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學計劃的工科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的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轉型期,對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提出新要求。相當一部分高校將適應新形勢,努力探索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如何立足現有教學計劃,深刻挖掘教師潛力,豐富內涵,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具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關鍵詞:教學計劃;工科;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9)20-0236-02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要求我們的高等教育培養方式也要做出相應的轉變,教育主管部門提出要部分高校轉型發展現代職業教育,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
一、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意義
為了適應經濟快速發展對高級人才的需求,我國從1999年起逐年擴大高等教育本科階段的招生數量,到2017年本科畢業生人數達到800多萬,應該說實現了預期的目標。但是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即經濟增長由高速向中高速轉換;產業結構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轉換;增長動力由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換[1]。為了適應新形勢的變化,教育主管部門提出高等教育要做出深刻變革,即未來我國高等教育要發展為兩種類型,一種是學術型,另一種是應用技能型,同時教育主管部門提出引導1200所普通高等院校中的600—700所轉型做應用技術型教育[2]。這種教育發展形勢不是教育主管部門憑空想象的,而是經過實際調研和縝密分析后得出的科學結論。一方面它借鑒了西方發達國家的教育模式,在這些國家中高等教育就是分成兩種類型,一種是學術型,另一種是技能型,學術型一般占20%—30%,技能型占70%—80%;另一方面它是與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狀況相適應的,即目前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這就要求我們的高等教育要提供勞動素質高,專業技能強的應用型人才,但我國現在的高等教育主要還集中在培養理論基礎較好,而動手能力相對較弱的人才模式上,不符合就業市場的需要。基于以上形勢,我國普通高校中將有一半以上要實現人才培養模式的轉變。在這個轉變過程中廣大高教工作者要發揚勇于探索的精神,深化教育改革,探索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方法,新途徑。人才培養是一項系統工程,可以從方方面面做工作,但教學計劃是高等教育最基本的規范文本,如何在基本的教學計劃框架下,在不增加額外教學投入的情況下,調動廣大教師的內在動力,在各個教學環節中增加精力投入和智力投入,改善教學內容,改進教學方法,使學生在日常教學和活動中更多地接觸和接受實際知識及實踐能力的培養,從而達到提高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目的是一項很有實際意義的課題。
二、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的途徑
通過對工科類各專業教學計劃的仔細分析,我們發現其整個教學計劃一般由六個部分組成,那么我們就從以下這六個方面入手分別闡述如何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
1.各門課程的教學過程。教學過程包括課上教學和課后作業兩部分。在課上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傳授該門課程的基本知識,這些基本知識固然重要,但學生參加工作后要應用的是最新的技術和知識,所以老師在日常教學中一定要把本課程的最新發展狀況、動態和前沿知識向學生講授。除了專業知識以外,授課方式也是一個重要的方面。雙語教學對學生提高外語能力和掌握國外科技發展的新動向是很有幫助的,所以應該大力提倡;但對大多數因條件尚未成熟還沒有來得及完全開展雙語教學的課程應該怎么辦呢?我們認為也應該逐步增加外語在課堂教學中的應用,慢慢向雙語教學靠近和過渡。此外,多媒體技術的應用也對教學效果有很大幫助。多媒體教學的一大優勢在于,直觀生動的表現形式簡化了學生對抽象知識的理解過程,有效地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3]。對于課后作業也應該做出相應的變革。除了教科書中已有的作業外,教師可以查閱一些外文雜志、書籍,或根據自己的科研題目留一些有實用價值的、難易適中的題目讓同學以一般題、論文或設計的方式提交,這對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是很有益處的。
2.考試。這包括兩方面的問題,一方面是考試的形式問題,筆試是一種傳統的考核方式,也是一種很好的考核方法,可以很真實地反映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掌握程度;但筆試也存在一些弊端,對于專業課來說由于內容差異很大,有一些課程是不適合筆試的,比如某些課程中包含一些很復雜、不容易記憶、也沒必要記憶的公式或圖表,而在考試中又必須用到,那么這樣的課程其實就不適合筆試。對于這種科目我們是否可以做出一些突破,通過查閱資料提煉出一些實實在在的、來源于實際的題目,然后讓學生在課后去做,再規定一個時間,最后以適當的形式返回結果,這樣是否更好些?另一方面是考試的內容問題,即便是筆試,所出的題目也應做出一些變革,出一些從實際中提煉的題目,避免純理論的題目,以考查同學掌握知識的水平和在實踐中運用知識的能力。
3.實驗。實驗是鍛煉和提高學生動手實踐能力行之有效的一種手段。教師可以結合本門課程的知識,并且對已有的實驗內容進行分析、提純和組合,力爭設計出一些綜合性或設計性實驗,這樣更能提高學生動腦動手的能力。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帶領學生親自動手設計或制作實驗儀器,也可以與實驗儀器生產廠家協作設計和制作,這樣既可以提高學生的實驗能力,也可能會受到生產廠家的歡迎。另外,還可以制定鼓勵政策,促使學生和教師走進實驗室對課程中遇到的問題或迸發出的新奇想法動手做實驗,這樣不僅可能會收獲嶄新的成果,還可以促進實驗室開放工作的開展。
4.實習。實習是大學生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的最好方式,是學生認識專業應用領域,提高動手能力的大好機會。但是眾所周知,目前大學生到社會上的工廠和公司實習是一大難題,一方面所在單位生產任務重、沒有時間和精力能夠真正投入指導學生,另一方面,擔心學生一旦深入實際工作中,如果不能很好地完成任務將會影響生產質量和進度,甚至出現安全方面的事故。那么如何破解這個難題呢?在此筆者有一個建議,那就是把生產單位的實際真題拿來,同學們不在單位實際做,而是回到學校來做,再由單位實際從事相關工作的、有經驗的人員和學校教師共同指導來使學生完成相應的任務,這樣既使學生作了真題得到了鍛煉,又完成了實習任務。另外,我們很多高校的試驗室同時也是社會職業能力的鑒定場所,擁有較強的專業技術能力,如果能夠合理安排時間,把我們的學生送到這些部門進行相關的培訓,讓他們考工、拿到相應的等級證書,這樣能夠鍛煉他們的實際動手能力,為將來求職找工作打下良好基礎。最后還要指出一點,校企共建人才培養基地,是實現教育資源優化組合,互利共贏的良好方式[4]。
5.各類設計。各種設計,如課程設計,尤其是畢業設計是檢驗學生知識掌握程度,把學到的理論知識應用于實踐的一種非常有效的途徑。在此我們要指出的是,要想讓同學們得到真正有價值的鍛煉,老師應該對設計的題目仔細斟酌和提煉,選取那些有實踐意義、并且較先進的真題。
6.參加課外活動和競賽?,F在從國家到省市教育主管部門,每年都舉辦很多各類競賽和活動,比如創新創業大賽、電子設計大賽、建模大賽、計算機程序和網絡設計大賽等,這些競賽對激發大學生的創造性和提高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都是大有裨益的,因此,我們的學校應該努力創造條件,鼓勵學生多參與這類活動,從而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另外,吸收學生參與教師的一些科研項目、帶領他們從事一些發明創造活動,或鼓勵他們把自己取得的一些小成果寫成論文發表,也可以激發他們的創造熱情和興趣。
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探索,在這方面能取得一些成果,積累一些有益的經驗。
參考文獻:
[1]張占斌.專家:新常態經濟是全方位轉型升級的經濟[DB/OL].http://finance.sina.com.cn/review/hgds/20141015/210320548920.shtml,2014-10-15.
[2]魯昕.發展現代職業教育,解決就業結構性矛盾[R].北京: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4.
[3]辛楠,史修永.媒介文化背景里的多媒體教學[J].教育評論,2014,(5):133-135.
[4]張斌.多重制度邏輯下的校企合作治理問題研究[J].教育發展研究,2014,(19):44-5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657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