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見性護理對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癥發生率的效果探討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觀察預見性護理對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癥發生率的效果。方法 64例老年糖尿病患者, 按照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 32例)與實驗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采用預見性護理, 32例), 比較兩組患者護理干預效果。結果 兩組患者初次入院36項健康調查簡表(SF-36)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1、3、6個月實驗組SF-36評分分別為(51.26±1.72)、(63.25±1.95)、(72.32±2.65)分, 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2.62±1.32)、(52.62±1.56)、(57.62±1.84)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低血糖癥發生率3.13%明顯低于對照組的18.75%,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對于老年糖尿病患者實施預見性護理相較常規護理可有效提升患者生活質量, 降低低血糖癥發生率。
【關鍵詞】 預見性護理;老年糖尿病;低血糖癥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6.103
據我國相關衛生部門調查研究顯示, 隨著我國21世紀以來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 老年糖尿病已經成為我國醫療衛生機構必須要面對的主要健康問題之一[1]。老年糖尿病患者機體各項機能減退, 低血糖癥發生率較高, 低血糖癥的發生可對患者腦細胞以及其他多個臟器造成不可逆的損傷, 因此給予老年糖尿病患者護理干預, 減少低血糖癥的發生就顯得十分重要[2]。本次研究比較本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分別給予常規護理與預見性護理患者護理干預6個月內生活質量改善情況以及低血糖癥發生率, 從而論證預見性護理對老年糖尿病患者應用價值,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治療的64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護理方式不同分為對照組與實驗組, 各32例。實驗組患者中男20例, 女12例; 年齡62~78歲, 平均年齡(73.12±2.12)歲;病程1~5年, 平均病程(2.34±1.12)年。對照組患者中男18例, 女14例;年 齡61~79歲, 平均年齡(73.31±2.15)歲;病程1~5年, 平均病程(2.32±1.15)年。兩組患者性別、年齡、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參與本次研究的患者均表示自愿參與本次研究, 患者均經臨床診斷符合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排除合并糖尿病足、糖尿病腎病等糖尿病嚴重并發癥患者;②排除合并交流障礙患者;③排除認知功能障礙或合并其他神經系統疾病患者。
1. 3 方法
1. 3. 1 對照組 給予患者常規護理, 護理人員遵醫囑給藥, 向患者講解臨床用藥方法、用量, 并囑患者減少香蕉、西瓜等糖分含量較高食物的攝入。
1. 3. 2 實驗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實施預見性護理, 具體方法如下。①健康教育:護理人員應主動與患者溝通, 了解患者對糖尿病、低血糖相關基礎知識的掌握程度, 采用一對一談話、專家講座、集體學習等方式, 糾正患者對糖尿病、低血糖相關基礎知識的錯誤認知, 促使患者熟悉其治療方案并對相關治療方案內容充分落實。②用藥指導:醫師根據患者服用降糖藥物后的血糖情況, 適當調整降糖藥物劑量或者更換降糖藥物種類, 規定降糖藥物服用時間, 對于采用胰島素治療的患者, 應叮囑患者嚴格按照醫囑準確給藥, 禁止隨意增減胰島素給藥劑量和縮短或延長給藥時間, 以預防患者發生低血糖癥狀。③運動鍛煉:鼓勵患者每日積極進行體育鍛煉, 患者每周應行5次以上有氧運動, 運動時間為30 min/次, 囑患者在運動前應穿棉質寬松的衣服并行熱身運動, 運動過程中循序漸進, 逐漸增加運動強度。④飲食護理:醫護人員在了解患者日?;顒臃秶?、活動量的前提下, 科學計算患者每日所需熱量, 囑患者合理控制每日脂肪、蛋白質、碳水化合物攝入量, 并采用食品替換的方式以保證科學膳食, 保證日常飲食多樣性。除此之外, 囑患者應隨身攜帶糖果、餅干, 當出現頭暈、出冷汗、四肢無力癥狀時及時進食, 從而避免患者因突發低血糖癥致意外傷害。
1. 4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 4. 1 生活質量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初次入院及護理干預1、3、6個月生活質量, 生活質量通過SF-36評分(百分制)判定, SF-36評分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質量越好。
1. 4. 2 低血糖癥發生情況 觀察比較兩組患者治療6個月內低血糖癥發生情況。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不同時間SF-36評分比較 兩組患者初次入院SF-36評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1、3、6個月實驗組SF-36評分分別為(51.26±1.72)、(63.25± 1.95)、(72.32±2.65)分, 均明顯高于對照組的(42.62±1.32)、(52.62±1.56)、(57.62±1.84)分,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治療6個月內低血糖癥發生情況比較 治療6個月內, 實驗組共有1例(3.13%)患者發生低血糖癥, 對照組共有6例(18.75%)患者發生低血糖癥, 實驗組低血糖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10, P<0.05)。
3 討論
老年糖尿病患者與中青年糖尿病患者相比其低血糖癥發生率高, 老年糖尿病患者身體各臟器生理機能可隨年齡的推移病情逐漸加重, 除此之外, 糖尿病患者長期用藥可致個體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 從而降低患者臨床用藥依從性以及生活質量[3]。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動可受疾病病情、社會支持以及患者耐受程度影響, 難以有效把握降糖藥給藥劑量。預見性護理與常規護理相比, 臨床護理措施的實施從患者角度出發, 結合患者飲食、運動、用藥等方面進行科學指導, 結合患者病情給予健康教育, 從而預防低血糖癥的發生。低血糖癥發生率的降低可有效論證臨床診療護理有效性, 從而進一步促進患者落實相關護理措施, 達到穩定患者血糖、最終改善患者生活質量的目的[4-7]。本次研究結果顯示, 護理干預1、3、6個月實驗組SF-36評分高于對照組, 實驗組低血糖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對于糖尿病患者給予預見性護理可降低低血糖癥發生率, 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耿留珍. 預見性護理在糖尿病患者并發低血糖中的應用研究. 實用臨床醫藥雜志, 2015, 19(22):121-122.
[2] 時均燕, 唐現華. 老年糖尿病患者的低血糖預見性護理效果分析. 糖尿病新世界, 2015, 14(15):134-135, 138.
[3] 文毅. 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運用預見性護理的效果分析. 中國醫藥指南, 2016, 14(28):218.
[4] 白波. 預見性護理對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癥的影響觀察. 中國農村衛生, 2017, 4(8):78, 82.
[5] 陳璐. 預見性護理在老年糖尿病低血糖中的影響. 吉林醫學, 2014(17):3883-3884.
[6] 王芳, 滕海燕, 王麗娜. 預見性護理對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癥的影響觀察. 中國保健營養, 2016, 26(30):222.
[7] 江蕾. 預見性護理對減少老年糖尿病患者低血糖發生的效果. 現代養生, 2017(14):228.
[收稿日期:2018-11-2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82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