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聽說教學中的“聽”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聽說教學雖然已為廣大的語文教育工作者所重視,有不少的專家學者還對此作了許多有益的探討和研究,但思想認識和理論研究跟具體的教學操作實踐畢竟還有不小的距離,在現階段的教學實際中,聽說教學的效果還不很理想,聽說教學的實踐和它本身的根本使命,目標體系,無論其科學性或其藝術性都有待于進一步的探索、完善和提高。
語言是思維、交際的工具,在信息社會的今天,知識在急劇增加,信息在迅速流通,人們的生活節奏在加快,聲音傳遞技術和轉換技術在飛速發展,聽說教學的作用和前程越發顯得寬廣起來。義務教育教材小學六年級課本中,把聽說教學及訓練作為重要的教學內容編排于教學體系內,新課程標準的總體框架中把聽說教學作了明確的定位,又在教材的每一局部作了適當的強調,并且對不同年級的聽說教學作了專項的具體規定,使語文教師對聽說教學有章可循。青少年學生,尤其是中學生,正處于長身體,長知識和思想道德形成的關鍵時刻,他們面臨的是社會主義事業的各行各業,所以中學階段的聽說教學就顯得更為重要和緊迫。同時,就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發展變化的規律來看,知識的接受能力的培養也趨于優先時期。由于上述種種因素所決定,聽說教學的實施確有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那么,怎樣實施聽說教學呢?我認為其關鍵是讓學生過好“聽”關,最基本的思路和方法有以下幾點。
一、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話習慣
聽說教學首先應從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話習慣入手,聽話習慣則主要表現在聽話時的專一的注意力,只有集中注意力認真地聽,才能把話聽清楚,正確理解話中的含義,然后進行正確的回答、復述、正確的評判。培養學生良好的聽話習慣,就要教育學生充分認識聽說訓練不是簡單的隨心所欲的游藝活動,而是一種艱苦的帶有創造性的勞動,不能單憑興趣,而要努力克服各種分散注意力的消極因素,自覺專注地接受有關的語音信息;同時還要告訴學生怎樣有目的地聽話,明確聽講,聽報告,聽演說,聽錄音,聽廣播的識記要求具有明確的指導性,從而逐步養成專心持久的聽人說話的好習慣。
二、培養提高學生辨析語音和理解詞義的能力
心理學研究表明,感知言語的先決條件是辨析語音。語音的辨析力是聽說教學中應當培養的最起碼的也是最基本的能力,辨析語音的能力主要表現在辨別音節,包括聲母、韻母和聲調等,辨清語調,重音和節奏停頓。因此,聽說訓練必須訓練學生辨別音節之間的微小差異,包括辨析容易混淆的語音,還要區別近音詞和同音詞,辨別話語的語氣態度。教師可以通過聽記課文中帶近音詞和同音詞的句子,檢查學生聽記的準確程度和能力;通過聽錄音和廣的有關內容,來檢査學生聽音辨調的能力。同時,要使學生懂得培養聽說能力必須以理解為中心,理解力的強弱是聽說能力強弱的主要標志。培養學生理解詞義的能力包括正確理解口頭語言詞匯和常用書面語詞匯的能力,正確理解各種句式以及根據詞與調的關系理解句法含義的能力,把握話語內在邏輯的能力。在聽說教學中,可以例舉若干詞匯、短語、句子讓學生比較理解,從而根據語義推斷說話的內容和意圖。
三、指導學生理解聽說語脈思路
聽說教學中,還要積極引導學生區分話語的主次,理清話語的頭緒,抓住話語中的重要信息。特別是口語的表述,難免有重復、脫節、顛倒、零亂等等毛病,因此,聽話時要認真理清語脈,使聽話收到理想的效果。教學中要告訴學生,如果說話者是在敘述一件事,那么我們聽話時就可以按照時間先后,地點轉移等思路進行梳理;如果所說的是提出觀點,闡述道理的內容,那就可以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梳理;如果所說的是某一事物的特點、性質、功用、成因等,則可以按照事物的特征、說明順序、說明方法的思路進行梳理。
四、培養聽說中的聯想能力
聽說聯想能力的培養可采用以下幾種教學形式:如音響作文,利用先進的電化教學設備,讓學生聽各種動物發出的不同聲音,經過細聽一判斷一聯想一表達的心理過程,口頭描繪出音響所表現出來的意境;由某件事情引發聯想,如聽一篇短篇小說,按其故事情節,尤其是結局,誘發學生由此及彼,產生新的感受,獲得藝術美的享受;也可由比較引發聯想,如聽說過程中,就某一事物的特征與聯想所及的同類事物作比較,找出兩者的異同;或由聽說內容的“原因”,引發聯想,得出“結果”,如從前面某人說話的內容,推想到后面要說的話從說話的內容和語氣推想到說話人的身份,性格特征等等。
聽說教學中打好了“聽”的基礎,“說”的問題就不難解決了。
作為語言教學的基礎內容的聽說教學,是語文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培養學生聽說能力,不僅在于讓學生掌握一種汲取知識的重要手段,而且十分有利于學生智力的開發增強,思想品質和道德情操的養成。搞好聽說教學對學生今后從事各種工作及平時的學習生活都將帶來積極的影響,會促使他們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的建設中作出更多的創造,更大的貢獻。因此,加強聽說教學是語文教學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它是與讀寫教學相并舉的全面提高語文教學質量的基本途徑。搞好聽說教學的方法舉不勝舉,我們不妨進行大膽的實踐和探索。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27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