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諧達家校共育協同促兒童成長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家校協同育人是一種家庭與學校的和諧教育方式。首都師范大學實驗小學遵循和諧教育理念,提出實現家校協同育人的基礎是找到家校教育的契合點。同時,從學校文化層面明確協同育人要求,通過研究切實了解家長的真實需求,并以基于科學測評工具的學習素養評估為抓手,借力家校協同研究中心的學生學習素養評估項目鏈接學校與家長、學生。在此基礎上,家校協作,共同為學生的真實成長、終身發展營造良好環境。
[關鍵詞]協同育人;和諧教育;研究性實踐
學生的健康成長是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心愿。促進學生全面健康發展,學校固然是主陣地,但離開了家庭、社會的協同,這個目標也很難實現。為了推動和推進家校協同育人的落實工作,教育部早在2012年就發布了《關于建立中小學幼兒園家長委員會的指導意見》,將各地各級學校建立家長委員會作為促進家校合作,構建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的育人體系的重大舉措。2015年10月,教育部又發布了《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指導意見》),進一步提出明確家長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充分發揮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形成家庭教育社會支持網絡,推動家庭、學校、社會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共同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對于如何發揮學校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指導意見》將其細化為強化學校家庭教育工作指導、豐富學校指導服務內容、發揮好家長委員會作用、共同辦好家長學校等。
一、家校協同育人實現的基礎
是找到家校教育的契合點
家校協同育人是一種家庭與學校的和諧教育方式。所謂和諧教育,是指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的配合、結合與融合[1]。
所謂配合,對家長而言,需要家長明確自身的主體責任,依法履行家長義務,及時了解孩子特點,提高家庭教育的針對性;對學校而言,需要認識到家長與教師是合作者,要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積極配合,共育發展。
所謂結合,即學校、家庭與社會有效結合,共同把握正確的思想、合理的方法、一致的行動,當然這需要基于科學的兒童觀與教育觀,共同致力于培養學生的好思想、好品格、好習慣。
所謂融合,是指在促進學生成長的過程中,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需要彼此相融,協同共進,更要理念一致,信息融通。
在對上述觀點深入理解的基礎上,學校結合自身家校協同育人的實踐提出:讓每一個孩子健康成長是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心愿,這是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實現協同育人的基礎。但要真正實現家校協同育人,首先需要通過扎根實踐需求的深入調研找到家校協同的契合點。為此,學校進行了一些基于研究的實踐探索。在研究與實踐融合共生的過程中,引導學校教師、家長進一步體會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對學生健康成長的同等重要性,認識到只有家庭與學校和諧互通、相互支持,才能更好地助力學生成長。
二、基于研究尋找家校協同育人契合點的
初步實踐
為把握家校協同育人契合點,首師大實驗小學扎扎實實地做了一些初步的研究性工作。學校希望能聚合優勢,張揚個性,積極探索家校協同的創新之路;更希望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能夠相互補充,實現學校、家庭、社會的有機融合;同時也凝聚各方資源,實現家校共同促進兒童真實成長的美好目標。
1.學校文化層面明確協同育人要求
學校從文化引領的高度明確家校協同育人的要求,并完善相關制度。對全體教師的家校溝通理念、協同育人實踐進行培訓、幫扶、檢查和考核,基本形成了全員從思想到行動重視家校協同工作、重視合力育人的風氣。
2.開展家校溝通現狀調研
學校成立家校協同育人專項課題,堅持以研究促發展,從研究中發現問題,以實際行動解決問題的基本思路。2017年4月,學校面向全校家長進行學校文化發展調研,而家校協同育人狀況是其中一個重要考察方面。
?。?)調研內容與工具
此次調研,通過7個題目了解了家長希望的家校溝通方式、家長會組織方式、了解孩子在校情況的方式、家庭教育中的最大困難以及曾經出現的家校溝通問題的原因等。同時,學校設計了《學校工作滿意度問卷》(問卷內部一致性系數為0.76),內容涉及家長對學校家委會作用、目前溝通渠道、溝通效能、教師溝通現狀等的滿意度,采用5點量表,5分為非常滿意,1分為非常不滿意,總分越高代表家校溝通越好。
?。?)調研樣本
此次調研樣本總量為2229,全校一至六年級全部參與,每個班級的參與率達到90%以上,基本上做到了全員參加,保證了調研數據的客觀性與有效性。
?。?)調研結果分析
這次家長調研結果讓學校發現了家校協同育人方面的一些實際問題。比如,家校溝通滿意度的調研結果反映出學校當前的家校溝通效能偏低。具體而言,家長對與教師的溝通感到非常滿意,對目前家委會的作用和家校溝通渠道也基本滿意,但是對家校溝通效能評價偏低,直接導致家校溝通整體滿意度偏低(見圖1)。
比如,對于題目“如果您曾經與教師溝通有過問題,原因在于”,接近一半的家長(47.7%)認為原因在于溝通不及時。這提示學校,要加強溝通實際效能的提升。
又如,對于題目“家庭教育中的最大困難”,排在首位的是“找不到合適的方法”,其次是“工作忙沒有時間照顧孩子”,而“家庭成員教育觀念不一致”也占據較大比例(見圖2)。同時,也有相當一部分家長表示自己沒有時間和教師交流。換言之,這部分家長本身也意識到要教育好孩子,需要與教師交流溝通,需要齊抓共管,需要步調一致,但卻缺少實際行動。
正是基于調研數據發現的具體問題和現實需求,家校協同的契合點逐漸明確。在此基礎上,學校于2017年10月開展了以“凝心聚力 立德樹人”為主題的協同共育家長論壇。在論壇中設置了三個環節,讓教師和家長圍繞真實案例充分交流,讓家校雙方都能真正理解對方的所想、所需,達成協同育人共識。 3.成為全國首批家校協同研究實驗學校之一
《基礎教育參考》家校協同研究中心(以下簡稱研究中心)是一個全國性的教育研究機構,旨在為家校協同教育提供研究、引領與服務。研究中心開展相關工作的最終目標,是通過家校協同育人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在實際工作中,以學習素養的構建為目標,以學習素養的評估監測為抓手,這一定位得到了全國各地實驗學校及家長們的認同和支持。
2017年9月,學校組織學生和家長參加了研究中心組織的學生學習素養評估研究項目,成為全國首批50所家校協同研究實驗學校之一。在該項目中,學生和家長使用手機,通過微信公眾號進入系統完成注冊與評估。評估結束后,學校和家長都可以看到學生學習素養各方面的發展狀況,了解學生在學習興趣、學習自我效能感、學習習慣、學習注意力等15個方面的優勢與不足。預期通過定期追蹤監測,還可以掌握學生學習素養的發展變化情況。在研究中心專業人員的指導下,學校對全體學生以及各個年級、各個班級學生的學習素養狀況有了基于數據分析的科學認識。這些研究結果對于學校反思工作定位與活動設計、指導家庭教育等具有多重意義。
對于學校,既為各級管理層對學校、班級管理以及教師評價工作提供了新的參考視角,也促使學校思考如何在日常課程與教育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學習,以及如何將學習素養培養切實融入學校的各項活動。
對于家庭教育的支持,學校目前也通過微信平臺加強了對家長的指導,結合數據反饋中發現的實際問題,引導家長共同關注學生的學習素養。
對于需要幫助的個別學生,學校計劃針對不同學習素養模塊下的高優勢人群和高風險人群,將學生分組分群,為其提供“成長一刻”學習模塊,和家長攜手開展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提高學習動力、學習基本能力、時間管理能力等家校協同特色教育活動。
4.其他常規共育工作
學校采取了面對面征詢探討、問卷調查、召開研討會等方式,向家長征詢共育方面的意見與建議。并且結合班主任工作,幫助家長分析孩子的學習情況及個性特點,探索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此外,家校合力,共同對學生開展入學適應教育和行為指導等。
三、學校與家庭志同道合,共促兒童成長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把學校和家庭比作兩個“教育者”,認為這兩者“不僅要一致行動,要向兒童提出一致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著一致的信念”。這也是學校提出和諧共育理念的理論之源。如何做到家校志同道合、家校和諧?這需要學校教職工、家長都本著“一切為了孩子,為了孩子的一切”的宗旨,相互協作、相互支持,為了學生的真實成長、終身發展營造積極、健康、充滿智慧的空間。
參考文獻
[1]孫庭春,徐剛.小學生素質教育的12個話題[M].北京:中國出版集團·研究出版社,2017.
?。ㄘ熑尉庉? 張慧籽)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468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