鎖定鋼板治療肱骨近端Neer三\四部分骨折的療效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賈會光 袁宏偉 路闖 田俊華 王燦亞
【摘要】目的:評價肱骨近端鎖定鋼板在Near三、四部分骨折中應用療效;方法:自2007年02月-2010年02月,我院對22例(男17例,女5例)平均年齡為45歲的分類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患者采用肱骨近端鎖定鋼板內固定手術治療,應用療效評分系統對術后肩關節的疼痛、功能、活動度和解剖恢復進行評定;結果:經術后平均15個月隨訪,骨折平均愈合時間7周。優16例,良3例,一般2例,差1例,優良率75%;結論:肱骨近端鎖定鋼板是治療分類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一種理想方法,具有操作簡單、固定穩定、骨折愈合率高、并發癥少等優點。
【關鍵詞】肱骨近端鎖定鋼板;肱骨骨折;骨折固定術
【中圖分類號】R68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44-5511(2011)10-0042-01
近年來,肱骨近端骨折的發病率不斷升高,治療均較棘手,特別是三、四部分骨折,因其有明顯的骨塊分離,關節面破損和軟組織損傷較重,非手術治療效果很不理想,自2005年02月~2010年02月,筆者應用肱骨近端鎖定鋼板(LPHP)治療該類骨折22例,取得滿意的療效,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一般資料
本組22例,男17例,女5例,年齡20-70歲,平均45歲,其中交通傷10例,高處墜落傷7例,平地摔傷5例,根據Near分類:三部分骨折16例,四部分骨折6例, 閉合性20例,開放性2例, 1例臂叢神經損傷,5例合并其它部位骨折,2例合并腹部閉合傷。急診手術10例,12例待腫脹減輕后平均4天內手術。
1.2 手術方法
患者均取平臥位,患肩部墊高,取三角肌胸大肌間溝入路,分離并保護頭靜脈,向內側牽開胸大肌及頭靜脈,三角肌牽向外側,切斷小部分三角肌前方鎖骨部,充分顯露肱骨頭及骨折端,探查肩袖是否斷裂,對于撕裂肩袖,先用線標記在崗上肌和肩胛下肌的肌腱上,便于修復,清除骨折端血腫,保留碎骨片,將大小結節及骨塊復位,用克氏針臨時固定,取自體髂骨或同種異體骨植于骨缺損處,適當打壓,保護肱二頭肌長頭腱避免骨折端卡壓,避免剝離肱骨頭頸內側的軟組織,避免游離所有的骨折塊,C型臂透視下確認骨折端復位良好,將鎖定板置于肱骨近端大結節頂點下5cm,結節間溝后緣10cm處,安裝鉆頭導向器,鉆孔后鎖定螺釘,不鉆透對側骨皮質,避免螺釘尾部穿過關節面進入關節腔,影響關節功能,根據骨折遠端骨質及骨折線情況,部分釘孔可選用普通螺釘。 修復損傷肩袖及關節囊,可將肩袖固定在接骨板的縫合孔上,活動肩關節以檢查固定是否可靠,C型臂再次透視下確認骨折內固定良好,放置負壓引流,逐層關閉切口。 2. 術后處理:
常規給予抗生素4-7天及對癥處理,48小時拔引流,外展架固定患肩外展60-70度,前屈35-45度,疼痛緩解后即行未固定關節功能鍛煉,術后12-15天開始主動肩關節擺動鍛煉,術后3-4周肩關節上舉鍛煉。根據復查X線骨痂生長情況,適當增加鍛煉幅度。
3. 結 果
18例得到隨訪的病例,X線片顯示骨折均解剖復位,5例患者隨訪11個月,10例患者隨訪18個月,3例患者隨訪25個月,骨折全部愈合,無內固定松動及骨折再移位發生,無肱骨頭壞死,愈合時間16-38周,平均27周,按功能評定,術后功能優13例,良3例,一般1例,差1例。
4. 討論
肱骨近端骨折,臨床較為常見,對于骨折粉碎,骨質壓縮缺損,甚至肩袖損傷,給內固定器的選擇及預后帶來一定困難,特別是Neer分類[1]中的三、四部分骨折,大多需切開復位植骨內固定治療,術中盡量保留肱骨頭周圍血供,盡可能理想復位甚至解剖復位,對于骨質缺損植骨要充分,怎樣才能保持骨折端的穩定,更好維持復位骨折端,并能早期功能鍛煉,恢復正常肩關節功能,內固定選擇尤為重要,然而傳統的諸多內固定器并非能滿足所需的穩定性和早期功能鍛煉的需要, 但新一代LPHP的臨床廣泛應用,大大改善了傳統鋼板的不足,其設計外形和弧度很接近肱骨近端外側的生理解剖,術中不需要反復的折彎,避免人為的破壞接骨板的強度,并有利于術中骨折塊的復位,它體積相對較小,可在有限的空間內放置,操作簡單,手術創傷小,減少對軟組織的剝離和刺激,降低肩峰下撞擊的危險[2]。近端不同方向交叉多枚成角鎖定螺釘孔的設計,增加了三維平面面積,再加上釘板間鎖定固定螺紋的設計,具有較好的錨合力和較高的抗拉力,對肱骨頭的支撐力加強,對于老年患者,因明顯的骨質疏松,傳統釘板系統經常出現骨內螺紋切割,造成螺釘與骨的咬合力下降,拔釘現象經常發生,LPHP可有效防止骨質疏松或粉碎性骨折的脫釘和骨折移位現象發生, LPHP近端邊緣設計很多小孔,不僅術中可以用作克氏針臨時固定孔,更重要的是有利于關節囊和肩袖損傷的修復,縮短了關節功能鍛煉的時間,釘板之間固定,使其成為一種內置外固定支架,不再單純依靠接骨板與骨骼間的摩擦力為穩定基礎,有效地降低了板與骨骼間的壓力,減少了板對骨膜血運的破壞,肱骨頭壞死的發生率明顯下降,尤其是可選擇性固定設計,可根據術中要求,選擇標準螺釘動力復位和加壓或鎖定螺釘的成角穩定固定。對于嚴重的四部分骨折,老年骨質疏松或骨折嚴重粉碎者, LPHP很難達到滿意的復位和固定,易發生骨折不愈合、肱骨頭壞死、肩關節僵硬,可選擇一期肩關節置換術。合理的康復方案及積極有效的功能鍛煉是確保在骨折愈合及關節穩定前提下獲得滿意的肩關節功能的關鍵,其對于治療的預后至關重要,術后康復原則是早期開始,循序漸進,先被動活動,后主動活動,角度由小到大,避免引起疼痛和拉傷關節[3]。
總之,應用LPHP治療肱骨近端骨折,既很大程度保留了周圍血運,減少了肱骨頭壞死的發生率,堅強的固定為患者盡早的被動和主動鍛煉創造了條件,最大限度的恢復了肩關節的功能,提高生活質量。是目前治療肱骨近端三、四部分骨折的一種理想可靠的方法。
參考文獻
[1]NeerCS.Displacedproximalhumeralfractures.I.Classificationandevaluation[J].JBoneJointSurg(Am),1970,52(6):1077-1089.
[2]FankhauserF,BoldinC,SchippingerG,etal.Anewlockingplateforunstablefracturesofproximalhumerus[J].Clinorthop,2005,430:176.
[3]常金蘭,張前法.老年肱骨近端骨折人工肱骨頭置換術后的康復訓練.臨床骨科雜志,2005,8(3):26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6/view-279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