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池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實施現狀及對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    本文闡述了池州市貫徹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的現狀,分析了在貫徹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對策,以期為其他地市貫徹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法、保障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參考。
  關鍵詞    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貫徹實施現狀;問題;對策;安徽池州
  中圖分類號    F3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9)11-0228-04
  池州市是中國第一個生態經濟示范區,是國家森林城市,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之一,是全國旅游競爭力百強城市,是安徽省旅游資源最集中、品味最高的“兩山一湖”(黃山、九華山、太平湖)區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泛長三角地區的“后花園”。池州市轄貴池區、東至縣、石臺縣、青陽縣和九華山,生態條件優越,森林覆蓋率達60%以上,農產品豐富,是國家中藥儲備基地和商品糧輸出基地,尤其是當地生產的茶葉、黃精、焦棗、香菇、木耳聞名于世?!吨腥A人民共和國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自2006年11月1日施行以來,池州市從完善體系建設、強化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監管等方面進行貫徹實施,按照“標本兼治,綜合治理,打防結合,預防為主,部門聯動,綜合施策,長效管理,確保安全”的工作思路,堅持“產出來”和“管出來”兩手抓,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穩步提升,至2018年底全市主要農產品質量安全抽檢合格率達99.9%,較農產品質量安全法實施前的合格率78%提高了21.9個百分點,而且多年來未發生重大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這說明貫徹實施農產品質量安全法有力,保障了人們舌尖上的安全有效。
  1    現狀
  1.1    構建“三大體系”,筑牢安全屏障
  1.1.1    監管體系。全市各級強化屬地管理責任,市、縣成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機構8個,人員13人,全市涉農鄉鎮依托農技站均成立了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共建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51個,村設立監管信息員,共有村級監管信息員621人,建立了市、縣、鄉、村四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體系。
  1.1.2    檢測體系。全市現已建成以縣區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為主干、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中心為龍頭、生產基地檢測室為補充、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為基礎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為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提供了強有力的技術保障。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中心于2007年通過了省級資質和計量雙認證,從2014年起被列為農業部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實驗室,2014年被列入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體系建設規劃,共投資1 607.56萬元對監測中心的硬件設施進行擴建。通過該項目的實施,中心購置了高端檢測設備,建立起高標準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室,極大地提升了中心的監測能力和水平。中心在該項目建成后的2017年9月又順利通過了省質監局和省農委組織的資質認定和考核評審,并獲得了雙證書,承檢參數由項目實施前的兩大類 46個擴大到現在的三大類130個,檢測參數全部覆蓋并超過了農業農村部規定的部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和考核的全部參數,中心檢測人員多次在全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大比武活動中獲一、二等獎。中心目前主要承擔農業農村部安排的水稻、大米、草莓等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評估工作,省農業農村廳安排的全省蔬菜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和監督抽檢,市農業農村局安排的全市蔬菜、水果、茶葉、土壤等抽樣監測及本市節假日期間的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檢工作,年抽檢樣本3 000多批次;同時承擔本省和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機構及人員的技術指導和業務培訓;承擔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的宣傳、服務和監督等工作;中心每天將本市蔬菜農殘速測結果上傳到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與追溯平臺,每月定期編發《池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簡報》。國家分別投資300萬元的貴池區、東至、青陽和石臺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項目均已完成竣工驗收,并已開展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定性和定量檢測工作;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站近3年通過省安排的民生工程項目,每個鄉鎮檢測站投資5萬元,共建設完成119套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快檢系統,已全面實現藥物殘留快檢全覆蓋,并將檢測數據及時傳至省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與追溯平臺;在全市選擇儂護生態、九華菌業、金隆水生蔬菜、太普生態、東至縣徽坊合作社、紅莊蔬菜合作社、龍林家庭農場等22個生產基地建立了果蔬農殘檢測室,開展上市前企業自檢并上傳自檢結果。全市現已形成了較為完善的四級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體系。
  1.1.3    執法體系。成立了市農業執法支隊和4個縣(區)農業執法大隊,畜牧、水產、種子、農藥、農產品等均有執法人員,配證上崗人員共110人。同時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定期對執法人員進行業務培訓,強化其業務能力和綜合素養,建立健全責任制,調動其工作積極性,堅持依法執法,杜絕無證上崗執法。
  1.2    砥礪“三把利劍”,消除安全隱患
  1.2.1    抽查檢測。突出重點季節、重點環節和重點產品,扎實開展對農產品的抽查監測,增加檢測品種和數量,提高檢測頻次,近幾年全市果蔬產品農殘抽檢合格率在98%以上,畜產品、水產品抗生素和藥物殘留抽檢合格率均保持在100%。2018年,全市食用農產品農殘速測樣本24 048批次,合格率為99.9%;“瘦肉精”監測尿樣逾5 500份,合格率為100%;定量檢測蔬菜、水果、畜產品、水產品樣本1 386批次,合格率為100%
  1.2.2    農業執法。建立健全多部門聯合執法機制,與市食藥局簽訂農產品安全全程監管合作協議,與市公安局、市工商質監局建立農資打假聯席會議制度,重點開展了農藥及農藥殘留、“瘦肉精”、 獸用抗菌藥、生豬屠宰監管、“兩魚兩藥”、農資打假等專項整治行動,圍繞農獸殘留、重點區域、重點產品和薄弱環節,堅持重拳出擊、保持高壓態勢,加大巡查檢查和監督抽查力度,嚴厲打擊農產品質量安全領域的違法違規行為。2018年,全市共檢查企業2 280家,出動執法人員1 771人次,查處問題6起,涉案金額4.67萬元,責令整改42起,發放宣傳資料逾31 000份,培訓人員1 250人。   1.2.3    信息公開。在農業信息網公開投訴舉報電話,鼓勵并支持公眾投訴舉報農產品質量安全違法行為,每月編制《池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簡報》和《農業行政處罰案件信息表》,及時公開農產品產品質量安全檢測情況和行政處罰案件信息,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監督、舉報作用,及時防范、有效化解、妥善處理農產品質量安全事件和事故。
  1.3    念好“三本真經”,凈化安全環境
  1.3.1    誠信建設。將全市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依法建立起農產品質量安全生產檔案,每月上報農產品質量安全“紅榜”和“黑名單”,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與產業扶持聯動,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作為各類農業項目申報實施的前置要求,全面落實生產經營主體責任。對有不良記錄、使用違規違禁投入品、抽檢不合格的生產主體,嚴格執行“一票否決”制度,列入誠信體系建設的黑名單,不予項目扶持。
  1.3.2    產地凈化。在全市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工作,改善土壤質量,2018年全市農藥使用量323.9 t,較上年333.4 t減少9.5 t,減少2.8%;化肥施用量5.838萬t,較上年5.966萬t減少0.128萬t,減少2.1%,減量成效顯著。持續推進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2018年全市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80%,規模養殖場糞污處理設施設備配套率達93.5%;實施秸稈綜合利用行動,大力推進秸稈機械化還田利用,2018年全市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率平均達到91.48%;因地制宜發展稻蝦綜合種養模式,2018年全市稻蝦綜合種養殖面積已達5 433.33 hm2,年產量7 000 t以上。加強耕地土壤環境質量監測,完善耕地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繼續在全市50個耕地環境質量監測國控點開展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和農產品協同監測,掌握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和農產品總體狀況及變化趨勢。
  1.3.3    宣傳培訓。在“七五普法”“食品安全江淮行”“12·4法制宣傳日”“食品安全宣傳周”“質量興農萬里行”期間,將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納入重點宣傳內容。2018年舉辦農產品質量安全培訓班、專題講座和宣傳活動等32場次,發放宣傳資料逾1萬份,媒體報道、信息宣傳30余次,培訓新型職業農民逾1 800人,進一步增強市民和生產經營者的質量安全意識。
  1.4    打贏“三張王牌”,提升安全效益
  1.4.1    產業發展。加強土地流轉,促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大對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進一步提高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能力。出臺《池州市示范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評選管理暫行辦法》和《池州市促進現代生態農業產業化發展獎補辦法》,促進農業產業化發展。繼續開展市、縣級示范現代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評選工作,完善扶持政策措施和評選辦法,開展聯合體內部規范運行研究,健全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農業產業化聯合體規范、有序發展。
  1.4.2    綠色興農。為做好化肥農藥減量控害和綠色防控工作,市農委制定出臺了《池州市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實施方案》,明確全市主要農作物化肥農藥減量控害主要目標,以建立綠色防控示范區為載體,以化肥農藥減量控害增產為目標,全市以15個省級綠色增長模式攻關示范片、示范村、示范場為平臺,已實施測土配方施肥15.51萬hm2,推秸桿還田4.53萬hm2,發展綠肥生產1 866.67 hm2,施用沼肥8.9萬t;建立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核心示范片和農藥減量增效示范片共62個,示范區面積8 333.33 hm2。使用殺蟲燈、性誘劑、色板等物理防治面積達3萬公頃次,全市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29.2%。
  1.4.3    品牌建設。池州市強化綠色產業發展和品牌塑造,堅持質量興農、品牌強農、綠色興農,規范有機農產品、綠色食品、無公害農產品和農產品地理標志認證管理,著力增加優質農產品供給。一是組織各類展銷對接活動,加大品牌宣傳推介力度。2018年組織38家參加合肥、20家參加上海、7家參加蕪湖等農交會。組織3家“三品一標”企業參加第十九屆中國綠色食品博覽會(廈門)、4家參加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提高“三品一標”產品品牌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二是加強檢查員和內檢員培訓,確保“三品一標”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培養一批懂管理、善監督的無公害農產品和綠色食品管理人才,提高無公害農產品企業、綠色食品獲證企業質量安全控制能力,加快池州市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工作發展。2018年10月在石臺縣舉辦“池州市2018年無公害內檢員、綠色食品內檢員培訓班”,共培訓無公害內檢員122人、綠色食品內檢員78人。三是加強政策引導,大力推進標準化生產。為加快農業“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減量使用化學投入品,有效改善農業生態環境,將“三品一標”獲證企業納入《池州市促進農業產業發展獎補政策》范疇,通過“三品一標”產業開發和品牌創建,提高農產品市場競爭力,帶動企業增效、農民增收。近3年,池州市共獎補“三品一標”企業89家349萬元,實現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同步提升。
  截至2018年底,全市共有“三品一標”生產經營主體和單位121家,有效使用“三品一標”農產品數量達到214個,其中無公害農產品44家89個,綠色食品40家68個,有機農產品32家52個,農產品地理標志5個(肖坑茶葉、秋浦花鱖、石臺香芽、九華黃精、黃山溪毛峰)。16個農產品獲省名牌產品稱號,天方、霧里青、天方茶苑、潤思和盧氏瓜蔞籽等5個農產品商標列為中國馳名商標。東至縣和青陽縣被列為水稻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創建縣,石臺縣被列為全國茶葉綠色食品原料標準化基地創建縣;貴池區已創建為國家農產品質量安全縣,青陽縣和石臺縣已創建為省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縣。全市“三品一標”生產基地面積達7.27萬hm2,“三品一標”農產品監測合格率100%,“三品一標”農產品全部納入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實行可追溯管理,長效管理機制基本建立,品牌美譽度進一步提升。近日,安徽省首批綠色食品評選50強名單出爐,池州市有3家產品入選,分別是池州市秋浦特種水產開發有限公司生產的“秋浦花鱖+圖形”牌秋浦花鱖、安徽天利糧油集團股份有限公司生產的“金河灣+圖形”牌天利香米(秈米)、青陽縣新禾生態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生產的“梅溪陳家”牌玉針香(秈米),3家產品入選安徽省首批綠色食品評選50強。此次評選要求申報主體獲得綠色食品標志使用權,為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或省級以上示范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示范社,同時要建立產品質量追溯制度,并且近3年內無質量安全事故。   2    存在的問題
  2.1    專職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人員缺少
  新形勢下編制體制、經費保障、人員配備等方面已不能滿足“四個最嚴”的現實要求和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實際需要。如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科,加掛市場信息科,人員編制只有1人,各縣(區)農產品監管機構也都為加掛,鄉鎮級是監管工作的末梢,鄉鎮監管站和農技站也是兩塊牌子一套班子,從事農產品監管和檢測的人員都是兼職人員,基層事務工作繁重,年齡偏大,有時力不從心;貴池區和東至縣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站,與區(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合署辦公,現有檢測人員均身兼數職,專職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人員不足,很難對轄區內的監管對象實施長期全面監管和指導。
  2.2    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經費不足
  市農業農村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科,每年只有5萬元工作經費,各縣(區)農產品監管機構經費也不足。2018年,貴池區、東至縣、石臺縣、青陽縣和九華山5個縣(區)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和檢測等工作經費總和只有103萬元,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站監管和檢測等工作經費基本上沒有列入同級財政預算;監管執法人員無制服、執法設備和車輛,導致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時力不從心。
  2.3    生產主體文化程度不高,管理難度增大
  目前池州市大部分農產品生產主體主要以50—60年代出生的人為主,文化程度不高,專業知識薄弱,其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和法律意識參差不齊,加上池州市地形地貌客觀原因,當前耕地流轉面積只約占總面積的45%,散戶仍占主導地位,在農業生產過程中還是以大肥大藥換高產的生產方式,忽略了大量使用農藥、化肥、地膜會導致農業面源污染、降低農產品品質甚至農殘超標問題。有的農產品生產主體輕視了生產安全合格農產品是法定職責,不能嚴格依法落實生產記錄制度和農產品產地準出制度,生產的農產品上市后溯源困難。
  2.4    農作物病蟲綠色防控和統防統治技術普及率不高
  農作物病蟲綠色防控技術在全市還未全面普及應用,農產品生產主體目前大多還采用傳統的化學農藥防治病蟲,生物防治和物理防治病蟲害應用不普遍。此外,由于池州市地處皖南山區,地形地貌客觀原因加上專業化農作物病蟲害統防統治組織和人員不足,農產品生產主體隨意用藥普遍,超劑量、超范圍用藥時有發生,不僅增加生產成本,產生抗藥性,還會導致環境污染和農產品中農藥殘留超標。
  3    對策
  3.1    完善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隊伍
  利用這次機關和事業單位機構改革的機遇,加強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和執法隊伍建設,實現市、縣、鄉每個監管、檢測和執法機構均有編制有人員且人員在編在崗,確保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有專職人員去做。利用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工程,積極爭取基本建設投資,加強縣鄉監管機構條件能力建設;加強對縣鄉等基層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人員的培訓力度,增強能力素養,努力營造拴心留人的工作環境;出臺鄉鎮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公共服務機構建設規范,探索建立鄉鎮監管機構星級評定機制;督促指導鄉鎮監管服務機構做好農產品生產經營者培訓、田間地頭技術指導、農業投入品篩查選型、農藥獸藥使用間隔期(休藥期)、生產過程督導巡查、農產品質量安全提升工程實施等工作;穩定村級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員隊伍,明確職責,嚴格考核,提高基層監管水平和服務能力[1]。
  3.2    加大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資金投入
  按照《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等法律法規要求,將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納入本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并合理安排農產品質量安全經費。要將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檢測、執法等各項工作經費列入同級財政預算,加大資金投入,保證市、縣、鄉、村四級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的正常開展。
  3.3    加快追溯體系建設,加強準出與準入環節監管銜接
  建立市級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平臺,并與省級追溯平臺對接,市級追溯平臺加強與線上線下銷售平臺、商超等合作,提高消費者對追溯產品的認知度。率先將全市“三品一標”產品納入追溯管理,著力提升“三品一標”品牌的影響力、號召力和競爭力,讓“三品一標”成為食用農產品的金字招牌,在全市推進將農產品質量追溯作為“三品一標”申報認證的必要條件,推動全市所有綠色有機農產品全部納入農產品質量追溯平臺,通過“帶證上網、帶碼上線、帶標上市”,實現全市綠色有機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信息化管理、良好生產過程受控、質量信息在線展示、生產銷售順暢對接。與市場監管部門聯合建立以“質量安全憑證”為載體的農產品產地準出及市場準入銜接制度,有效掃除“兩段監管”盲點,實現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無縫銜接,以此促使農產品生產經營者主動落實主體責任,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水平[2]。
  3.4    推進綠色生產方式,嚴格生產過程管控
  在全市大力推廣動物疫病和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加強病蟲害統防統治和全程綠色防控;深入推進化肥、農藥使用量零增長行動,推廣有機肥替代化肥,縱深推進測土配方施肥,嚴格執行農業投入品使用安全間隔期或休藥期規定,規范使用種子、化肥、獸藥、農藥、飼料添加劑等農業投入品,著力解決農藥獸藥殘留超標問題。指導和督促生產經營者規范建立農產品生產記錄臺賬,如實記載使用農業投入品的有關情況、動物疫病和植物病蟲害的發生和防治情況以及農產品收獲、屠宰、捕撈的日期等情況;加強產地環境治理,強化耕地土壤污染管控與修復,開展農膜回收示范行動;抓好畜禽糞污資源化利用。
  3.5    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檢
  發揮市、縣、鄉三級監測網絡作用,強化監測預警,發現風險隱患;組織開展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風險監測)和監督抽檢,全年12次對全市各縣(區)三大類產品30多個品種、64項參數進行監測;制定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年度工作計劃,加強分工協作,及時會商研判,共享監測結果;對例行監測沒有覆蓋的產品和質量安全指標開展專項監測;加強監測結果通報和發布工作,督促問題突出地方加大整改和執法查處力度;實施市、縣級監測結果和信息報告制度,結合追溯平臺建設,實現監測數據直報,市、縣互聯互通、監測數據共享[3]。   3.6    大力推動誠信體系建設
  構建以信用為核心,事前信用承諾、事中信用監管、事后信用評價的新型監管機制,大力提高生產者的誠信意識和信用水平,增強全社會對農產品質量安全的信任和信心。推動全市農資和農產品規模生產經營主體全部建立信用檔案,開展全市信用信息的互聯互通。建立“黑名單”、失信聯合懲戒等信用約束機制,把農產品質量安全信用作為制定分類監管措施、行政許可審批、主體資格審查、各類農業項目評選的必要條件,積極引導農產品生產經營主體誠信經營;大力弘揚農產品質量安全誠信文化,使誠實守信成為市場主體的自覺選擇[4]。
  3.7    強化宣傳教育,實現社會共治
  一是加大宣傳力度。積極參與“農產品質量安全萬里行”“綠色食品宣傳月”“食品安全江淮行”“食品安全宣傳周”“三品一標”相關知識的宣傳,及時公布農產品質量安全處罰案件,組織開展綠色食品進超市、進學校、進社區、媒體記者進企業、進生產基地等集中宣傳活動,提升綠色食品的知名度,讓綠色食品標志形象深入人心;在廣播、電視、報紙、雜志、門戶網站等開通農產品質量安全專欄,運用微信、微博、移動客戶端等新媒體手段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科普宣傳力度,提高消費者質量安全科學認知水平,引導放心消費。二是樹立先進典型。在農業標準化生產、農產品品牌打造、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等方面選好典型,交流推廣成功做法和經驗。三是加強教育培訓。對農產品生產主體和農業投入品生產、經營企業廣泛開展農產品質量安全知識培訓,進一步提高生產經營者的質量安全意識和標準化操作水平。四是主動接受社會監督。充分發揮網絡、報刊等媒體作用,設立有獎投訴舉報電話,開通農產品誠信生產監督熱線,推動社會協同共治,營造全民齊抓共管農產品質量安全的良好氛圍[5]。
  4    參考文獻
  [1] 許明利.富平縣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工作存在問題及對策[J].農業技術與裝備,2017(5):28-29.
  [2] 朱國英.池州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建設現狀及對策[J].現代農業科技,2016(23):242-243.
  [3] 周璐瓊.甘肅省天水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管理體系的現狀及對策[D].楊凌: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16.
  [4] 蔣上志,郭凝,郭斐,等.益陽市農產品質量安全工作現狀調查與對策建議[J].安徽農業科學,2014,42(29):10316-10317.
  [5] 李艷霞,劉淑華,郝微麗.烏魯木齊市蔬菜類農產品市場準入實施現狀及對策[J].新疆農業科技,2013(5):16-17.
  作者簡介   許四五(1963-),男,安徽樅陽人,高級農藝師,從事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監管與技術研究工作。
  收稿日期   2019-04-08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1337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