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趣味活動 開啟探索科學的旅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觀察是兒童認識世界的基本方法。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的觀察能力逐步發展,這不僅增強了他們獲取信息的能力,更有助于他們區分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在蘇教版科學一年級上冊就安排了《認識感官》一課,之前認識感官的活動是安排在三年級《觀察水》一課中的。那現在設計在了一年級,教師又應該如何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進行教學設計呢?筆者結合課標的要求進行了教材的重組,對一年級科學教學進行了初探。
一、游戲伊始 愉快探究
心理學家弗洛德說:“游戲是由愉快促動的,它是滿足的源泉”。適當的游戲有助于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過程中快樂的學習,一年級孩子尤其喜愛游戲,通過游戲大大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使他們能夠興致勃勃地觀察、探索和研究問題,這既訓練了學生思維的發散性,又輕松達成教學目標。
于是在課前我就先設計了一個課前小游戲:“比比誰的反應快”,老師說我們身體的部位,請孩子們快速地在自己身上指出來。這些都是我們的器官,它們都有什么作用呢?接下來我們就帶上它們一起來上科學課吧。學生一聽到游戲就馬上豎起耳朵專注起來,全班每個人都積極參與進來,在愉快的氛圍下開啟科學課堂。
二、創設情境 側耳傾聽
師:先來聽一段聲音(鳥叫聲、流水聲、風聲、小朋友嬉戲聲,腳踩在落葉上的聲音,嬉戲逐漸變小后來沒有了。)
師:聽到了什么?
生:我聽到了流水聲。
生:我聽到了鳥叫聲。
?。ㄉf一說聽到的聲音)
師:你們的耳朵可真靈啊,從聽到的聲音中有這么多發現。
這里為了讓聽更生動有趣,也為了與之后的探究環節很好銜接,我把鳥聲、風聲、嬉戲聲等聲音整合成了一個情境。這一環節主要就是用耳朵聽,認識耳朵這一感覺器官,知道耳朵的作用是聽,在這一過程中為了培養學生認真傾聽的習慣,在聲音的選擇上,我也做了慎重的選擇,只有認真安靜地傾聽,才能聽出腳步聲及其輕快與沉重的差別。
三、細致觀察 很有看點
師:原來是秋天到了,周末的時候,小朋友約著一起走進秋天的樹林。這么開心呀,看看他們都收獲了什么?
出示圖片:鋪滿落葉的樹林,正式開啟走進秋天的樹林的篇章。
師:秋天的樹林里鋪滿了落葉,小朋友們撿到了各種各樣的葉子,收集起來做了一副葉貼畫,葉貼畫中都用到了哪些葉子呢?老師給每個小組都準備了一些樹葉,你能從中把它們挑出來嗎?
學生活動:對照葉貼畫,尋找同一種類的樹葉。
師:你為什么覺得這一片是金魚的尾巴呢?
生:因為這片葉子的形狀跟金魚尾巴的葉子一樣。
師:你為什么覺得這一片是金魚的身體?
生:以為這一片葉子是紅色的,金魚的身體也是紅色的。
師:老師發現你們的盤子里有兩片這樣的葉子,為什么你選這一片而不是另一片。
生:因為我們仔細看了一下發現,一片樹葉這里(學生指著葉緣)是光滑的,一片是毛毛的。
......
師:你是用我們身體的哪個器官到把葉貼畫中的樹葉找出來的?
生:眼睛。
師:對啊,眼睛可以幫我們獲取很多信息,比如說它們的顏色、形狀......
葉貼畫孩子們再熟悉不過了,幼兒園時都親手制作過葉貼畫,這里我選擇葉貼畫作為探究的對象,既符合一年級孩子的年齡特征,又順應本課“秋天的樹林”這一主線。而各種不同的樹葉也很有看點,在活動中孩子們用眼睛仔細地觀察,在交流的時候,我也鼓勵學生從顏色、形狀、花紋等方面說說葉子的特點。一年級的學生,無法持續地集中注意力,以童趣事物作為探究的切入點,把探究過程與日常生活片段結合起來,讓學生真正感受到,科學家搞研究,并不是遙不可及的,就像我們生活中的一個個小片段一樣,感受到科學探究的趣味性。
四、層層挑戰 探出究竟
師:秋天是一個收獲的季節,小朋友除了收集落葉外,還采摘了很多水果,
你對水果有了解嗎?
生猜謎:西瓜。
師:真棒,這些小朋友也給我們送來了一些水果,但是我們需要完成一些挑戰才能得到。
挑戰一:
現在有4種水果分別放在4個袋子里,但不能拿出來,怎么知道里面是什么?
學生上臺演示在袋子外面摸一摸。
如果還想摸得更清楚的話學生可以直接把手伸進袋子里摸摸。
請小組每個人都摸一摸,并猜猜里面可能是什么,把你猜到的水果卡片貼在袋子上。
學生活動并交流。
師:剛才我們是用小朋友的兩只手來摸了一摸袋子里的水果?
可以摸到他的光滑、軟硬、形狀......
這一環節繼續沿著秋天的樹林展開,秋天的樹林除了樹葉,很多水果也都成熟了,一年級的學生吃過很多水果,但真正了解的可能并不多,本課在選擇水果時,特意選了一些常見的,但又有一些區分度和混淆度的,如:香蕉、梨子、獼猴桃、蘋果。
師:猜得對不對呢,我們可以通過挑戰二來驗證自己的想法,這兒有4個帶孔的盒子,里面也裝著跟剛才相同的水果。同樣不能打開,你有什么辦法?
仔細瞧,蓋子上都有什么?-----小孔。孩子們這時就會想打聞一聞。教師介紹聞的方法并邀請一個孩子示范一下。把水果標簽貼到盒子上。
學生交流聞到的氣味并再次猜測?
師:這回我們是請身體的哪一部分來幫忙的?
生:鼻子。
師:鼻子可以聞出水果的各種香味,也能聞出酸酸甜甜的氣味。
其實我們身上還有一個部分也能發現它到底是酸的還是甜的,猜到是什么了嗎?
接下來我們就讓你的小嘴巴也工作起來,完成挑戰三,嘗一嘗這4種水果的味道,來幫助你們做出最終的選擇。 老師為大家準備了這個水果叉,大家可以用這個來品嘗。
學生活動嘗一嘗,猜測是哪一種水果。
教師小結:其實真正嘗出味道的是小嘴巴里的舌頭。
究竟猜得對不對呢?我們一起拿出來看一看。
現在你能不能結合我們前面的觀察,來描述一下你手里的水果。
除了這些你還有新的發現嗎?
從摸一摸到聞一聞到嘗一嘗最后看一看,次序的安排和材料的選擇既沿用了一般的內在邏輯,先摸再聞再看,在孩子每一次感官介入的時候既能體會到發現的成就感,凸顯出這種感官的價值;同時又有一定的迷惑性,不能確認,需要借助其他感官再來幫助,凸顯出其他感官的價值,也為后面第二課感官總動員,綜合應用感官埋下伏筆。選擇放怎樣的水果以及次序都經過了反復的考量。
一年級的孩子比較自由,缺乏規則意識,分組、材料數量、評價跟進等方面都要做細。本節課中教師利用課件交互及時地吸引孩子注意力。孩子往往亂在沒事情做,缺少東西看。如果每人都有一份,就有事情可做,能合作最好,不能合作則慢慢培養,動手了有事做就好了;交流的時候沒東西看,看不清他就忙自己的,所以交流交互很重要。我用這樣的方式有結構地呈現,而教者為什么不讓他們去記呢,因為孩子是及時性的,他們更喜歡一對一的直接對應,所以整理的工作先讓我們來做,以后他們自然而然就能學會,老師是這么做記錄的,下次我也可以這么做,逐步養成記錄的好習慣。
五、續編謎語 拓展延伸
猜謎語:“黃娃娃,彎又翹?”學生猜測到這是剛才觀察的香蕉,模仿著回去也編個謎語讓爸爸媽媽猜猜,利用課堂上通過各種探究活動觀察到的不同水果的不同特征自己編謎語,既能復習課堂內容又能充分應用,真正學以致用。
視頻拓展:有些小動物的感官特別靈敏。將人的感覺器官推演到動物世界當中去以加深對感覺器官的認識。你還知道哪些動物的感覺器官,有什么不同的功能,比如螞蟻的感覺器官就是觸角,魚的感覺器官就是身上的鱗片,這些小朋友是知道的。進一步提出問題之后發現不同的感覺器官有不同的作用,當一種感官不能解決的問題的時候怎么辦呢?這就是為下一課做好的準備。
在整節課中,教師很好地把握孩子的認知心理,利用語言、表情、肢體動作,以及有趣的課堂設計牢牢抓住孩子的興趣點,使孩子整個一節課都能跟著老師的思維走,讓孩子們體驗到科學學習的樂趣,培養科學探究的能力,把“向科學家那樣搞研究”的這顆種子,植入每個孩子的心田。
【作者單位:常州市怡康小學 江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0136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