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面對潛能生 家校共育需要正確的“打開方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面對潛能生,家校要基于“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為共同的育人目標,構建家校合作共同體,積極尋找提高家校合作的最佳途徑,采取正確、有效的打開方式,讓家校做到共情“知心”,達到“心相印”;共讀“知慧”,促進“情相連”;共育“知行”,實現“手相牽”,從而讓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形成一個有機活動系統,融合共育,積極引導潛能生自主建構正確的道德認識和道德行為,增強家庭、社會的責任感,促進德育主體良性發展。
   關鍵詞:潛能生;家校共育;知心;知慧;知行
   面對在學習態度、自制力、自信心、行為操守等方面相對薄弱的學生,家庭和學校要形成合力,以“促進學生健康成長”為共同的育人目標,構建家校合作共同體,積極尋找提高家校合作的最佳途徑,采取正確、有效的“打開方式”,讓家校共情“知心”,達到“心相印”;共讀“知慧”,促進“情相連”;共育“知行”,實現“手相牽”,從而形成一個科學的系統,多元合作,融合共育,喚醒學生的自我意識。教師要積極引導潛能生不斷糾正行為上的偏差,克服性格上的弱點,跨越學習上的障礙,激發向上的潛能,自主建構正確的道德認知和道德行為,學會與人交往,增強家庭、社會的責任感,促進德育主體的良性發展。
   一、共情“知心”,達到“心相印”
   家校共育的核心是構建和諧的家校關系,形成強大的教育合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家長與學校在共育中相互配合、相互支持、相互促進,只有構建了良性的家校關系,才能彼此建立起親密的情感,達到心靈相通、情感相牽,才能喚醒每一顆向善、向上的心靈,促進學生成長。這是家校共育最基本的打開方式。
   用“心”溝通是打開家校合作之門的絕招。但在教育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許多時候,在轉化潛能生時,家長和教師的關系有時會處于相互脫離、相互疏遠甚至相互指責、對立的狀態。為促進家校同頻共振,家校之間彼此需要共情“知心”,達到“心相印”,家長和教師會在交流溝通中構筑溫馨的,具有溫情的聯結,即在尊重與信任中彼此有溫度,讓教育成為“心”的教育、暖的教育。
   因此,在與家長進行有效溝通時,教師要克制不良情緒,以平和的心態與家長進行心理置換,站在家長的角度上積極引導。這些家長面對孩子的問題時往往缺少安全感,具有焦慮、無助及敏感性,教師要用真心打破與家長心靈的藩籬,建立起彼此的信任感,讓有著強烈的被關注、被信賴、被引領需求的家長能與教師在“知心”中,成為家校教育的同盟者和合作伙伴。當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同步,就會形成齊心協力共育的良好氛圍,也會促進家長與孩子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通過親情的連接與情感教育激發孩子向上,不斷正視自己的不足,有勇氣和力量去及時改正不良習慣,獲得成長。
   家長在與孩子相處時,首先要創設屬于孩子的獨立成長空間,要做到彼此傾聽、傾訴;為建立融洽的親子溝通關系,家長要善于從孩子的表情、肢體語言等細節及時體察孩子的情緒和情感狀態,達到情感的共鳴;要適當放下手中的工作,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去彌補孩子情感上的缺失,使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滿足其心理需求。
   其次,家長要正視孩子的問題,不能用暴力的方式管育孩子,以免導致孩子在校以暴制暴;要改變不恰當的教育模式,采取正面管教的教育方式;不要一味指責孩子的過錯,也不要一味地滿足孩子的種種要求,甚至是無理的要求。要多用言語向孩子表達愛,給孩子一個充滿愛和喜悅的環境,用愛提供給學生成長的營養。當孩子暫時還沒能達到預期的教育效果時,要接受并尊重他,不能有放棄教育的念頭;要給孩子合適的生態環境,幫他建立安全感。
   二、共讀“知慧”,促進“情相連”
   家庭教育對一個人的啟蒙、成長、成才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學校要把讓家長接受系統的專業培訓作為有力支點,讓家長不斷提升教育理念,達到共讀“知慧”,對促進家校共育的發展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當家長的教育觀念和思維方式與學校的教育方向同步,家校之間達到教育觀念和方式的融通,家校就能創建相互信任的平等的伙伴關系,積極營造良好的教育生態,深度融合,合作共生,有力促進家長和教師在教育過程中,用有溫度的教育情懷去智慧育人,共同引導潛能生學會做人與做事,培養陽光、自信、向上的孩子。
   家庭文化是一個家庭的魂,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優化孩子心靈的催化劑,家長負有對孩子的精神上進行引領的任務。為了提升家校共育的成效,家長首先要確立主體責任,發揮以身作則和言傳身教的作用,以自身健康的思想、良好的品行影響和幫助孩子形成好思想、培養好品格、養成好習慣;同時,針對潛能生,學校要認真分析各年齡段學生的癥結所在,以“尊重、理解、信任”為核心,把家庭教育系列課程分為“確立家庭教育觀念、構建幸福和諧家庭、引領孩子健康成長”三大部分內容,幫助家長確立科學的家庭教育觀念,讓家長對自我角色有正確的認識,能認識到在家庭教育中教育孩子的過程也是家長自身成長的歷程,自己既是撫育者、陪伴者,又是孩子成長路上的人生導師和引領者,是對孩子終身發展最為重要的角色;在孩子成長的每個關鍵時期,父母都要正視自身的成長,不斷學習,深入了解孩子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各個年齡階段的生理、心理發展特點、成長規律及教育策略,進行自我覺察,避免缺教少護、教而不當,促進家長家庭教育智慧的增長與家庭教育能力的提升,家長才能更好地配合學校和老師的教育,真正走進孩子的世界,培養心靈和諧、完滿的人。
   低中年級的潛能生的問題多體現在學習不主動、不自律,上課效率低、生活上不獨立,與人交往時易起沖突。高年級則體現在專注力較缺乏、浮躁,有些孩子已處于青春叛逆期,情緒管理上較欠缺、自私、自控力較差,與家長無法實現良性、有效的溝通,導致其無法很好地接受教育幫助。
   根據不同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和家長的需求,針對當前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焦點問題,學校對這些家長和教師進行專門的培訓,舉行專家講座、育兒經驗交流、案例分析、線上線下主題式閱讀討論等豐富多彩的家長讀書會活動。學校積極邀請專家做“與孩子有效溝通”“如何經營和諧的親子關系”等專題講座,用形象的案例、生動的情景創設,妙趣橫生的互動參與對家長進行親子溝通的教育,使家長明確親子關系在家庭教育中的重要性,懂得建構親子間的情感依戀,為良好的親子教育提供前提。    家長們要把尊重、陪伴、溝通作為家庭教育的前提,學會平等地與孩子相處,積極創設尊重、成長空間,建立良性的溝通模式,真正解讀學生的心理密碼,正確認識自己孩子的問題,在孩子出現各種狀況時,應避免“單聲道”,而是要多采取“多聲道”交流,與孩子相互理解、平等相待,把成長的權利交給孩子,讓孩子看到自己的不足,幫助孩子順利走好人生的每一個階段。
   當然,正確的家庭教養方式是讓孩子健康成長的關鍵所在。學校還可以創新和豐富家長學習方式,拓寬學習內容,采取家校共讀的方式,舉行班級讀書會,期初推薦適合家長閱讀的書目,采取線上線下讀書活動,觀看電影視頻、開發親子教育等系列家長培訓課程,讓家長一起分享讀書心得,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教育觀。學校要對家長進行專業的引領,讓他們認識到每個孩子獨一無二,其他家庭的經驗無法完全復制,必須因人而異,這才是明智家長必須要成長的一步。
   有很多班級的家長和教師在班級讀書會中一起閱讀《正面管教》一書,就家庭教育中如何和善而堅定地與孩子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問題進而討論,積極尋求正確的家庭教育方法,學會表揚、獎勵和鼓勵孩子,以培養孩子的責任感、合作、自律、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孩子的成長成為充滿希望的愛之旅。家長們收獲良多,深刻認識到自己在教育孩子方面還有諸多誤區。學校要把家庭教育作為家長與孩子互動的過程、作為家長自我教育的過程,并讓家長不斷地自我提升家庭教育理念,提升家庭教育智慧,讓家庭教育逐步走向良性教育的發展軌道,幫助孩子走好人生之路。
   三、“知行”共育,實現“手相牽”
   家庭是學校教育的同盟軍、合伙人。首先要強化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責任主體作用,注重家庭內部父母之間的“知行”統一,更要注重家校攜手。我們應根據學段銜接,依據并遵循德性內生的原理,強化道德實踐、情感培育和行為習慣的養成,保持家校教育觀念、培養目標的一致,“知行”共育,實現家?!笆窒酄俊?,幫助學生尋求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有效提升自尊、自信和是非感、社會責任感,學會社會和情感技能,提高人際交往能力等,促進學生道德內生,形成健全的個體心理品質和人格特征。
   (一)發揮學校的主導作用
   在家校共育中,學校要充分發揮主導作用,以親子活動、社會實踐和家庭互助為特色,指導家長打造家庭文化、提升家庭文化品位,創建學習型家庭,構建有特色的家庭文化,提升家庭教育的質量。學??梢越Y合讀書節、體育節等活動,開展親子運動會、親子讀書會等活動,由父母一起帶孩子做運動、閱讀書籍。
   學校充分發揮班級家委會的組織、溝通、協調作用,以家長讀書沙龍為主線,成立“媽媽俱樂部”“爸爸俱樂部”,開展讀書沙龍、親子讀書活動,家長在書籍中用共讀關照孩子的成長,用共情聯結情感,孩子也在經典文學作品的熏陶和浸潤中、在家長細心的關懷和教養下,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在“家長開放日活動”“家長論壇”和家長義工活動中,學校舉行小型多樣的家長會,針對學生發展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專門的培訓,共同對話,形成共識,積極進行正確的管教方式和培養學生人際交往能力,開展情緒管理、力戒網絡成癮及青春期叛逆等方面的研究與探討,將父母的角色帶入教育中,有效促進家長群體素質的提升,創設幸福的家庭文化及和諧的校園文化。
   (二)提升家長的責任意識
   在家長的相互討論、分享教育中,針對遇到的問題,我們應提升家長的育人責任意識,有效指導父母處理好分工與合作的關系、夫妻關系與親子關系,注重父母的優勢互補,尤其是要加強父親對母親的支持作用,提高其親子關系體驗,提升共同養育能力。父母雙方共同在孩子的各個成長階段以身作則,引導孩子走進大自然、走進社會,獲得體驗,對孩子有計劃地進行勞動教育、審美教育、自然教育和內省教育,共同教導孩子成長路上待人接物的行為規范,完善孩子的人格。
   在“知行”共育中,家校教育時空還要更加緊密銜接,才能真正實現“手相牽”,讓教育智慧體現在合力中。家校要針對這些思想叛逆、自制能力差、學習成績差、不善交往的潛能生,在“品德、學習、行為、心理”這幾個方面積極創設豐富的道德情感體驗,不斷進行發現與激勵,讓這些學生在實踐活動中獲得自身成長的滿足,從而不斷強化主體意識,更加主動、自覺地成長。我們要讓學生學會自我約束,自我調整,幫助他們從小形成良好習慣,激發學習興趣,讓他們誠實守信、尊敬師長、熱愛學習、熱愛勞動,更加有自信、有動力、有行動,成為最好的自己。
   (三)采取有效的幫扶策略
   1.要引導學生認識自我
   家校要雙向發力,積極引導學生提高自我評價能力,幫助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悅納自己。正確認識自己是學生自我意識發展的主要標志,是他們改變自我的前提。為促使學生提高自我評價能力,教師可以細化“誠信有禮”“行為文明”“熱愛學習”“熱愛勞動”“與人交往”這五項評價的標準與內容,引導學生每周填寫自我評價表,尋找自己的不足,反思自我,調整措施,隨時記錄自己成長的足跡,寫下“什么時間我被表揚了,得了多少星數等”,使學生每天都有看得見的進步,都有成功的喜悅,并由伙伴、任課教師家長共同評價。這五項評價內容既包括學生的文明行為素養的形成,又涵蓋學生合作交往品質的形成,使學生較好地把個性的內部狀態和道德品質包含在自我評價的范疇內,學生在自我評價中能更好地認識不足,在反省中發現不足,及時調整目標,達到自我教育的目的。
   2.要引導學生發現自我
   每個孩子都像一顆種子、一朵花,每朵花各有其花期,我們不要急功近利、揠苗助長,而是要尊重教育規律,靜待花開。在構建良好的親子關系、尋找適合的教養方式的過程中,最重要的是幫助孩子尋找到屬于自己的價值和歸屬感。每個孩子都有個性、有需求,讀懂孩子,才能真正愛孩子,根據學生內心希望得到愛,希望被肯定,希望被關注的特點,家校要凝心聚力,了解孩子的心理狀態,遵循知行統一的原則,創設相互尊重、平等、和諧的家庭教育氛圍,要經??吹胶⒆拥呐εc進步,教師要因勢利導,在親子活動中不斷創設情境,讓孩子體驗成功的感受,培育孩子的自尊、自信,使其感受到理解與接納的快樂,在家長給予的自我成長的機會中,逐步樹立信心,使教育更具有實效性。教師還要熱情地敞開胸懷,接納這些學生,引導學生善于發現優勢,發現自己的興趣、特長,為學生搭建展示自我的平臺,如讓孩子發揮特長,擔任班級小干部,不斷喚醒他們的自尊心和榮譽感,與自我的不良行為習慣作斗爭。
   3.要引導學生發展自我
   家長和教師攜手并進,要以滿腔的熱誠走進他們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們的想法和需要,通過積極建立具有激勵、導向功能的自我發展評價機制,激發學生內在的動力,喚醒、激勵學生不斷向上,促使學生內化與自省,促進學生的發展。在“我與自己比”的活動中,針對學生自身自控力差、易怒、沖動,或是自我調節困難,難以遵守規則和指令,應對挫折能力不足等問題,引導他們個人制訂奮進的目標;讓學生每天睡前進行三問:“我的品德進步了嗎,我的學習進步了嗎,我的表現令人滿意了嗎?”以及每天課堂表現的“四想”:是否真正做到尊重老師了,是否影響同學學習了,是否體會到父母的用心良苦了,學習是否不斷進步了。這樣,學生在不斷的追問中,不僅善于反思,還增強了對自我的認知。
   家長則要重在激勵學生主動參與實踐性活動,引導學生由內萌發感悟的力量,不斷進步。通過開展“爭做新時代的好隊員”“學榜樣精神,樹文明新風”“做最好的自己”“我愛我家”等自我教育系列活動和集體教育活動,我們讓學生展示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坐標,激發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學會克制和約束自己的行為和情緒沖動,讓學生逐步具備德育內生力和內省力,具有助人利他、奉獻社會的良好品格。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關于加強家庭教育工作的指導意見.2015(10).
   [2]譚虎.家校合作 優勢互補 共塑未成年人健康人格[J]中國家庭教育.2006(4).
   [3]孫改仙.中小學家校共育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2012(8).
   [4]朱永新.家校合作激活教育磁場——新教育實驗“家校合作共育”的理論與實踐.[J]守望新教育.2017(7).
 ?。ㄘ熑尉庉嫞豪罹В?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90405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