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談家校共育與學生發展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羅虹兵

  學生尤其現在以獨生子女為主的學生,大部分學習時間是在學校中度過,大部分知識來源和重要情感都是在學校中形成;家庭,是學生成長的搖籃,是學生學習的支柱;社區或社會給學生的成長提供了廣闊的空間。如今,以學校為主體,家庭為基礎,社會為依托的多層次、多功能、多渠道的育人新格局逐漸形成。為了孩子能夠更好地適應社會,能夠更好地學會學習、學會合作、學會生存,家庭與學校合作教育勢在必行。
  一、問題提出:時代催生獨生子女教育困惑
  時至今日,我國獨生子女的絕對數量已大大增長,獨生子女家庭在全國所有育齡夫婦家庭中的比例,也大大提高了。自我國政府普遍提倡、鼓勵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以來,據有關部門統計表明,全國每年大約要生育獨生子女1000萬左右。獨生子女的大批出生,使我國兒童、少年中獨生子女所占的比例逐年提高,兒童、少年的成分逐步發生變化。
  獨生政策本來是一項利國利民的優生優育政策,可是,面對現在的獨生子女,我們經常聽到這樣的抱怨:“我的孩子不聽話,真難管”、“現在的學生真難管”……
  目前,我們面臨著兩種普遍的心態:成績是一切的說明,只要成績好,其它一切都不重要,這是諸多家長的普遍看法。另一種則更傾向于現實,錢是重要的,只要有錢,學習成績好壞都無所謂,其它的一切都可以解決。到了今天,這兩種相悖的觀點已經不足為奇了,但筆者認為,這兩種觀點都不可茍同。對于學生的發展來說,成績當然重要;對于人的生存來說,錢的作用也不可小視??墒?,大家似乎都忽略了一個問題,不管是學習還是以后的生存,他們都是活生生的人,有著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也有著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準則,但是,這些都需要有正確的引導或有效的監督去促進其完善?!耙龑А睙o論是家長還是老師,每天都在做這樣的事,可是,這個“引導”符合學生的實際情況了嗎,“引導”有效果嗎?“監督”工作從現實生活來看,監督得很困難。這給天下的父母和廣大的一線教師拋出了一個問題:怎樣做才使引導和監督更有效?
  二、原因分析:獨生子女教育缺乏家校合力
  1.獨生子女背景有一定特殊性。環境是影響兒童、青少年身心發展的一個重要因素。在兒童、青少年所面臨的紛紜復雜的社會環境中,對他們身心發展最直接、最深刻、最持久的是家庭生活環境。獨生子女的家庭生活環境是特殊的,有許多不同于非獨生子女家庭的地方。只有一個孩子,沒有兄弟姐妹,這一點從教育的角度看,有許多其它家庭不可企及的優勢:(1)獨身子女在家庭里受父母的關注和教育得天獨厚,這是非獨生子女家庭的孩子所不可比擬的;(2)獨生子女在心理上有充分依靠。家里只有一個孩子,父母是孩子最可靠的后盾和保護者,孩子可以無憂無慮地幸福地生活,不用為失去父母的愛、關心、保護而擔心;(3)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之間相互爭寵于父母的麻煩。但是,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必須看到,沒有兄弟姐妹,對于獨生子女的成長來說,也潛在著一些可能的不利因素:(1)沒有兄弟姐妹,家庭里僅有的一個孩子,往往被視為不可多得的“珍寶”,成為家庭關注的中心人物,擺在家庭生活的特殊地位上;(2)沒有兄弟姐妹,獨生子女在家庭里沒有一個“兒童的世界”。兒童的天性是喜歡集體生活和集體活動。特別是樂于和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孩子一起生活和活動;(3)沒有兄弟姐妹,沒有“比照者”,孩子難以正確地自我認識、自我評價。除此之外,獨生子女的生活條件也比較好、受到的父母之愛強烈而集中、生活上受到的照顧也更強烈。
  2.獨生子女教育缺失家校溝通。長期以來,家庭的子女數量很多,習慣于大家庭、子女多的家庭生活,一下子把子女的數量降低到最低限度――只有一個,這在中國家長心理上造成了巨大的反差,普遍有一種失落感,感到不滿足,甚至為此失去了心理平衡。因此,嬌慣溺愛的現象相當普遍。由于上述種種原因,使得許多獨生子女身上出現了一些確實令人擔憂的毛病和問題。許多學生在校是老師眼中的好學生,可是一到家卻成了“小皇帝”“小公主”,讓爺爺奶奶和父母圍著他轉,為他神傷。
  在獨生子女學生中,他們主要表現出嬌氣、自私、任性等不良品性。這些品性的釀成,無疑會影響孩子們的全面發展。不管是家庭、學校還是社會,都普遍呼喚一種回歸:我們的孩子,希望他們是“乖娃娃”“懂事的孩子”。結合筆者現在所執教的四年級的學生來看,那些眼中的“問題學生”往往在學校里一套,在家又是另外一套。這些孩子為何在家和在學校的行為會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呢?究其原因,是學校與家庭之間沒有有效的溝通、形成一致的教育導向與共同的監督要求。
  三、解決問題:獨生子女教育力求“家校共育”
  1.從態度意識中重視“家校共育”,發揮輔助作用
  案例:某日,一位學生很早出門,在家附近的公園里逗留沒有到學校,老師及時聯系其家長,父母在外找了半天才找到。下午,孩子到校,老師詢問情況時,學生說怕遲到了老師批評,但是在該班從沒有因學生遲到老師批評的先例。于是,老師打電話找該學生的家長反映情況,認為該學生平時在校比較懶散,可能因為懶散貪玩才會發生不到校的情況,并且認為需要家長和老師共同教育,幫助學生改掉壞毛病。家長卻說“我如果能教育好了,還把孩子送到學校做什么?”又如,在我國進行城鄉一體化建設時期,許多因為建設的需要住進了條件優越的小區,家庭一時也有了大量的可支配的資金,部分家長便覺得讀不讀書不重要,成績好不好也無關緊要,當老師找到這些家長時,他們往往對老師提出的意見敷衍了事。
  在今天,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應當說今天的家長比過去的家長,自身素質高多了,家庭生活方式也比過去文明多了。盡管如此,任何一個家長的素質、教育能力和教育思想觀念,任何一個家庭的生活方式,總是有一定的局限性的。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教育兒童是由家庭負責,或者也可以說,有父母負責。不過家庭集體的教育,不能憑空造就兒童。僅憑有限的家庭影響或有限的父親的訓誡,還不夠成為造就未來的人的資料?!边@充分地說明了,要搞好學生的教育工作除了學校教育,還需要發揮家庭的輔助作用。
  2.從學生實際中契合“家校共育”,提出合理期望。獨生子女是我們教育的對象,教師的任務是教育好獨生子女,把他們培養成才。要實現這一任務,首先必須對獨生子女有一個正確的全面的合乎實際的看法。那就是在孩子自己的發展能力范圍內,盡可能的培養其能力得到充分的開發與發展。如何看待獨生子女,關系重大,它直接影響家長的教育態度和措施,并且是決定獨生子女教育工作成敗的一個重要因素。
  一方面,教育者對于受教育者總是抱有期望的。特別是家長對于自己的子女更是“望子成龍”心切。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雖然有很大的發展,但無論如何也不能滿足百分之九十的獨生子女上大學的愿望。希望孩子上大學,那么就必須要求孩子在上小學、中學時學習拔尖,甚至在學齡前階段就要表現出非凡的才能。這樣,家長往往會對孩子提出不切實際的要求,給孩子精神上、體力上帶來了極大的壓力。譬如,有的家長為逼迫孩子達到自己不切實際的要求,采取種種高壓手段,摧殘孩子的心靈,使孩子失去了生活的勇氣,走上了絕路。這種悲劇,已經發生了不少次。
  如此看來,要使孩子健康茁壯成長,成為有用之才,學校和家長所提出的要求應當符合孩子的實際能力,在經過他們做出一定的努力之后能夠達到,只有這樣,學校和家長的期望和要求才對孩子的成長有積極的作用。另一方面,我們又不難發現,在獨生子女家庭里,孩子的地位極高,家長往往視為“小皇帝”“小太陽”,一家人像眾星捧月一樣,全都圍著他轉。正如馬卡連柯所說的那樣:“獨生子女最容易習慣于他占有的特殊地位,變成家庭里真正的暴君。”這對孩子和家長都是有害的。

  為了教育好獨生子女,學校和家長應把孩子擺在一個恰當的位置上,使之正確地、實事求是地認識自己的價值、地位和身份,意識到自己的責任和義務,掌握正確的行為準則,形成良好的生活習慣。這樣,他們將來步入社會生活,就會找到自己的恰當位置,對社會、對人生、對他人有一個正確的態度,成為合格的社會公民。
  3.從具體生活中實現“家校共育”,促進學生發展。學生每天來往于學校和家庭,任何一面的教育缺失都會導致學生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出現,家校共育是解決問題的方法。(1)行為規范。有的孩子在學校老師的要求下自覺整理自己的書本,而在自己的寢室里卻很隨便,寢室和家弄得一片狼藉。有的學生在學校里穿戴整齊,而出了校門便“率性而為”。國家和社會對小學生提出了起碼的要求,也是對學生教育的一個導向。而這些要求和導向并不是只在學校里發揮功用,學生在其它公共場所、在社區、在家庭都需要遵照《小學生行為規范》。筆者認為,對于大部分學生來說,他們能夠自覺的做到,能夠嚴格要求自己。但有少數孩子,一旦出了學校便將“禮貌”“誠信”等一概拋于腦后,甚至還顯露出了攻擊行為。這就需要家長監督,把學校教育延伸到校外,擴大教育的影響范圍,讓這些學生在長期的嚴格要求中逐漸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2)習慣養成。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其實,習慣也有同樣重要的作用。好的習慣伴隨每個人的一生,對其成功與否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例如,家庭作業是學生每天學習的補充,其是否認真有效的完成,關系到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如果家長任其自由作業,那么學習的補充以及孩子自己的自覺性將很容易被毀掉。學生在學校里經過長時間的重復練習養成了有規律的生活習慣和積極的勞動習慣以及健康的衛生習慣,可有的學生一回到家里,在爺爺奶奶和父母無微不至的“呵護”和體貼周到的“服務”下,有多少孩子能禁得住這么優越的“待遇”而去勞神地完成學校的要求呢?魯迅曾說“生活太好了,工作就被生活所累了”對于學生,何嘗不是如此。家長在結合學校的要求下,給孩子提供的“服務”應有一個“最近適應區”,即讓孩子自己做自己的事情,家長只提供必要的幫助。(3)培養利他行為?,F代社會中,很多事情并不是僅憑一個人的能力就能完成的,團隊合作成了完成工作的一種主要方法。在團隊合作中,學生的“親社會行為”能得到有效的發展,同時也訓練了其團隊協作的能力,培養了團結合作的精神。在合作中,得到同伴認同,學生的自我認同感也會得以提升。在學校,學生可以通過小組合作、小組作業等形式培養學會合作。在校外,則需要在家長的陪同與指導下參加社區服務活動和校外其它公益活動。學生在活動中既體會到了合作的重要性,找到了合作的方法,學會了與人交流溝通,同時更從中體會了合作與成功的樂趣。
  總之,教育學生不僅僅只是家長或老師單方面的工作,家庭與學校、老師與家長需要共同協作,為學生創設一個健康發展的大空間,在這個空間里讓學生成為最好的自己,我們認為,這是教育的最好結果。
 ?。ㄗ髡邌挝唬核拇p流縣黃甲小學)
 ?。ㄘ熑尉幮#簱P子)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015438.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