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合作的現狀分析與對策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隨著我國教育體制和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校企合作不斷加深,目前發展出多種校企合作運行模式,包括訂單式、工學結合式、產學研結合模式等,但校企合作依然存在動力不足、法律制度不完善、管理機制和服務平臺不健全等問題。結合國外先進校企合作運行模式,對校企合作提出發展建議,如強化政府職能作用,完善校企合作運行模式,構建網絡服務平臺等。
【關鍵詞】校企合作;現狀分析;對策研究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2457(2019)16-0116-002
DOI:10.19694/j.cnki.issn2095-2457.2019.16.049
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職業教育逐漸凸顯其重要的育人作用,校企合作、產學融合是職業教育的基本培養模式?!秶抑虚L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指出:“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頂崗實習的人才培養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導、行業指導、企業參與的辦學機制,制定促進校企合作辦學法規,推進校企合作制度化?!盵1]“綱要”不僅明確了校企合作在職業教育中的重要地位,還對職業教育的制度完善提出切實的要求。目前,我國已發展出一批具有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但仍普遍存在一些問題,如校企合作依然存在動力不足、法律制度不完善、管理機制和服務平臺不健全等問題。
1 我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分析
1.1 訂單式模式
訂單式人才培養模式,是指企業單位根據自身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公布人才培養訂單,學校按企業訂單規格進行招生培養的一種校企合作的人才培養模式。[2]學生入學就有工作,畢業就是就業。實現招生與招工同步、教學與生產同步、實習與就業聯體,學生是由學校選拔的學生和企業招收的員工組成,教育的實施由企業與學校共同完成,培訓和考試內容來源于企業的需要,開設為本企業所需的專業技能和實習課程,企業在具體的職業培訓中發揮著更為重要的作用。
1.2 工學結合模式
工學結合是結合工作的學習,是將知識學習、能力訓練、工作經歷結合在一起的一種教育模式。即學習的內容是工作,通過工作實現學習。這里的工與學是相關聯的,“工”是手段,“學”是目的。[3]這是一種“學習—工作—再學習”培養模式,學生在接受教育期間采用半工半讀的形式,這種形式充分利用了學校和企業雙方的優勢。學生在校期間可以學到工作中必須的理論知識,在企業實習期間又可以學習實地操作技能,同時還可以對比企業和學校在人才需求和人才培養方面的差異,更有利于學生畢業后適應企業的工作節奏。
1.3 “2+1”模式
“2+1”模式指兩年在校學習基礎理論及專業知識,再用一年到企業接受職業培訓,并結合企業生產實踐要求進行畢業設計的人才培養模式。[4]這種模式的特點是產學緊密結合,可以使畢業生更快地適應工作,對于學生和企業都能起到積極的作用,在解決企業人才需求的同時,讓學生直接掌握“吃飯”的技能,促進學生就業。
1.4 校企互動模式
校企互動模式是院校提供場地,企業提供技術、設備、原料,雙方共同提供資金和師資力量的一種人才培養模式。這種模式是非常有效的校企合作方式,院校和企業都是培養主體,企業參與學校的教學計劃制定,并指派專業人員參與學校的專業教學。企業工程師走進學校給學生授課,同時學校教師給企業員工培訓,通過校企雙方的互聘,可以提高企業和學校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同時是企業、學校和學生三方都獲利。
1.5 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
產學研合作教育模式是企業、學校、科研機構等相互配合,以企業為技術需求方,以科研院所或高等學校為技術供給方,發揮各自優勢,形成強大的研究、開發、生產一體化的教育模式。[5]該模式主要適應于綜合型、研究型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與高等學校根據企業乃至整個行業的發展需求與面臨的困境制定自身的研究方向,再將最新的研究創新成果反饋給企業,用以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與進步。
2 國外著名校企合作辦學模式分析
2.1 德國“雙元制”模式
“雙元制”是德國職業教育的一種培養模式,其運行機制的特點是“政府搭臺,學校、企業、學生和行業協會四角唱戲”。[6]其中雙元主要包括學校和企業的兩種培訓機構,學生和企業員工的兩種身份,專業理論教學和技能培訓的兩種內容,理論授課和實訓授課的兩類教師等。在雙元制模式中,政府起主導作用。政府通過立法的形式規定企業和學校在職業教育中的責任與義務,并制定各種規章制度,保障雙元制教育模式的順利推進。德國雙元制模式的課程設計以職業需求為核心。德國雙元制模式的理論課程設計是以職業活動為中心選擇課程內容的,理論課覆蓋了專業所需的所有理論, 知識面廣, 深淺適度, 綜合性強, 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2 英國的“三明治”模式
“三明治”教育模式是一種“理論—實踐—理論”或“實踐—理論—實踐”結合的培養模式, 指在校學習與企業實習交替的形似“三明治”的課程設置模式。[7]三明治教育是以政府為主導,行業協會為支撐,高等院校為依托,深度協調政府、學校和行業協會的教育模式。在三明治模式中,政府發揮積極的引導作用,政府通過立法完善職業教育的制度保障,通過財政投入支持職業教育的發展;企業行會方面主要通過市場預測、信息反饋幫助學校制定職業教育的課程設置,并參與到職業教師的選拔;職業學校會滿足企業內部職員的及時培訓, 提供最新的行業發展信息以及必要的理論知識。
3 我國高職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養存在的問題
3.1 校企合作動力不足
現階段,校企合作大多還停留在政策文件階段,距離校企合作的全面推廣還有一定的差距,究其原因,主要還是校企合作的內在動力不足,即各方的利益未能協調。首先,政府和學校是非營利性組織,它們更加追求社會效益、教學與科研成果;然而企業是營利性組織,利潤最大化是其一切行為和決策的目的。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積極性主要取決于收益和成本。如果企業在校企合作中未能收獲預想的效益或者“入不敷出”,企業就沒有參加校企合作的動力。因此有效協同三大主體利益間的平衡,對校企合作的健康、可持續發展具有決定性意義。 3.2 法律制度有待完善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政府越來越重視校企合作在職業教育中的作用,但推進校企合作法制化進程還較慢。目前,關于校企合作指導性、總領性、建議性的文件和政策已有很多,但是具體到細節的規章制度和可操作性政策卻較少。例如缺少明確校企合作中各方責任與義務的強硬性文件制度,缺少權益保護、監督評價和獎勵激勵性的法律制度等。因地制宜地發展職業教育,各個地區政府應該根據自身經濟和教育發展水平制定各自更加詳細的校企合作法律制度和行業性政策,多元化發展職業教育。
3.3 校企合作管理運行機制還不夠健全
政府未能明確自身在校企合作中的角色定位,未能有效發揮組織協調作用,未能建立起規范的校企合作指導準則和機制,致使校企合作缺乏有效的規劃和監督,職業院校與企業的合作處于較為混亂的狀態。校企合作的運行機制相對落后,在政府層面,缺少專門的校企合作管理組織機構,校企合作處于“散養”狀態;在管理層面,學校和企業缺少有效的聯絡機制和責任機制,往往出了問題相互推卸責任。因此,不斷完善校企合作運行機制對職業教育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3.4 缺乏先進的校企合作信息服務平臺
目前,“互聯網+”在各個行業的發展正在不斷更新人們的日常生活,移動互聯、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廣泛應用也顛覆了傳統的經營和管理理念,使生產要素整合和資源配置能力得到極大的提高。[8]眾所周知,21世紀信息最重要,但是現階段的校企合作缺乏先進的信息服務平臺,這導致了學校和企業的信息不對稱,校企合作搜尋成本高、資源集聚差、合作效率低下。職業學校不能看清市場的需求,企業也無法招到自己需求的人才,這嚴重制約了校企合作乃至職業教育的發展。
4 高職院校校企合作發展建議
4.1 政府要發揮職能作用,提供政策保障
第一,完善相關法律法規。政府應根據地區經濟和教育發展水平制定專門的校企合作政策,明確校企合作的內容與形式;明確校企合作各方的責任與義務;明確校企合作的運營管理機制等。第二,健全政策制度。一是建立交易成本及補償機制,保護好企業參與的積極性。[9]二是制定鼓勵激勵政策,對參與校企合作的企業進行一定的獎勵。三是建立教師參與企業實踐制度和雙師型教師培養機制,定期進行校企教師互聘,對有突出成績的教師進行嘉獎。
4.2 健全管理運行機制
第一,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政府要充分發揮資源管理優勢,統籌協調好各方利益,指導校企合作有序進行;要建立有效的管理運行機構,與學校與企業配合,明確管理中各方的責任與義務;根據區域發展情況,制定合適的教育改革、教職選拔等政策。第二,高校明確主體地位。高校應積極與企業接洽,掌握最新的行業發展動態與方向,并適時對培養方案和課程內容進行改革;適當放寬管理權限,邀請合作企業共同參與學生管理;積極創新人才培養機制,不斷摸索高效的校企合作人才培養模式。第三,企業應積極參與校企合作。企業要參與到招生就業,課程改革、專業建設和師資培養建設當中,積極與學校進行教職互聘,提供一些在企業有豐富實踐經驗的人員擔任兼職教師,承擔課程教學、實踐指導等教學任務。
4.3 搭建校企合作信息平臺
信息的缺失與不對稱已成為制約校企合作快速發展的技術性障礙。搭建校企合作信息平臺,是推進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要求,也是目前最薄弱的環節。面對校企雙方信息的缺失,要充分發揮政府的組織領導作用和市場的供需對接作用,由政府牽頭,各行各業和各大高校積極響應,建立一個及時匯聚企業和高校的人才供需、項目研發、技術服務等各類供求信息的網絡平臺。并組織專門的技術人員對平臺進行運營管理,開展工程人才需求預測,向校企主體提供精準化的實踐信息發布、檢索、推薦和相關增值服務,科學調配校企資源,徹底解決校企雙方的信息瓶頸。
【參考文獻】
[1]國務院.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Z].2010.
[2]馬程,郭有強,姚保峰.應用型地方高?!坝唵问健比瞬排囵B模式探索[J].高教學刊,2016(21).
[3]周敏,張俐娟.關于高職院?!靶F蠛献鳌⒐W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思考[J].職業教育研究,2014(03).
[4]林惠英.“前校后廠”校企合作模式的實證研究[D].南昌:江西農業大學,2013.
[5]宋妮.我國“產學研合作”研究論述[J].現代企業教育,2014(1).
[6]朱秀民.德國綜合性大學“雙元制”模式與我國“卓越計劃”模式實施機制的對比分析[J].現代教育管理,2014(11).
[7]陳鵬磊,李郡.英國職業教育協同育人模式的經驗借鑒——基于“三明治”教育模式與現代學徒制模式[J].職業教育研究,2015(07):84-87.
[8]趙旖旎,買琳燕,劉科江.基于“中國制造2025”的職業教育校企協同育人探究[J].教育與職業,2018(14):45-51.
[9]奚進.企業參與職業教育校企合作的交易成本及補償機制構建[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33):43-5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8/view-1492941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