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治療乙狀結腸癌伴腸梗阻的臨床療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討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應用在乙狀結腸癌伴腸梗阻中的療效。方法 60例乙狀結腸癌伴腸梗阻患者, 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30例。對照組按照傳統乙狀結腸癌切除術治療, 觀察組按照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恢復時間、術后進食時間、術后輸白蛋白量)、切除腸管長度、清掃淋巴結總數、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及隨訪1、3年時生存率。結果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158.48±34.32)min顯著長于對照組的(125.40±25.41)min,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恢復時間、術后進食時間、術后輸白蛋白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切除腸管長度與清掃淋巴結總數分別為(256.95±29.54)mm、(20.39±5.64)枚, 優于對照組的(157.96±14.32)mm、(9.38±3.44)枚,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患者隨訪 1、3年時生存率分別為83.33%、66.67%, 高于對照組的60.00%、4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相比傳統乙狀結腸癌切除術治療乙狀結腸癌伴腸梗阻, 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治療的時間更長, 但安全性良好, 可切除更多腸管, 清掃更多的淋巴結, 而且術后生存率更高, 值得推廣應用。
【關鍵詞】 乙狀結腸癌;腸梗阻;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效果;并發癥
乙狀結腸癌屬于比較常見的一種腫瘤疾病, 極易伴腸梗阻, 在結腸急診手術患者中占85%左右[1]。傳統觀點指出, 乙狀結腸癌伴腸梗阻若癌變部位為右半結腸, 可按照一期切除吻合術方案處理, 且采取分期手術更合理[2]。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在臨床逐漸成熟開展起來, 為了進一步分析這種方案治療乙狀結腸癌伴腸梗阻的臨床療效, 本院實施了分組研究, 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3年1月~2015年6月收治的60例乙狀結腸癌伴腸梗阻患者進行研究。納入標準:有完整臨床資料;確診滿足乙狀結腸癌診斷標準[3];均有不同程度腸梗阻表現患者;有手術指征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愿意配合研究患者。排除標準:不愿意配合研究患者;無手術指征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嚴重心肝腎等臟器病變等患者。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觀察組, 每組30例。對照組男17例、女13例;年齡28~74歲, 平均年齡(63.3±11.8)歲; 腫瘤分化25例、未分化5例;按照Lukes分期[4]顯示:B期 5例、C期18例、D期7例。觀察組男18例、女12例;年齡31~71歲, 平均年齡(63.7±10.9)歲;腫瘤分化27例、未分化3例;腫瘤分期:B期6例、C期18例、D期6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對照組 按照傳統乙狀結腸癌切除術治療, 術前完善相關檢查, 做好評估, 確定手術安全性與可行性, 常規術前準備, 取截石位, 全身麻醉(全麻)后氣管插管, 開始手術。從腫瘤近端6~8 cm與遠端4~5 cm處做切口, 將乙狀結腸腸管切除, 順著乙狀結腸后方Toldt間隙實施銳性分離解剖, 直到結腸邊緣3~5 cm, 連同結腸系膜、腸管等一起切除, 切除完成后實施降結腸造口處理。
1. 2. 2 觀察組 按照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治療, 術前處理方式與對照組相同。進腹后, 從腫瘤邊緣近側腸管10 cm左右、遠端4~5 cm左右實施乙狀結腸細絲帶結扎處理, 再從癌瘤所在腸腔中將30 mg的5-氟尿嘧啶(5-Fu)注入, 順著乙狀結腸后方Toldt間隙實施銳性解剖, 將臟層腹膜和壁層腹膜分離后, 保證臟層腹膜完整性, 將腸系膜下動靜脈充分暴露, 于左結腸動靜脈匯入腸系膜下動靜脈前, 采取腸系膜下動靜脈結扎術, 便于保留左結腸動靜脈, 然后對腸管繼續游離, 順著Toldt間隙往下前進, 達到直腸前間隙與骶前間隙, 將上段直腸、直腸系膜全部完整切除, 并對淋巴結進行清掃, 術后完成降結腸造口處理。
1. 3 觀察指標 記錄并比較兩組患者手術指標(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恢復時間、術后進食時間、術后輸白蛋白量)、切除腸管長度與清掃淋巴結總數及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記錄隨訪1、3年時生存率, 并進行組間比較。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手術指標比較 觀察組患者手術時間(158.48± 34.32)min顯著長于對照組的(125.40±25.41)min,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分別為(146.56±65.32)、(143.40±68.99)ml, 術后肛門排氣恢復時間分別為(4.33±1.24)、(4.29±1.12)d, 術后進食時間分別為(5.73±1.23)、(5.59±1.05)d, 術后輸白蛋白量分別為(40.03± 24.35)、(38.92±24.52)g, 兩組患者的術中出血量、術后肛門排氣恢復時間、術后進食時間、術后輸白蛋白量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切除腸管長度與清掃淋巴結總數比較 觀察組患者切除腸管長度與清掃淋巴結總數分別為(256.95± 29.54)mm、(20.39±5.64)枚, 對照組分別為(157.96±14.32)mm、 (9.38±3.44)枚, 觀察組患者切除腸管長度與清掃淋巴結總數均優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t=16.516、9.128, P<0.05)。 2. 3 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比較 兩組患者術后均有并發癥發生, 其中觀察組有7例切口液化、1例心功能衰竭、 1例腦梗死, 并發癥發生率為30.00%;對照組有1例腹腔出血、6例切口液化、1例胃腸功能障礙、1例心功能衰竭、 1例腦梗死, 并發癥發生率為33.33%;兩組術后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χ2=0.077, P>0.05)。
2. 4 兩組隨訪1、3年時生存率比較 觀察組患者隨訪1、 3年時生存率分別為83.33%(25/30)、66.67%(20/30), 對照組分別為60.00%(18/30)、40.00%(12/30), 觀察組患者隨訪1、3年時生存率均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22、 4.286, P<0.05)。
3 討論
乙狀結腸癌容易并發腸梗阻, 而這種疾病有著自身的特殊性與復雜性, 其治療一直是關注與討論的熱點。至今為止, 梗阻是否會影響乙狀結腸預后一直無準確定論, 國內外缺乏大量的研究探討。手術治療乙狀結腸伴腸梗阻屬于比較常用的手段, 傳統手術方案下遠期生存率不高, 而且切除腸管長度較短, 清掃淋巴結總數較少, 為此需要探尋一種療效更顯著的手術方案。
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逐漸成為結腸癌比較規范的手術方案, 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其能取得不錯的效果, 但為了提高預后, 需要注意以下要點:①對臟層與壁層筋膜實施銳性分離, 不同部位結腸癌實施不同的銳性分離;②清掃淋巴結盡量徹底, 乙狀結腸癌淋巴結順著乙狀結腸動脈轉移, 為此在腸系膜下動脈開展中央結扎術, 可獲取最大的淋巴結清掃效果;③重視中央血管結扎, 高位結扎屬于確保淋巴結合理清掃的關鍵, 若未采取高位結扎, 難以判斷是否清掃的是系膜根部淋巴結、中間淋巴結, 也無法明確采取D2還是D3手 術[5]。當然, 本次研究收集的樣本不多, 而且隨訪時間也未能達到5年, 還需要進一步采取大樣本、超遠期隨訪結果進一步驗證。
綜上所述, 相比傳統乙狀結腸癌切除術治療乙狀結腸癌伴腸梗阻, 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治療的時間更長, 但安全性良好, 可切除更多腸管, 清掃更多的淋巴結, 而且術后生存率更高, 值得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王鐵, 葉穎江, 韓亞妹, 等. 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與傳統結腸癌根治術短期療效的比較.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2013, 16(3): 264-267.
[2] 李志貴, 邱鈞, 吳鵬飛, 等. 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治療乙狀結腸癌伴腸梗阻的臨床療效. 安徽醫學, 2017, 38(12):1537-1540.
[3] 肖寶來, 蔣雪峰, 胡小苗, 等. 腹腔鏡下橫結腸癌全結腸系膜切除術的臨床應用. 腹腔鏡外科雜志, 2016, 21(10):764-767.
[4] 雷用釗. 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CME)在進展期結腸癌手術中的臨床應用. 實用癌癥雜志, 2014, 19(7):753-755.
[5] 王勇, 張冬生, 封益飛, 等. 以腸系膜上動脈為導向的腹腔鏡完整結腸系膜切除術治療右半結腸癌. 中華胃腸外科雜志, 2017, 20(8):896-899.
[收稿日期:2018-11-09]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392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