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留得殘荷聽雨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紅樓夢》第四十回,黛玉道:“我最不喜歡李義山的詩,只喜他這一句‘留得殘荷聽雨聲’。偏你們又不留著殘荷了?!薄傲舻脷埡陕犛曷暋?,是詩人在深秋時對盛夏之美的祭奠,如此悼亡之情,讓人明白美不可永存,令人心生無奈與悲痛。
  當見證過一個事物從美得不可方物到消亡的過程后,人會不由自主地產生對其盛時的懷念、追思甚至祭奠。清凈、通透如李笠翁,亦逃不脫“悼念美”的宿命。他將庭院中被淹死的兩株樹制成窗,再細細點綴上梅花的痕跡。他在《閑情偶寄》中說道:“余尚盼梅窗成精乎?獨垂淚矣?!毕雭恚敲坊ㄔ诶铙椅绦闹幸嗍敲赖貌豢裳杂鞯拇嬖?,所以他才讓梅的靈魂以另一種形式得以永生。
  義山殘荷聽雨,笠翁殘梅造窗,不失為風雅美談雋永無邊。故,對美的祭奠,是崇高感性的體現,實乃人之常情,無可厚非。
  五十多年前,葬身于太平湖的老舍,正是以一種緘默的姿態,為一個不知美、不惜美、更不祭奠美的時代殉葬,那是非常態、非人情的現象,是大美消散后,只余下丑惡。
  魯迅先生曾一針見血地指出:“悲劇就是將美的東西毀了給人看?!弊x王開嶺的《古典之殤》,能體會他對舊時風物之美的悼念,熠耀群飛的場景早已不復,陸羽傾慕的西江水早已干涸,他說他“承受不起這一份沉重的美的傷亡”,但他筆耕不輟,仿佛在用血揮就一部亡靈序曲。再看《霸王別姬》,現實如刀鋒般將所有的情感之美一寸寸地割裂,令觀者痛徹心扉。然而,這些“將美毀了”的作品為何能深入人心?也許是因為破碎的美比完整的美更為真實、更為深刻,正如同古往今來不少人從無可挑剔的巔峰驟然落下,變得落魄、狼狽,但從他們支離破碎的人生中,我們依然能窺見另一種美。因而,在祭奠美的過程中,我們善于緬懷,勤于思考,美的消亡讓我們悲痛,也讓我們享受“殘酷”的境界。
  當然,祭奠美并不代表著我們樂于接受美的消亡,諸如“湯顯祖墓擅自被挖”一類的新聞本不該闖入大眾的視線,多的應是“《我在故宮修文物》熱播,觀者落淚”這樣的報道。此外,除卻“葬花式”的祭奠,我們還有很多可以做的事情。
  去走古人走過的路,登黃鶴樓,尋張懷民,歌《滿庭芳》,扛鋤葬花,殘荷聽雨,湖心看雪。如此,我們也是美的靈魂擺渡人了。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1355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