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宋潤澤
〔關鍵詞〕 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成因;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33.98〔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1)07(A)―0029―01
當今社會,科技突飛猛進,經濟高速發展,生活節奏加快,社會競爭激烈,家庭觀念轉變。學生越來越感受到巨大的心理壓力,一部分學生難以適應社會環境和學校教育的變化,出現了許多心理問題,研究和預防青少年學生心理疾病的發生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義不容辭的職責。
一、初中學生不健康心理的主要表現
1. 自私。當前,很多學生是獨生子女,家長過于溺愛,使他們沒有約束,只知接受,不知賦予,以自我為中心,不考慮他人利益。頂撞父母,自私狹隘,斤斤計較,不禮讓同學,不能正確處理個人與他人、個人與集體的關系。
2. 自卑。一部分學生待人冷漠,常有厭煩、自卑或戒備的心理,內心苦悶、憂心忡忡。
3. 驕傲。一部分學生經常處于盲目的優越感之中,愛炫耀自己,表現出一副洋洋得意、目中無人的神態??偸窍矚g指出別人身上的毛病,流露出對他人的不屑,卻看不出自己的缺點,聽不得別人的善意批評,以高人一等的態度對待人或指揮人。
4. 享樂。一部分學生在家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好逸惡勞,行為懶散,學習上怕吃苦,生活上自理能力差,愛追新求異。
5. 嫉妒。一部分學生看到其他同學在某些方面優于自己時,羨慕、惱怒,習慣冷嘲熱諷,整天為別人的幸運而煩惱,想法詆毀他人。
二、初中學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
1. 學校教育的缺失。當前,很多學校用學生的考試分數評價教師,教師用分數評價學生,導致學習好的學生一味地追求分數,學習差的學生逐漸喪失對學習的興趣,悲觀失望。同時,部分教師教育方法簡單粗暴,動輒諷刺、挖苦,造成學生和教師之間情緒對立,從而影響了學生對自己不良品行的認識和糾正,貽誤了教育時機。
2. 家庭教育不當。家長的過高期望,使孩子承受著巨大的心理壓力,對學習產生畏懼心理和厭煩情緒;家長的過分溺愛,扼殺了孩子創造的靈性,阻礙了孩子的自主發展;家長的過度保護,使孩子倔強、任性,缺乏獨立生活能力,只求別人照顧,不知關心他人,情緒波動大,易走極端。
3. 社會環境的影響。當今社會正處在轉型期,不可避免地會產生一些不良的社會現象,使成人產生了信仰危機和價值缺失,這也使得部分學生思想上混亂,人生觀、價值觀扭曲,他們常感到困惑、迷茫。
三、初中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
1. 培養自信心。自信心是一個人自身發展的動力,是一個人走向成功的最重要的意志品質。因此,教師要讓學生正確認識自我,善于評價自己。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不足,要激勵學生發揮自己的優勢,保持自信和樂觀的心態。
2. 培養抗挫折的能力。挫折感在初中學生身上表現較為明顯,由于考試的失敗、戀情的中斷、社交的障礙、成人的不解等原因,他們常感到失望、壓抑、沮喪。因此,教師要教育學生以積極的心態面對生活,使學生認識到成長的道路是曲折的,遭受挫折是人生旅途中的正?,F象,要學會適時調整自己的目標和追求,正確對待挫折和困難,讓他們深知“苦難對于天才是一塊墊腳石,對于能干的人是一筆財富,對于弱者是一個萬丈深淵”的內在含義。
3. 培養合作交往的能力。與人交往是實現自身社會價值的必由之路。學生在通過與父母、教師和同齡人的相互交往中,認識社會、獲取經驗、調適自己,更好地融入社會之中。因為,一個人要想取得事業上的成功,就要學會與人合作交往。通過語言、技能、態度等交往實現心靈的溝通,促進個性的形成和社會適應能力的發展。
在與人交往的過程中要克服以自我為中心、好為人師的習性。學會傾聽,不斷豐富自己的思想內涵;學會換位思考,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尊重他人,創造和諧的人際關系;還要學會寬容,只有從個人私利的小圈子中解放出來,才有寬廣的胸懷,敞開心扉與人以誠相待,才能得到別人的信任和理解,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
編輯:陳富祥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0310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