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術后傷口造瘺口護理方法的比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目的: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術后傷口造瘺口護理方法的探討。方法: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1例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患兒為對照組,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21例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患兒為觀察組。對照組給予常規護理,關注患者的基礎護理、生命體征及腹部體征。觀察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綜合護理干預,成立傷口造口小組對傷口造口進行管理;使用造口粉、皮膚保護膜、防漏膏輔助用品保護造口周圍皮膚;傷口換藥用水膠體替代紗布;加強與患兒家屬溝通、心理護理并指導家屬參與造瘺袋的更換。結果:對比兩組患兒傷口感染發生率、造口周圍皮炎發生率、住院時間。觀察組患兒各項指標較為理想,優于對照組,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在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術后傷口造瘺口護理中,應用綜合護理干預可降低傷口感染發生率、造口周圍皮炎發生率,縮短住院時間,后續工作中可予以推廣。
【關鍵詞】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造瘺口護理;新型敷料
【中圖分類號】R249【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5-0019(2019)12-138-02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NEC)一直是新生兒重癥監護病房(neonatal intensive care unit,NICU)最常見的一種獲得性疾病,主要在早產兒或患病的新生兒中發生,以腹脹、便血為主要癥狀[1] 。隨著圍產醫學的發展,早產兒及低體重兒的增多,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有增加趨勢,成為新生兒尤其是早產兒的重要死亡原因。因此,加強對NEC防治的研究是新生兒科非常緊迫的課題[2]。NEC的病因尚不清楚,大多數臨床醫師及基礎研究者認為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是繼發于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一般認為早產、感染、腸壁缺血后再灌注損傷是引起NEC的主要原因[3]。目前一般采用手術造瘺的方式進行治療,效果較為理想。但在術后進行傷口造瘺口護理時,過去重視基礎護理及生命體征的觀察,對傷口造口缺少系統的管理。研究指出優化的綜合護理方式可有效減少傷口感染發生率和造口周圍皮炎發生率,本研究針對相關內容進行了對比分析,所獲結果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回顧性研究,選取我院2016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21例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患兒為對照組,2017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21例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患兒為觀察組。對照組21例患兒中,男患兒12例,女患兒9例,且均為新生兒,年齡14-45天,平均年齡25.06±1.93天。對照組21例患兒中,男患兒15例,女患兒6例,且均為新生兒,年齡13-46天,平均年齡22.12±1.87天。手術方式上兩組均行剖腹探查術+腸造口術,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手術方術一致,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1.2 納入標準 (1)所有患兒均為新生兒;
(2)所有患兒滿足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診斷標準;
?。?)患兒均行剖腹探查+腸造口術。
1.3 方法
1.3.1 改進造口護理方法 在術后護理過程中,由于傷口與造口相鄰,易污染傷口,造成傷口感染,這給我們護理帶來了挑戰。劉立、李忠忠等的研究證明了護膚粉、皮膚保護膜預防和抑制接觸性皮炎的作用。保護膜帶有一點黏性,不僅不影響造口袋的粘貼效果,而且會使造口袋粘貼更牢固,減少排泄物對創面的刺激利于創面愈合。觀察組在科室成立傷口造口小組,其小組成員均取得傷口造口??谱o士資質,使用造口輔助用具皮膚保護膜、造口粉、防漏膏后再貼造口袋,每3天更換一次,減少護士工作量,也使患兒造口周圍得到有效的保護,同時增加造口袋底盤黏貼的牢固性,從而減少患兒造口周圍皮膚問題的發生。
1.3.2 傷口護理 傳統換藥紗布會使傷口干燥并且結痂不利于上皮的爬行,并且換藥容易因粘連而損傷新鮮肉芽,不利于組織愈合。觀察組采用水膠體換藥。水膠體敷料是一類在臨床中廣泛應用的新型創面敷料,由明膠、果膠和羧甲基纖維素鈉混合形成。可以在傷口周圍形成一個閉合性屏障避免周圍異物的污染從而減少感染的機會。運用水膠體在NEC患兒傷口中可以吸收少量到中量滲液,而且可避免造口袋滲漏導致排泄物對傷口的污染,有效減少傷口感染的發生,促進傷口愈合。
1.3.3 心理護理 由于NEC病情比較嚴重,死亡率較高,患兒痛苦較大,并發癥較多,重癥監護時間較長,加上住院治療期間家長探視時間又少,醫療費用又貴等不利因素的影響,家長往往會陷入一種十分焦慮、擔心和恐懼的心理狀態,心理上有不安全感,害怕患兒隨時都可能離開,就會產生情緒波動,煩燥不安,護理人員要關懷備至,安撫家長的情緒,醫生要及時解釋病情變化,使其了解患兒病情動態,讓家長有種信任感和建立自信心。同時醫護人員要了解其心情,認真聽取和鼓勵家屬傾訴內心感受,并給子支持相理解,多關心幫助患者家屬使其能夠積極配合患兒的治療和護理,待病情穩定后,可根據實際情況讓家屬對患兒進行探視。因此做好心理護理,有利于患兒病情恢復,也利于建立和諧的醫患關系。
1.3.4 健康宣教模式的改變 NEC患兒關瘺術一般在術后3到6個月,這期間家屬對患兒的造瘺口護理尤為重要,護理不當,會出現諸多的并發癥。觀察組由傷口造口??谱o士給予同質化健康宣教,過程分為4個階段。第一階段給家長介紹造瘺口輔助產品及其作用;第二階段指導家長觀看換造瘺袋過程,鼓勵參與;第三階段詳細介紹拆除造口底板、裁剪和黏貼造口袋的技巧和注意事項;第四階段由家長親自給患兒更換造口袋,??谱o士及時給予指導糾正。出院后若出現造口問題也可在傷口造口門診尋求幫助。這樣家屬能夠有效掌握造口的護理方法,減少出院后照顧患兒的憂慮,減少患兒造口并發癥的發生。
1.4 觀察指標 本次調查主要觀察指標為兩組患兒的傷口感染發生率、造口周圍皮炎發生率、住院時間。 1.5 統計學方法 本次調查所用統計學軟件為 SpSS20.0。計量資料方面,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 通過調查對比,對照組傷口感染6例,感染發生率28.5%,造口周圍皮炎8例,皮炎發生率38.09%;觀察組傷口感染3例,感染發生率14.2%,造口周圍皮炎2例,皮炎發生率23.8%。對比發現觀察組患兒的并發癥發生率更低,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情況如表1所示。
2.2 兩組的住院時間 通過調查對比,發現對照組平均住院時間19.8天,觀察組平均住院時間14.1天,住院時間更理想,與對照組相比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數據情況如表2所示。
3 討論
3.1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多發于患病新生兒群體、早產兒群體,屬于獲得性疾病。該病的典型特征是腸深層組織以及粘膜壞死,71%的病例發病位置處于回腸末端。發病原因目前尚不明確,部分學者認為腸缺血損害可破壞腸道產生粘,導致細菌入侵,使組織被破壞、死亡[7]。目前壞死性小腸結腸炎一般以手術造瘺方式進行治療,給予患兒局部麻醉或全身麻醉,將壞死的腸組織切除,之后予以造瘺,代替腸組織功能,由于新生兒體質特殊,在造瘺術過后應強調有效護理。
3.2 目前的常規護理,強調基礎護理及生命體征監測,以便了解患兒病情和感染等情況,隨時調整治療和護理方案。綜合護理干預強調對傷口造口的重視,護理造瘺口時傷造口小組應用新型造口輔助用具皮膚保護膜、護膚粉、防漏膏保護皮膚。在傷口護理方面觀察組應用了水膠體保護傷口,促進傷口愈合,優化了護理方案,提升了護理有效性。此外要求護理人員進行專業且同質化的健康知識宣講,使患兒家屬掌握更換造口袋方法、護理技巧、日常生活指導等提升護理的延伸性。結果上看,觀察組患兒在綜合護理干預措施下,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于對照組,住院時間上,觀察組為14.1(±2.2)d,優于對照組的19.8(±4.1)d,體現了綜合護理干預的積極價值。
綜上所述,在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術后傷口造瘺口護理中,應用綜合護理干預有利于提升護理成效,后續工作中可予以推廣。
參考文獻
[1] 余蓓萌.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研究進展國際[J].兒科學雜志,2010,36(6):122-125
[2] GoudoeverHV, 陳超, 張蓉.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的熱點問題[J]. 中國循證兒科雜志, 2011, 6(4):321-323.
[3] 馮杰雄. 新生兒壞死性小腸結腸炎研究現狀[J]. 中華小兒外科雜志, 2006, 27(7):386-38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150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