的熱點之一。本文從理論上對主體性教育和高等職業教育的融合、滲透進行初步探討,對高等職業教育中主體性生成機制的缺失進行現實考察,認為要超越目前高等職業教育教學體系,培養具有創造力的高職人才,必須通過構建主體性教學模式、主體性學習模式、主體性德育模式等多種途徑進行。
關鍵詞:主體性教育;職業教育;人格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
教育的根本任務,就是要不斷提高受教育者的主體意識,并成為能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求發展的社會主體。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能夠激發學生進行自我教育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薄皼]有自我教育就沒有真正的教育?!币虼?培養學生主體性的問題,是包括高職院校在內的任何學校和教師要首先明確的問題。
一、理論追溯:主體性教育與高職教育融合的發生
當代教育思想為我們構建高職教育教學新體系提供了新的視角和豐富的理論,國內外教育改革實踐也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經驗。1986年日本臨時教育審議會在《審議經過概要(之三)》中提出了教育的目的是“人格的形成”,這是一種人格本位的教育價值觀,歐美各國也有類似的提法。自20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我國教育界也形成了改革潮流,上海等地提出了“以個性發展為目標的教育改革新思維”,北京吉利大學提出了“理論夠用,實踐為重,科技創新,人格本位"的教育新理念,也貫穿了主體性教育思想,把可持續發展作為職業教育的價值趨勢和改革、實踐的基礎,提倡技術創新能力和創業能力,提倡勞動道德和人文價值,強調職業教育要適應終身學習的需要。
所謂主體性教育,是指根據社會發展的需要和教育現代化的要求,教育者通過啟發、引導受教育者內在的教育需求,創設和諧、寬松、民主的教育環境,有目的、有計劃地規范、組織各種教育活動,從而把他們培養成為能夠自主地、能動地、創造性地進行認識和實踐活動的社會主體。一句話,主體性教育是一種培育和發展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的社會實踐活動。
高職教育是技術性教育,強調的是綜合應用能力,是一種致力于將外在知識,技術內化為能力的教育,離開了學生的認同感和主動參與是難以奏效的。因此,確定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自身的知識和經驗為基礎,改革教育方式、教學方法,就顯得更加迫切。
我國高等職業技術教育,經過20多年的發展歷程后,目前已進入教育教學的新體系建設時期,其目標就是在20多年教育教學實踐的基礎上,以理論創新和實踐創新的精神構建富有時代精神,具有鮮明的高職特色,體現綜合素質教育的要求,又與中國社會經濟現實情況和發展要求相適應的高職教育教學體系。其基本問題是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問題,重點是課程體系建設問題。在高職教育教學過程中如何體現主體教育思想,培育和發展學生的主體性,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等,便成為人們研究、探索的重大課題。
二、現實考察:高職教育教學體系中主體性生成機制的缺失
(一)學生主體自主活動整體的缺失。現行高職教育教學體系在教學目的上是直接實現教學的外在社會目的,即使學生成為社會所需的具有文化知識、技能和品德的人,而不是實現學生主動的學習和建構主體這種內在教學目的,教學的外在目的代替了教學的內在目的,不是通過內在目的實現進而達到外在目的的實現,因而教師教的活動掩蓋了學生學的活動。
(二)學生主體非反映客體活動形式的缺失?,F行高職教育教學體系主要以學生主體反映客體的認識活動為主,其他幾種形式的主體活動貧乏甚至沒有。這種教學實際上成了唯認知教學,僅發展了學生的認識主體性,學生只是認識主體,嚴重壓抑了學生其他方面主體性的形成和發展。
(三)學生主體與社會交往活動的缺失。學生的主體性主要是在自己的實踐活動中形成和發展的,在他與其他主體和客體的相互作用中成熟和提高。教學中主體與主體間的交往活動除了學生彼此之間的交往、師生之間的交往外,學生與社會的交往同樣重要。但現行高職教育教學體系中,學生與社會之間的交往很有限。
(四)非理性活動的缺失?,F行的高職教育教學活動主要表現為一種唯理性教育,它以傳授理性知識,培養理性精神能力為唯一目的,借助具有固定含義的語言、概念邏輯、科學等理性化手段和工具來實施,而缺失了非理性的教育活動。因而它培養出來的人主要是具有理性精神而缺失人文精神的不完整的人,是主體性殘缺不全的人,它所暴露出來的問題已引起了人們的關注。
三、超越:高職學生主體性培養途徑
主體性教育思想應有實踐性,必須能夠應用到高職院校之中,指導學校教育的各項工作,以最終促進學生整體素質的提高和主體人格的形成。這就要求構建主體性教育模式,它主要包括主體性教學模式、主體性德育模式、主體性學生心理輔導模式等。
(一)以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為核心,建立主體性教學模式,這是主體性教育實施的關鍵。學生整體素質的發展和健康人格的形成,是在活動中實現的,尤其是在學校專門實施的教學活動中實現的,只有學生在課堂學習、課外活動,社會交往、家庭生活等多種形式,多種場合實踐活動中都能表現出主體性,發揮個人的能動作用,才能更好地成長。而課堂教學是影響學生活動尤其是學習活動最重要的情境因素,因此優化課堂教學結構,提高教學質量,構建一個可充分發揮教師教學的主導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主體性的教學活動模式,是最為關鍵的問題,并以課堂教學為核心,以學生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校外活動為輔助,形成完整的教育活動體系。
如何構建主體性課堂教學模式?課堂教學既是師生雙邊心理互動的過程,又是學生與周邊環境(教材、教具、同學等)互動的過程,也是學生內部的多種心理因素(認知、情感、意向)相互作用的過程。主體性課堂教學模式是一種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教師對學生學習的指導、幫助、激勵作用,最大限度地發揮學生學習的自主性、能動性、創造性的教學模式。
進入21世紀,我國教育界提出了“研究性學習”的主張,引起廣大教育工作者的注目與嘗試。與基礎教育相比,職業學校開展研究性學習的教學活動更具有優勢,因為職業教育的專業教學內容源于職業實踐,與研究性學習強調的學習內容的實踐性相吻合,研究性學習以“問題”為載體,強調學生主動探索,不受學科體系約束,追求知識、經驗的聯系和運用,這些都是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教學改革始終追求的目標。所以,在高職院校推進研究性學習,是深化職業教育課程改革、提高職業教育質量、提高生產、服務、管理第一線勞動者素質的重要舉措。
(二)改革政治輔導員工作為核心,構建主體性德育工作模式。這是主體性教育實施的重要保證。主體性教育的實施,要求政治輔導員在管理、教育學生的過程中,既發揮自己的指導、幫助、服務及榜樣作用,更要使學生主動地參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和其他德育活動,做到“自尊、自愛、自信、自律、自強不息”。
1、政治輔導員要根據社會要求和新時期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行德育工作?,F在的大學生雖然身體上處于迅速發展期,但在心理上獨立性與依賴性并存,個人人生觀、價值觀和個性尚未最終形成。面對改革開放、市場經濟運行下的復雜社會文化環境,加強學校德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必須改變過去單調呆板、簡單說服式的政治輔導員工作,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始終以正確的價值觀,積極的人生態度,高尚的審美情操來引導學生;②運用人本主義的心理學方法于德育工作中。尊重、信任、關心學生,反對對學生壓制、專橫,或者放任不管,提倡民主、平等、鼓勵的德育工作作風;③注意發揮學生班集體教育功能,幫助學生建立良好的班集體和班風,讓學生學會自我管理。
2、政治輔導員要爭取任課教師、家長、學校等其他部門的配合進行學生德育工作。通過對學生學習、生活、社交、審美、勞動等方面提出明確的要求,讓學生主動、自覺地接受和參與到學校的德育活動之中,在多方面支持幫助下,形成良好的品德和個性品質。
3、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優化校園文化環境。校園文化包括了學校的物質文化、組織文化和精神文化,也包括了教師文化和學生文化。優化校園文化心理環境是一個系統工程,充分利用學校隱性的和顯性的資源,通過組織學生開展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來進行,必須注意以下幾個方面:①以創造優美、整潔、舒適、文明的物質環境為基礎;②以建立健全學校的各種組織管理制度、規范,形成團結和諧的人際環境,積極進取的工作環境為紐帶;③以養成師生的主體人格,形成自覺、自律,勇于創造、科學文明的良好校風為核心。
(三)引入心理輔導機制,發揮心理輔導的獨特育人功能是主體性教育實施的新特點。心理輔導是助人自助的師生積極活動過程,符合主體性教育的思想。學生心理輔導工作要以發展性輔導為主,以活動課的形式為主,以依靠全體教師為主,以發揮學生自我調造、自我保健為主。通過多種形式、多種途徑、多種內容、多種方法的心理輔導,來促進學生心理健康發展,預防心理疾病,消除心理阻礙,提高學生心理素質水平,使其更好地學習和生活。因此,心理輔導是幫助學生更好地自我認識、自我悅納、自我調控、自我抉擇,并追求自我發展完善的過程,同時也是發展學生主體性的過程。
(作者單位:上海第二工業大學)
主要參考文獻:
[1]和學新.主體性教學研究[M].甘肅教育出版社,2001.
[2J趙中建.全球教育發展的研究熱點[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9.
[3]鐘啟泉.課程教學論[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
[4]王道俊.關于教育的主體性問題[J].教育研究與實驗,1996.2.
[5]戴革萍,鄭丹文,王慶文.主體性教育:21世紀教育發展的主旋律.現代教育科學,2003.2.
[6]吳航.我國主體性教育理論研究的現狀與反思[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2000.11.
[7]張天寶.試論主體性教育的基本理念[J].教育研究,2000.8.
[8]張建.人性提升:高職教育人才培養目標的思考[J].職業技術教育,2003.19.
[9]曾桓松.弘揚主體性德育淺探[J].人大復印報刊資料《思想政治教育》,2003.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2/view-4084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