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24 h動態心電圖診斷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臨床價值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24 h動態心電圖診斷無癥狀性心肌缺血(SMI)的臨床價值。方法 132例確診為SMI患者, 按診斷方式不同分為甲組和乙組, 各66例。乙組行常規心電圖監測, 甲組行24 h動態心電圖監測, 對兩組診斷結果進行比較。另選取69例有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作為參照組(行24 h動態心電圖監測), 觀察有癥狀性心肌缺血及SMI臨床表現差異。比較甲組和乙組的SMI檢出率、甲組和參照組病情發作心電圖表現、甲組不同時段心肌缺血發生情況。結果 乙組檢出SMI 52例, 檢出率為78.79%;甲組檢出SMI 62例, 檢出率為93.94%;甲組SMI檢出率高于乙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甲組心肌缺血持續時間(22.61±1.27)min、心率(88.96±5.62)次/min、ST段壓低幅度(1.59±0.27)mm與參照組的(11.29±0.58)min、(71.35±3.46)次/min、(1.96±0.52)mm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甲組6~12點發生心肌缺血比例高于12~18點、18~0點及0~6點。結論 24 h動態心電圖具有操作簡便、無創等優點, 對SMI診斷準確率較高, 值得應用。
  【關鍵詞】 24 h動態心電圖;常規心電圖;無癥狀性心肌缺血
  SMI為心血管內科常見病, 指無明顯癥狀、但心電圖等客觀檢查顯示為心肌缺血[1]。本病發病病因暫不明確, 但認為與高血壓、家族史等因素相關。SMI為心肌缺血的主要類型, 可導致心肌不可逆或永久性損傷, 但其因缺乏相關癥狀, 起病具有隱匿性, 待其發病后可對患者生命造成嚴重威脅, 因此盡早采取有效手段發現SMI對臨床治療、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有重要意義。本研究將24 h動態心電圖用于SMI診斷中, 旨在評價其應用價值, 報告見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5年8月~2017年11月本院收治的132例SMI患者, 按檢查方式不同將其分成甲組和乙組, 各66例。甲組男37例, 女29例;年齡41~73歲, 平均年齡(56.78±6.46)歲。乙組男38例, 女28例;年齡42~75歲, 平均年齡(56.81±6.52)歲。另選取同期本院收治的69例有癥狀性心肌缺血患者作為參照組, 男36例, 女33例;年齡43~72歲, 平均年齡(56.69±6.43)歲。三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經心臟彩超確診為心肌缺血, 但未見胸痛、胸悶、氣短等癥狀;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合并肝腎功能不全者、合并高血壓等慢性疾病者、精神疾病者、臨床資料不完整者、檢查配合性較差者。
  1. 3 方法 乙組行常規心電圖檢測, 采用12導聯心電圖機檢測, 診斷標準:①下斜型ST段下移≥0.05 mV, 且持續時間≥0.08 s, J點型ST段下移≥0.2 mV;②同一導聯T波<R波1/10。甲組及參照組均行24 h動態心電圖監測, 使用12導聯動態心電圖檢測儀, 持續記錄患者24 h的心電信息。選擇胸前5~7個電極, 對局部皮膚常規剃毛、清潔及消毒, 模擬V5、V1、下壁導聯, 囑患者切勿靠近強電磁場, 期間記錄缺血持續時間、心率、ST段壓低幅度。診斷標準[2]:①ST段壓低≥1 mm, 并逐漸消失;②持續時間≥1 min/次;③缺血發作間隔時間≥1 min/次。
  1. 4 觀察指標 比較甲組和乙組的SMI檢出率、甲組和參照組病情發作心電圖表現、甲組不同時段心肌缺血發生情況。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 x-±s) 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甲組和乙組SMI檢出率比較 乙組檢出SMI 52例, 檢出率為78.79%;甲組檢出SMI 62例, 檢出率為93.94%;甲組SMI檢出率高于乙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433, P<0.05)。
  2. 2 甲組和參照組病情發作心電圖表現比較 甲組心肌缺血持續時間(22.61±1.27)min、心率(88.96±5.62)次/min、ST段壓低幅度(1.59±0.27)mm與參照組的(11.29±0.58)min、(71.35±3.46)次/min、(1.96±0.52)mm比較,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3 甲組不同時段心肌缺血發生情況分析 甲組24 h動態心電圖監測顯示:6~12點ST段壓低次數為368次(49.60%), 12~18點為75次(10.11%), 18~0點為141次(19.00%), 0~6點為158次(21.29%), 其中甲組6~12點發生心肌缺血的比例高于12~18點、18~0點及0~6點。
  3 討論
  SMI為心肌缺血常見類型, 但其缺乏臨床癥狀, 起病具有隱匿性, 臨床常出現誤診、漏診現象, 可使患者錯失最佳治療時間, 為臨床診治增加一定難度。心肌缺血可導致心肌不可逆損傷, 引發心絞痛、心律失常等疾病, 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在解剖結構上, SMI患者冠狀動脈病變較為明顯, 存在明顯的心肌缺血客觀證據[3, 4]。因此采取適當的措施對SMI進行診斷, 提升其疾病檢出率對臨床治療有重要意義。
  心電圖為臨床對冠心病心肌缺血進行判斷的常用手段, 具有操作簡便、無創、經濟實惠等特點, 在冠心病診斷中應用廣泛。但心電圖對心肌缺血檢出率較低, 且因導聯原因, 傳統2、3通道心電圖無法對患者心肌缺血范圍及部位進行準確判斷, 僅能記錄短期內心電活動, 無法對患者心電活動進行持續、動態的監測[5]。24 h動態心電圖可于患者任何狀態下對其心電活動進行長時間持續記錄, 可對其日?;顒印⑺咝菹⒌葼顟B下心電變化進行持續記錄, 利于協助醫師對患者心電改變進行分析, 制定或調節臨床治療方案[6]。動態心電圖具有便于攜帶、無創、診斷效果好等優點, 容易被廣大患者接受。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乙組檢出SMI 52例, 檢出率為78.79%;甲組檢出SMI 62例, 檢出率為93.94%;甲組SMI檢出率高于乙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6.433, P<0.05)。提示動態心電圖對SMI診斷準確率更高。本次研究結果中, 甲組心肌缺血發作持續時間長于參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甲組6~12點發生心肌缺血比例高于12~18點、18~0點及0~6點。分析原因為SMI患者心功能相對較弱, 于睡眠、休息時血液回流會導致心臟負荷變重, 而早起后兒茶酚胺顯著升高, 使得血小板過度凝聚, 心臟局部灌流變少, 交感神經張力顯著提升, 進而引發SMI[7]。
  綜上所述, 對SMI患者行24 h動態心電圖診斷價值較高, 具有攜帶方便、操作簡便、無創等優點, 可提升SMI檢出率, 便于臨床及時給予治療, 保障患者生命安全, 值得應用推廣。
  參考文獻
  [1] 黃晶, 李淑美, 段文元, 等. 動態心電圖對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臨床診斷價值. 廣西醫學, 2015, 37(3):388-389.
  [2] 楊小花. 動態心電圖在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診斷中的臨床應用. 醫學影像學雜志, 2013, 23(4):613-614.
  [3] 黃小蓮, 蘭曉華. 動態心電圖監測冠心病無癥狀心肌缺血的臨床價值分析. 醫學影像學雜志, 2015, 25(11):2039-2041.
  [4] 王月文, 王婷. 動態心電圖在診斷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中的應用價值. 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 2015, 23(1):61-62.
  [5] 林雪峰. 動態心電圖在冠心病無癥狀心肌缺血中的臨床診斷意義分析. 中國實驗診斷學, 2013, 17(7):1275-1276.
  [6] 單和英, 駱海明. 動態心電圖對冠心病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臨床診斷價值. 浙江創傷外科, 2014(1):152-153.
  [7] 王芳, 曹黎黎, 馬俊平, 等. 動態心電圖對無癥狀性心肌缺血的診斷價值. 中外醫療, 2015, 14(23):171-172.
  [收稿日期:2018-12-13]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369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