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CT用于非典型急性闌尾炎患者診斷的臨床效果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目的 分析非典型急性闌尾炎患者應用CT診斷的效果。方法 78例非典型急性闌尾炎患者為研究對象, 根據檢查方法不同將患者分為B超組和CT組, 各39例。B超組患者應用B超檢查, CT組患者使用CT檢查。對比兩組檢查結果。結果 B超組患者中, 19例確診為闌尾增粗或可疑闌尾炎, 10例確診為闌尾周圍膿腫, 10例檢查結果正常, 診斷符合率為74.4%;CT組患者中, 24例確診為闌尾增粗或可疑闌尾炎, 12例確診為闌尾周圍膿腫, 3例檢查結果正常, 診斷符合率為92.3%。CT組診斷符合率高于B超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523, P<0.05)。結論 臨床診斷非典型急性闌尾炎, 應用CT檢查診斷符合率明顯較高, 可為急性闌尾炎患者爭取治療時間, 能夠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有利于患者康復。
  【關鍵詞】 CT檢查;非典型急性闌尾炎;臨床診斷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8.022
  急性闌尾炎是常見的急腹癥, 發病率非常高。大部分患者均會出現典型的臨床癥狀, 如麥氏點壓痛與轉移性右下腹痛[1]。通常情況下, 根據影像學與實驗室檢查均可準確診斷。但是也有部分患者并無明顯的臨床癥狀, 也就是非典型急性闌尾炎, 增加臨床診斷難度, 不利于臨床治療, 容易引發并發癥, 延長患者康復時間。因此, 對于非典型急性闌尾炎患者需應用有效的方式診斷。本文分析非典型急性闌尾炎患者應用CT診斷的效果?,F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從本院2016年7月~2017年7月接收的非典型急性闌尾炎患者中抽選78例為研究對象。所有患者經診斷確診為非典型急性闌尾炎。根據檢查方法不同將患者分為B超組和CT組, 各39例。B超組患者中男22例, 女17例;年齡20~78歲, 平均年齡(55.3±7.7)歲;病程3~13 h, 平均病程(6.4±2.3)h。CT組患者中男23例, 女16例;年齡19~78歲, 平均年齡(56.1±7.4)歲;病程3~14 h, 平均病程(6.8±2.5)h。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B超組 行B超檢查, 應用西門子X300彩色多普勒超聲診斷儀檢查, 低頻探頭頻率2.0~5.0 MHz, 高頻探頭頻率為5.0~9.0 MHz。檢查時先使用高頻探頭加壓檢查麥氏點周圍。如未發現闌尾, 先確定盲腸, 跟隨盲腸末端確定闌尾。如患者受到腸氣干擾不能檢查, 可應用低頻探頭延長掃描時間, 以此觀察闌尾形態和闌尾周圍的情況。急性闌尾炎表現為闌尾區管腔增加, 直徑>6 mm, 管壁明顯增厚, 橫切面呈現出靶環, 縱切面表現為蚯蚓狀。
  1. 2. 2 CT組 行CT檢查, 應用西門子Emotion多排螺旋CT, 最薄掃描層厚度為0.75 mm, 最薄圖像重建厚度為0.75 mm, 最大掃描層厚度為12 mm, 單次螺旋掃描范圍可達到150 cm。檢查時患者保持仰臥位, 從隔頂部位開始掃描, 直至恥骨聯合下緣。隨后針對腹部進行冠狀位和矢狀位重建。如闌尾充滿液體直徑>6 mm, 且周圍存在積液, 右下腹發現膿腫或有急性腫塊, 即可診斷為急性闌尾炎。
  1. 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B超組患者中, 19例確診為闌尾增粗或可疑闌尾炎, 10例確診為闌尾周圍膿腫, 10例檢查結果正常, 診斷符合率為74.4%;CT組患者中, 24例確診為闌尾增粗或可疑闌尾炎, 12例確診為闌尾周圍膿腫, 3例檢查結果正常, 診斷符合率為92.3%。CT組診斷符合率高于B超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523, P<0.05)。
  3 討論
  急性闌尾炎的臨床表現主要為轉移性右下腹疼痛, 發病時心率明顯加快, 并伴隨發熱、嘔吐與腹瀉等多種情況[2]。臨床醫師診斷時通常根據急性闌尾炎的典型癥狀予以確診。但實際檢查診斷時, 部分急性闌尾炎患者并無明顯的典型癥狀, 此種情況稱之為非典型急性闌尾炎。據不完全統計, 非典型急性闌尾炎患者中有50%為非典型急性闌尾炎。非典型急性闌尾炎比較常見于孕婦、兒童以及老年人, 同時解剖部位變異的人也容易患有此種疾病, 如后位闌尾等。非典型急性闌尾炎的誤診率非常高, 非常容易貽誤治療時機, 也會增加穿孔率與并發癥的發生率。因此, 早期診斷對非典型急性闌尾炎患者治療較為重要。
  通常情況下, 診斷非典型急性闌尾炎, 大部分均存在疼痛現象。此時就需要正確認識疼痛部位與程度, 嚴格進行體格檢查, 確定病變。部分非典型急性闌尾炎患者出現右上腹或左下腹疼痛, 但也有患者表現為全腹部疼痛。不同患者疼痛表現具有明顯的差異。通常為腹部劇烈疼痛, 也有表現為隱痛。針對妊娠期與老年人需仔細檢查。類型不同的闌尾炎患者腹肌緊張與觸痛程度不同。臨床診斷闌尾炎時, 腹部壓痛與觸痛為重要的參考標準。但非典型闌尾炎患者腹部疼痛并不表現在右下腹部, 與典型患者有著非常大的差異。針對類型與體質存在明顯差異的患者, 不可單獨依據右下腹疼痛診斷, 需依據患者實際情況與特殊情況診斷, 盡可能避免漏診與誤診。臨床診斷時, 如根據患者病史、體征、實驗室檢查以及臨床表現不能做出準確判斷, 就需要結合影像學檢查。影像學檢查可提供可靠的參考根據。B超與CT檢查均是診斷急性闌尾炎的重要措施, 可直接或間接的表現出明顯體征, 如闌尾壁水腫、周圍滲出、闌尾周圍膿腫與糞石卡壓等。常見的B超檢查, 操作相對簡單, 費用低廉, 無放射性暴露風險, 更容易受到患者青睞。對于急性闌尾炎的診斷, B超   準確率也較高。本研究中,   B超組患者中, 19例確診為闌尾增粗或可疑闌尾炎, 10例確診為闌尾周圍膿腫, 10例檢查結果正常, 診斷符合率為74.4%;CT組患者中, 24例確診為闌尾增粗或可疑闌尾炎, 12例確診為闌尾周圍膿腫, 3例檢查結果正常, 診斷符合率為92.3%。CT組診斷符合率高于B超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523, P<0.05)。
  B超診斷符合率達到74.4%, 說明部分患者仍存在誤診的現象。有的患者因肥胖、闌尾周圍腸氣, 或腹腔存在大量滲出液與后位闌尾等, 對B超顯示率產生一定影響, 很容易出現假陰性或誤診。并且相對于其他影像學檢查, B超檢查的主觀性非常大, 且與超聲醫生的自身經驗與診療水平相關。常見的誤診與漏診原因主要為患者癥狀表現不明顯, 難以配合有效的檢查, 癥狀不典型, 檢查方向不明確;檢查中忽略闌尾體征[3]。研究發現, 腹部逐漸加壓超聲、聯合高低頻超聲可顯著提高非典型急性闌尾炎的診斷準確率[4, 5]。應用CT檢查, 能夠清晰顯示出闌尾與闌尾周圍臟器橫斷面, 同時利用重建技術充分顯示出冠狀位與矢狀位[6]。CT分辨率相對較高, 由多個醫師共同參與閱片能夠提高診斷的準確率。同時, CT檢查能夠充分顯示闌尾周圍臟器, 以此可指導手術治療方法、手術入路[7]。但CT診斷費用相對較高, 檢查時需患者暴露于射線下, 不宜孕婦檢查, 且還存在假陰性與誤診。此次研究的CT檢查患者, 診斷符合率為92.3%, 同樣存在一定比例的誤診現象。但相比較B超檢查方法, CT檢查診斷符合率更高。臨床實踐中將兩種檢查方法聯合應用, 可明顯提高檢查診斷的準確率, 并有利于臨床治療。
  綜上所述, 臨床診斷非典型急性闌尾炎, 應用CT檢查診斷符合率明顯較高, 可為急性闌尾炎患者爭取治療時間, 能夠減少并發癥的發生, 有利于患者康復。
  參考文獻
  [1] 蔣忠毅. 16層螺旋CT與高頻彩超在非典型急性闌尾炎診斷中的應用價值比較. 臨床合理用藥雜志, 2016, 9(15):159-160.
  [2] 周麗紅, 張敏. 高頻彩超聯合低頻彩超在非典型性急性闌尾炎診斷中的臨床價值. 臨床醫學, 2016, 36(3):103-105.
  [3] 黃詩育, 肖漢初. 試論在多層螺旋CT檢查中使用多方位重建技術對診斷急性闌尾炎的價值. 當代醫藥論叢, 2016, 14(7):40-41.
  [4] 丁杰, 夏宇. B超及CT在非典型急性闌尾炎診斷中的價值. 中國臨床醫學影像雜志, 2010, 21(12):891-893.
  [5] 陳海燕, 黃娟, 廖方勇, 等. 螺旋CT與高頻彩超對非典型急性闌尾炎診斷的臨床應用價值. 西部醫學, 2015(4):595-597.
  [6] 葉嘉明. B超及CT在非典型急性闌尾炎診斷中的價值. 現代醫用影像學, 2015, 24(5):854-855.
  [7] 湯培芬, 付偉東, 盧偉軍, 等. B超和CT診斷非典型急性闌尾炎價值比較. 浙江中西醫結合雜志, 2016(7):674-675.
  [收稿日期:2018-12-2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91407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