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家校共育 助力學生健康成長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家庭教育先于學校教育,家長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孩子入學后,學校不是接力家庭教育,而是要實現與家庭共育,同時還要承擔起提高家長育子能力的重任,為父母上好專業育子的第一課,但學校教育不能完全取代家庭教育。如果把教育對象比作尚且不能“獨立的柱”,支撐他的則是家庭和家長、學校和教師。家校雙方形成合力,可以實現家校共育,出現“1+1>2”的教育效果。那么,怎樣做才能高效實現這個目標呢?
   一、家校觀念合一
   教育過程中,如果學校和家庭的觀點存在很大的差異,甚至是看法、想法迥異,都會使雙方各自執有不同的觀念,這樣就不能形成教育合力,教育效果也會大打折扣。因此,家校合作的第一步就是家校觀念統一。家校之間只有形成了大體相同的教育觀念,后續的合作才會有意義。教育者(家長和教師)在觀念趨同后,通過不斷學習、研究、實踐等方式,形成科學的理念,有科學理念的教育才是趨于高效的教育。
   觀念和理念都是思維活動的結果。影響教育觀念的主觀和客觀因素很多,思維方式是其中相對重要的因素,面對相同的問題,從不同的思維角度觀察會有不同的想法,產生不同的做法,進而造成不同的結果。具有開放性、多角度思維方式的家長,會從多種角度思考問題,能優選出好的教育方式,可以順利解決教育難題。
   學校的教育者更需要良好的思維方式和更加科學的教育理念。與家庭教育者相比,學校的教育者在教育學生時更有經驗、更具權威,對學生的發展也更有影響力。一個思想開通、思路開闊、充滿愛心、正直無私的教師會讓學生受益終生。因此,家校共育首要的是家校雙方觀念合一,重點是培養自身良好的教育思維方式,在遇到問題時,要辯證看待、多維思考,無論是家庭教育者,還是學校教育者都要著眼于孩子的發展。
   二、家校目標統一
   家校合作中,雙方在教育目的上會有同一性,比如希望受教育者學科成績優異、個人品質優良等,而在教育目標上卻各不相同,造成合作雙方被“玻璃墻”隔開,看似伸手可得,卻無法合二為一。因此,家校雙方需要制定切實可行的共育目標,并且達成共識。
   首先,家校共育中需要教育者預設自我成長的目標。即家長要有良好的學習習慣、有多角度思考問題的能力、有生活的智慧、有科學的育子理念;教師要有積極進取的精神、有敏銳的觀察力、有科學的教學原則、有教育情懷;管理者也要具有遠見卓識,要目標高遠、勇于創新。這樣,受教育者接受的教育便是最好的教育。
   其次,家校共育的目標應該是非功利性。無論是學校,還是家庭,他們制定的目標應該是富有遠見的,不能因為“功利思想”影響孩子的全面發展,影響家校合作。
   最后,教育目標應是多層次的。教育目標可分為“必然目標”“偶然目標”和“不可能目標”。家校合作中,要選擇教育的“必然目標”,設定少量的“偶然目標”,放棄“不可能目標”。2016年,教育部發布了中國學生發展核心素養,以培養“全面發展的人”為核心,分為三個方面的六大素養,這可以作為家校共育的高級目標,由于它的權威性,家校容易達成共識。比如六大素養中的“學會學習”比“責任擔當” 的可操作性強,適于作為家校共育的“必然目標”,后者可以作為“偶然目標”。有些目標不能在家校合作中很好地實現,就作為“不可能目標”,因為家校合作不是萬能的,所以目標的制定要切實可行。
   三、家校行動一致
   家校共育的重點在于“共”,實現共育需要家校雙方一起行動、共同實踐。個人(家長和教師)的自制力、自信心可以在共育中提高,團隊(家校雙方)的領導力、凝聚力可以在合作中增強。
   (一)建立和諧的人際交往關系
   學校開辦了家長學校,要保證良好的教學質量,除了創新教學方式外,與家長學員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也是非常重要的。比如我校在2018年上半年選拔家長參加興隆臺區“好爸爸、好媽媽”演講比賽,要求參賽家長寫好材料后,脫稿演講。對大多數家長來說,這是一個“艱巨”的任務,調動家長參與的積極性就成了難題。這種情況下,學校開展了培訓會,向演講家長傳授了一些演講稿的撰寫方法和演講技巧,使家長選手增強了信心。
   同時,學校還建立了微信群,為家長選手答疑解惑,對他們的演講稿進行點評,并詳細提出修改建議。教師在與家長交流的過程中,家校關系更加融洽,參加演講的家長也從被動參與變成主動參與。由此可見,家校共育中要與家長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這是提高共育質量的前提。家校良好人際關系建立的前提是教師要用真誠的態度對待家長,主動幫助他們解決教育難題。
   (二)共育數字化,保高質高效
   在互聯網普及的背景下,家校共育數字化成為必然,家長和教師之間、學生和教師之間、親子之間通過社交軟件即時溝通成為可能。教師和家長的想法、觀點在交流中得到整合,在交流中及時優化。家校共育,我們已經離不開互聯網,可以說當下家校共育的基本形式是“共育+互聯網”。2018年,國家教育行政學院和全國家校(園)社區共育先進經驗推廣指導辦公室聯合組織開展的“家校共育”數字化項目就是一個數字平臺,親子之間通過平臺開展實踐活動,孩子們獲得了實踐的機會,家長獲得了了解孩子的機會,學校也獲得了“大數據”,實施策略更具科學性。
   (三)打造團體,適當激勵
   家校共育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也離不開團隊合作。家長學校的組織結構主要包括家長學校的校長、教學主任、后勤保障主任、主講教師及提供多媒體教學保障的信息員等,雖然這些職務依據各人特長可以兼任,但一個人很難來完成,特別是主講教師的備課量和授課量一般需要大家合作分工完成。要打造優秀的家教團隊并非易事,這需要管理者的高瞻遠矚,也需要具有特長的教師積極參與,更需要科學合理的激勵制度。
   興隆臺區第一小學在制度建設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做法包括:家長學校工作量納入總工作量,教師多勞多得;單獨設立家長學校獎勵制度,年度考核后對先進工作者進行表彰;實行家長評價教師制度,讓優秀的家教主講教師脫穎而出。
 ?。ㄘ熑尉庉嫞簩O麗英)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407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