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幼師學生師德養成 打造家校共育有機課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 當前學校在家校共育關系上存在的核心問題主要是平臺問題。溫州市中等幼兒師范學校通過整體搭建家校共育課程,推進家校關系從碎片化德育活動走向整體課程改革,開創了以師德養成為統領,以體驗探究為方式,以生活研究為平臺,以成長評價為推手的家校共育課程改革新格局。
[關 鍵 詞] 家校共育;有機課程;師德
[中圖分類號] G717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9)11-0168-02
家校關系如何從家校各育走向家校共育,從零散德育活動走向整體課程改革是我們當前推進家校合作的核心問題。經過六年實踐,我校根據溫州市中等幼兒師范學校實際情況,校本化推進幼師學生師德養成教育,以“博愛雅藝,彬彬幼師”為主題,整體性實施幼師師德養成家校共育課程,并積極開發家校共育線上線下交流平臺,舉行常態化的家校開放活動,形成以師德養成為統領,以體驗探究為方式,以生活研究為平臺,以成長評價為推手的家校共育課程改革新格局。
一、以師德養成為統領,搭建家校共育課程框架
“人生百年,立于幼學?!庇變航處熓怯變航逃ぷ鞯闹饕獙嵤┱?,是幼兒的榜樣和示范者,幼兒教師的道德水平直接影響幼兒的茁壯成長與健康發展。教育部在《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中提出“專業理念與師德”,“專業理念和師德”是幼兒教師專業素質的核心組成部分,是對幼師職業的特殊要求。《幼兒園教師專業標準(試行)》提出以新時代幼兒教師職業道德標準來培養我們學生思想道德品質的“幼師學生師德養成教育”課程體系,以“彬彬幼師”作為我們師德養成教育的目標方向。整個課程框架在培養幼師學生師德素養基礎上,貫通跨學科素養發展,為學生迎接未來生活的挑戰提供豐富的學習經歷。通過家校共育課程的整體實施讓學生能夠擁有儒雅的精神氣質。新生報到的時候家長就通過迎新活動和開學第一課了解學校辦學理念和宗旨以及學生的未來培養方向,學習幼師三年課程架構,關注幼師學生綜合素質培養的目標要求。
二、以體驗探究為方式,創生家校共育課程實踐
就幼師師德養成課程運作而言,我們以“博愛雅藝”為主題邀請家長和學生共同參與學校組織的各類活動,實現家校共育實施共同體,即課程利益關涉主體學生、老師和家長之間應當建構一種關系力量,使之能夠享受應有的課程權利,又能履行各自應盡的義務,為高效有序推進課程運作作出應有的貢獻。我們通過邀請家長參加宿舍文化節、遠足勵志教育以及漢服茶藝女生等主題活動,在致力于培養優雅女生、陽光男生的同時修煉藝體技能和匠心精神。在“藝術素養節”、畢業生基本功展演、周末劇場“愛藝秀”、暑期教育實踐等活動中體驗探究家校共育課程,讓學生在活動中強化藝術技能訓練和教學技能研究。通過寒假親子閱讀活動的開展不僅讓學生養成閱讀的好習慣,更因為家長和學生共閱一本書密切了親子關系,把書香從校園帶進家園。
三、以生活研究為平臺,完善家校共育課程內涵
早在20世紀初,懷特海就指出“教育只有一個主題,那就是五彩繽紛的生活?!鄙钍墙逃奈ㄒ辉慈钍莿討B的、開放的,所以家校共育課程生活作為平臺,并將教育和生活的關系上升到道德的高度來判定。我們突破了理論范式的束縛,以“雅澤芝蘭”“東塔風”和“青蔥故事薈”為平臺,借助信息化的力量一方面向家長傳遞學校課程資源,另一方面也引進了優質的家長資源來助力學校課程建設。我們通過元旦文藝匯演、文化素養節、藝術素養節、體育節、周末影院等引導家長走進學校現場,開發家庭教育資源,豐富學生教育內容和活動,形成學校、家庭真正意義上的教育合力。
四、儀式生活教育,形成家校教育體系
儀式是表達內心情感最直接的方式,中國是禮儀之邦,在學生成長的特定時刻,舉行有意義的儀式會對其生命成長產生深遠的影響。經過我校多年的實踐,我們以“開學禮”“成人禮”和“畢業禮”為核心的“三禮”教育成為學校德育實踐活動的創新舉措。
開學禮定在每學期第一周。學校特設聯盟班活動,即學姐帶學妹做好聯盟班聯誼活動。活動邀請家長參加,聯盟班同學通過聯誼活動展現班級良好的精神風貌,凸顯學生對學校的熱愛之情。成人禮我們安排在12月9日,那天特邀家長們來到孩子身邊,親手為兒子戴上冠,為女兒插上簪子。孩子們手捧杯盞,敬上滿滿一杯孝心茶。讓學生在十八歲的起點,攜手前行,奔向未來,向青春揮手召喚。畢業禮我們安排家長和學生一起上好中學階段“最后一課”,孩子們獻上精彩的節目感謝學校、感激老師、感恩家長。每次儀式活動都讓家長和師生接受一次人生洗禮,通過規范的儀式流程,精心的情境設計使家長和師生都受到鼓舞,得到信念的引領。
五、特色生活教育,形成家校教育亮點
生活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又是常態的。我們通過畢業生返?;顒訛樵谛I图议L提供榜樣生活教育;通過幼兒園觀摩活動給學生和家長提供未來職場生活教育;通過遠足拉練活動讓家長看到孩子的斗志和戰勝困難意志力的提升;通過紅色星期天活動讓學生和家長體驗到正確政治信念引領下生活的正能量;通過文化素養節、藝術素養節和元旦師生同慶等系列特色生活教育活動,讓家長走進學校,讓家長看到孩子的提升,也使學生的師德素養在生活教育中得到提升。
六、以成長評價為推手,溝通家校共育課程反饋
評價貫穿于教育教學的始終。成長評價是家校共育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對學生的成長評價,我們可以了解課程目標的達成情況、課程內容的實施情況,為學生的進一步成長提供必要的背景信息,并為改造家校共育課程提供有效反饋。我們把對學生的成長評價嵌入家校共育課程結構中。學校對學生評價的方法,我們在開學的時候就和家長做了溝通和介紹,家長對學校的成長評價也相當認同。有了學校和家長在成長評價方面的同頻共振,家長資源得到了充分調動。
(一)多維評價,助力個性發展
學生的成長評價通過收集學生表現的多樣信息作為評價的依據,即讓學生完成不同的任務,將過程性評價與結果性評價整合。在成長評價中,我們重視學生的創生性表現,做了評價目標的“留白”設計,對學生助學團表現、故事薈表現予以描述性評價,并以微信公眾號的形式予以推廣,讓學生非預期表現的價值得到充分的關注和應有的好評,不僅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足夠的空間和適度的引導,也讓家長看到了自己孩子多彩的一面。
(二)微信聯動,助力過程評價
學生在校學習期間,我們推出了“微信+”學生自主管理信息化平臺,及時推送學生在校信息,家長養成了對自己孩子的學習狀態進行及時審視的意識和習慣,共同協助學校幫助學生調整反思。我們為學生的發展性評價建檔,從重結果評價到重過程評價,從傳統的量化評價表到成長記錄袋,從借助信息化工具到以大數據為準的過程性評價的方法,利用多元的科學評價方法,對溝通家校共育課程的反饋起了積極的作用。
課程運作是一個極其復雜的系統工程,通過聚焦幼師師德養成課程,鼓勵和引導家長積極參與學校管理,從過程和關系兩個視角出發去分析建構,能夠幫助我們站在一個全新的角度去俯瞰課程運作的全景,抓住其整體和動態的特征,梳理出主要矛盾和關鍵問題,讓家長主動參與學校課程建設,提升了家校之間的理解和信任,為學校教育教學的改革與推進打下了堅實優質的家校合力基礎。
參考文獻:
[1]魯潔,王逢賢.德育新論[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0.
[2]顧泠沅.教學改革的行動與詮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阿倫.C.奧恩斯坦,琳達·S.貝阿爾-霍倫斯坦,愛德華·F.帕榮克.當代課程問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4]鞠玉翠.學校道德氛圍建設:學習共同生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6.
[5]桑青松.青少年道德學習[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5.
[6]周鳳林.學校德育頂層設計18問[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5.
編輯 王 敏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0891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