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討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整體護理干預方法及療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探討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整體護理干預方法及療效。方法 76例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是否給予整體護理干預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各38例。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 實驗組實施整體護理干預, 比較兩組患兒臨床預后。結果 實驗組患兒平均退熱時間、止瀉時間及住院時間分別為(1.42±0.42)、(2.51±0.41)、(4.03±1.08)d, 均短于對照組患兒的(2.28±0.45)、(3.59± 0.43)、(5.95±1.25)d,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護理干預72 h后, 實驗組患兒中顯效20例(52.63%), 有效16例(42.11%), 無效2例(5.26%), 總有效率為94.74%;對照組患兒中顯效17例(44.74%), 有效13例 (34.21%), 無效8例(21.05%), 總有效率為78.95%;實驗組患兒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兒,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實施整體護理干預, 與常規護理相比, 可有效促進患兒癥狀的改善。
【關鍵詞】 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整體護理干預;常規護理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06.086
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屬于小兒臨床較為常見的病毒性腹瀉類型, 本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于患兒感染輪狀病毒, 從而致使患兒出現發熱、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 若患兒未得到及時有效的診療護理干預, 可致患兒脫水, 甚至休克。目前臨床上主要采取的治療方法包括補液、止瀉, 但是由于患兒普遍年齡小且配合意識低, 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診療護理干預效果[1]。本次研究比較了2017年5月~2018年5月本院38例 實施常規護理患兒與38例實施整體護理干預患兒單位時間內的預后情況, 從而論證了整體護理干預對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預后的影響, 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7年5月~2018年5月本院收治的76例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作為研究對象, 按照是否給予整體護理干預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 各38例。實驗組中男女比例為10∶9(20∶18), 年齡最小3個月, 最大5歲, 平均年齡(2.12±0.96)歲, 病程最短3 h, 最長18 h, 平均病程(6.14± 3.96)h。對照組中男女比例為11∶8(22∶16), 年齡最小3個月, 最大5歲, 平均年齡(2.11±0.97)歲, 病程最短3 h, 最長18 h, 平均病程(6.13±3.97)h。兩組患兒年齡、性別、病程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本次研究經本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同意, 參與本次研究的患兒均出現發熱、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 糞便呈黃色水樣或蛋花樣, 大便常規檢查可見少量脂肪滴與白細胞, 輪狀病毒檢測為陽性, 患兒均符合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臨床診斷標準。排除標準:①排除感染其他病原體致腹痛、腹瀉、發熱、嘔吐癥狀患兒;②排除重度脫水患兒;③排除在參與本次研究前使用其他抗生素及抗病毒藥物患兒。
1. 3 方法
1. 3. 1 對照組 患兒給予常規護理, 具體為:①患兒入院后護理人員監測患兒體溫、脈搏, 囑患兒增加飲水量, 并給予患兒冰袋物理降溫, 除此之外, 給予患兒輸液, 糾正患兒水-電解質紊亂, 叮囑患兒家長不要擅自調整靜脈給藥速度, 從而預防患兒因靜脈給藥速度過快而出現呼吸加快、煩躁等癥狀。②為患兒提供干凈、舒適的病房環境, 患兒居住病房應每天給予紫外線消毒。
1. 3. 2 實驗組 患兒在對照組常規護理基礎上給予整體護理干預, 具體為:①健康教育:護理人員應向患兒家長講解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發病原因, 輪狀病毒性腸炎主要傳染路徑為糞-口傳播, 了解患兒日常飲食、喂養方式, 囑患兒家長對家庭室內進行消毒。②飲食護理:患兒在治療過程中應囑患兒家長為患兒提供清淡飲食, 每天使用濃度為3.0%的蘇打水漱口2次, 從而做好口腔清潔護理。③皮膚護理:患兒皮膚嬌嫩, 患兒家長應為患兒穿純棉布衣服, 患兒排便后及時更換尿布或尿不濕, 防止糞便長期刺激患兒臀部, 使患兒出現紅臀, 損傷肛周皮膚, 致使患兒發生肛周感染。
1. 4 觀察指標及療效判定標準 ①觀察比較兩組患兒平均退熱時間、止瀉時間及住院時間。②觀察比較兩組患兒護理干預72 h后的治療效果。療效判定標準:本次治療效果分為顯效、有效、無效3個等級, 顯效:患兒發熱、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完全消失, 各項檢查均恢復正常水平;有效:患兒發熱、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明顯改善, 各項檢查均接近正常水平;無效:未達有效標準, 甚至患兒病情加重??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兒平均退熱時間、止瀉時間及住院時間比較 實 驗組患兒平均退熱時間、止瀉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兒,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兒護理干預72 h后的治療效果比較 護理干預72 h后, 實驗組患兒中顯效20例(52.63%), 有效16例(42.11%), 無效2例(5.26%), 總有效率為94.74%;對照組患兒中顯效17例(44.74%), 有效13例(34.21%), 無效8例(21.05%), 總有效率為78.95%;實驗組患兒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兒,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發病具有明顯的季節分布特點, 本病好發于秋冬兩季, 本病的發生主要是由于患兒感染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進入患兒體內直接侵襲小腸黏膜, 促使腸黏膜發生水腫、充血等病理改變, 降低微絨毛吸收能力和腸道內乳雙糖酶降解能力, 從而促使患兒出現腹痛、腹瀉癥狀, 若未及時糾正患兒病情, 患兒可發展為慢性腸炎, 從而影響患兒正常發育[2-4]。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在臨床診療護理過程中由于患兒年齡小、臨床耐受能力較低, 常規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忽視患兒主體, 單純循醫囑實施臨床護理操作, 未探究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發病病因[5-7]。與常規護理相比, 整體護理干預結合患兒居住環境, 與患兒家長進行溝通, 增強患兒家長對該病基礎知識的了解, 給予患兒生理、心理、社會三位一體的護理模式, 從而促進患兒病情的改善。患兒入院后護理人員給予患兒家長健康教育, 可提升患兒家長對患兒病情的了解, 穩定患兒情緒, 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由于年齡小、耐受能力差, 入院時往往對臨床治療存在抗拒心理, 家長情緒的穩定對穩定患兒情緒具有重要的意義, 可有效降低患兒對臨床護理操作的抗拒。除此之外, 給予患兒皮膚護理與飲食護理, 可有效促進患兒癥狀的改善, 預防病情惡化。許如華[8]的臨床研究顯示, 整體護理組患兒護理干預后平均退熱時間(1.50±0.50)d、止瀉時間(2.50± 0.50)d、住院時間(4.00±1.00)d, 均明顯低于常規護理組患兒的(2.25±0.50)、(3.50±0.50)、(5.50±1.25)d, 本次研究顯示實驗組患兒臨床癥狀改善速度快, 與上述研究結果一致。本次研究在既往臨床研究的基礎上比較兩組患兒護理干預72 h內癥狀改善情況, 結果顯示, 實驗組患兒平均退熱時間、止瀉時間及住院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患兒,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兒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患兒,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 實驗組患兒單位時間內病情好轉情況明顯優于對照組患兒。
綜上所述, 整體護理干預對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治療具有較高的臨床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方媛. 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的整體護理干預方法.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6, 3(53):10563-10564.
[2] 何靜. 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治療及護理干預. 醫藥前沿, 2015, 15(21):226-227.
[3] 李艷芳. 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治療及護理干預. 醫學信息(下旬刊), 2015, 26(15):473.
[4] 付曉玲. 對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患兒進行整體護理的效果探析. 當代醫藥論叢, 2015(11):127-128.
[5] 黃曉鳳. 整體護理在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護理中的效果觀察. 心理醫生, 2016, 22(14):211-212.
[6] 王英. 102例小兒輪狀病毒腸炎臨床護理體會. 中國傷殘醫學, 2014(5):264-265.
[7] 劉菊芳. 細節護理在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中的應用觀察. 中國城鄉企業衛生, 2017(3):128-129.
[8] 許如華. 整體護理在小兒輪狀病毒性腸炎中的應用. 現代醫藥衛生, 2016, 29(21):3299-3300.
[收稿日期:2018-11-2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8882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