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柱經皮側后路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目的:研究脊柱經皮側后路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效果。方法:選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9月8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運用脊柱經皮側后路錐間孔鏡對患者進行治療,運用VAS評分、ODI指數對病人術前、術后的疼痛情況實施對比,并運用Macnab標準評估臨床療效。結果:患者術前的VAS評分為(8.1±1.4)分,術后的VAS評分為(2.4±1.3)分,術前的ODI指數為(28.1±4.3)%,術后的ODI指數為(19.4±8.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運用Macnab標準對臨床療效進行評估,優83例,2例,可1例,優良率98.84%。結論:脊柱經皮側后路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較為良好,其是一種微創手術,具有較大的安全性,此種手術方法在臨床中具有較大的推廣價值。
【關鍵詞】 脊柱經皮側后路椎間孔鏡;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
【中圖分類號】R75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 1005-0019(2019)14-081-01
引言
腰椎間盤突出癥在臨床中較為常見,此種病癥的治療方法具有多樣化的發展趨勢,現今在微創技術逐步發展的情況下,脊柱經皮側后路椎間孔鏡被廣泛應用于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治療中,治療效果較為顯著,病人對醫護人員具有較高的滿意度?,F選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9月8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2016年7月-2018年9月86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進行回顧性分析,男42例,女44例,年齡(26-69)歲,平均年齡(40.1±1.8)歲,病程(4-22)個月,平均病程(17.4±1.6)個月。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獲得家屬同意,并在我院倫理委員會的監督下完成。
1.2 方法
醫護人員在術前對患者的心電圖進行常規的檢查評估,并且為患者制定合理的穿刺路徑,做到良好穿刺。患者運用俯臥位的姿勢,常規腰背部消毒鋪巾,醫護人員根據患者的胖瘦情況以及突出的髓核組織在椎管內的分區情況來定位椎間隙,在病人左側腰后偏正中位置進行局部浸潤麻醉,在C臂正側位透視下運用專用套管穿刺針經皮穿刺,穿刺針與水平面大約30度。進而醫護人員從椎間孔入路,C臂透視正位使穿刺針的針尖位于椎間隙與椎弓根外緣,經上關節突上緣經椎間孔位于椎體后緣,而后繼續進針0.5厘米左右,拔出針芯,注射1毫升的美蘭。
運用套管穿刺針置入導絲到患者的椎間盤,而后拔出穿刺針,順著導絲逐步對工作套管進行安裝,連接腔鏡系統,運用生理鹽水進行不斷沖洗,運用抓鉗對病人染藍的髓核組織實施摘除。進而在充分解壓的情況下,運用可屈曲激光點擊患者椎間盤髓核組織及破壞的纖維環實施消融減壓,在鏡下進行止血,并且對患者神經根周圍的減壓狀況、脈搏跳動情況實施了解,如果患者的狀況較為良好,便可以將工作套管與腔鏡系統退出,對傷口部位縫合一針,并對穿刺部位進行包扎。同時,患者應被翻身平臥觀察10分鐘,醫護人員對患者的生命體征進行全面考量,觀察病人有無異常癥狀的出現。
1.3 判斷標準
運用VAS評分、ODI指數對病人術前、術后的疼痛情況實施對比,并運用Macnab標準評估臨床療效。
1.4 統計學方法
根據所獲得的數據,運用spss18.0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與分析,并運用t與x2進行檢驗,p<0.05,代表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患者手術前后VAS、ODI情況的比較
患者術前的VAS評分為(8.1±1.4)分,術后的VAS評分為(2.4±1.3)分,術前的ODI指數為(28.1±4.3)%,術后的ODI指數為(19.4±8.6)%,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表名患者術后的VAS評分、ODI指數顯著優于術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 患者Macnab的評估效果
86例患者優83例,良2例,可1例,優良率98.84%,表明術后患者的恢復狀況較好。
3 討論
脊柱經皮側后路椎間孔鏡手術方法具有諸多的優點,其能夠使病人的硬膜外組織、神經血管結構受到良好的保護,減少慢性神經水腫情況的出現,此外,它能夠使病人神經韌帶結構受到充分保護,患者神經內的椎管屈伸自如,進而病人腰椎間盤復發率會大幅度下降,患者將出現較少的腰椎運動節段失穩情況[1]。此項手術能使醫護人員直視患者突出的椎間盤組織,進而病人的神經根會獲得松懈,達到椎管擴大的效果,局麻是此項手術的重點,麻醉人員應選擇正確的穿刺位置,從而此項技術的損傷程度會較小,患者恢復時間較短[2]。
因此,醫護人員的手術經驗需較為豐富,內鏡操作技術需掌握的較為熟練,并且需具備良好的三維空間想象能力,然而此項手術也會具有相應的不足指出,即患者的暴露范圍有限,減壓情況可能較為不徹底,手術難度較大,醫生與患者被輻射的時間較長。在本次進行回顧性分析的過程中,患者術后的VAS評分、ODI指數顯著優于術前,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Macnab評估結果顯示,患者優83例,良2例,可1例,優良率98.84%,表明術后患者恢復狀況優良,即脊柱經皮側后路椎間孔鏡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的治療效果較為顯著。此外,術前醫護人員應對患者的影像學資料進行全面分析,為其設計良好的穿刺路徑,良好的穿刺位置與工作通道對手術效果具有重要的影響,它能夠影響病變組織的切除效果,背側與頭側為理想的穿刺位置,其可以使行走神經根被充分暴露,醫護人員順利完成此次手術[3]。同時,患者術后配合TDP神燈照射、腰部肌肉平衡訓練等護理康復措施,可有效減輕局部炎性反應,緩解疼痛,促進術后康復。
綜上所述,脊柱經皮側后路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較為良好,其是一種微創手術,具有較大的安全性,從而此種手術方法在臨床中具有較大的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陳俊武,楊建成.脊柱經皮側后路椎間孔鏡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18,12(11):72-74.
[2] 脊柱經皮側后路椎間孔鏡配以中藥熨敷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分析[J].中醫藥信息,2017,12(14):119-121.
[3] 吳華榮,王會旺,吳占勇.側后路椎間孔鏡下髓核摘除術治療青少年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早期療效觀察[J].生物骨科材料與臨床研究,2017,11(13):30-34.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1492770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