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代節鎮體制相關文獻辨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遼史》《契丹國志》《亡遼錄》《武經總要》和《宋朝事實》卷20《經略幽燕》是研究遼代節鎮體制的重要史料。因史源不同,反映的時間斷限不同,對研究遼代節鎮體制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還需要在史料考辨的基礎上加以使用。
關鍵詞:遼代;節鎮體制;史源;時間斷限
中圖分類號:K246.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9)04-0001-03
研究遼代節鎮體制的重要史料,無疑為《遼史》《契丹國志》《亡遼錄》和《武經總要》,此外《宋朝事實》卷20《經略幽燕》也集中記載了遼代部分節鎮。因史源不同,反映的時間斷限不同,對研究遼代節鎮體制的重要性也有所不同。同樣,因其反映的是遼代不同時期的節鎮設置情況,對分析遼代節鎮體制的發展演變過程,亦具有互補的作用。但也存在各自的問題,需要對這些材料反映的時間斷限、優劣之處略加梳理。
一、官修正史:《遼史》
《遼史》無疑為研究遼代節鎮體制最為重要的史料,雖然存在各種問題,但畢竟源自遼朝官修史書,其《紀》《傳》《志》《表》中蘊含有豐富的關于遼代節鎮的史料,尤其是《地理志》《百官志》中對遼代節鎮有著集中記載。研究者考辨比定《地理志》各節鎮(節度州)的記載,認為其史源主體部分可追溯至興宗重熙十四年(公元1045年)蕭韓家奴、耶律庶成等所撰《實錄》(即遼代第二次纂修的《實錄》)。①《地理志》主要反映的是重熙十四年時遼朝境內節鎮的設置情況,此時共有44個節鎮(見表1)。
研究者通過對比《地理志》與《百官志》中各節鎮的記載,認為具有相同的史源。見于《地理志》而不載于《百官志》的豐、祖二州,二者應為元代史臣漏載?!栋俟僦尽份d興中府彰武軍、幽州廬龍軍、云中大同軍皆設有節度使司,重熙十四年時3州皆已升為京府或大蕃府,元代史臣不察[1]116-117。但《百官志》只提供了一份遼代節鎮名單,沒有各節鎮的沿革,故研究遼代節鎮的發展演變應以《地理志》為主要材料依據?!栋俟僦尽分小澳厦娣街莨佟辈糠?,可以作為研究遼代節鎮職官系統的基礎資料。但無論是《地理志》還是《百官志》,由于存在各種各樣的問題,②要參照其他材料,在史料考辨的基礎上加以使用。
二、《亡遼錄》與《契丹國志》
《亡遼錄》,降宋遼人史愿著,③成書于紹興元年(公元1131年)之前,遼朝滅亡后不久,④屬于當時人記當時事。研究者通過考辨比定《亡遼錄》與《遼史?地理志》中各節鎮的記載,認為其反映了遼天祚帝乾統年間至天慶五年(公元1115年)前遼朝節鎮的設置情況[2]146。據《亡遼錄》記載,遼朝建5京5計司、3路錢帛司、大藩府6處、節鎮州33處、觀察團練防御使州8處、刺史州70處、諸藩臣投下州23處。其中33處節鎮州為:平、奉圣、蔚、應、朔、豐、云內、宜、錦、乾、顯、雙、遼、咸、沈、蘇、復、辰、興、同、信、長春、慶、饒、驤、祖、川、成、業、懿、龍化、儀坤、建。⑤由于《亡遼錄》只提供了一份遼代節鎮名單,沒有各節鎮的沿革,因而只能反映遼末節鎮設置的一個斷面,體現不出各節鎮的發展演變過程。
《契丹國志》,南宋葉隆禮撰,但其成書應在入元以后,且存在篡改史料、誤解原文、節錄失誤、機械抄書、缺乏常識等問題。⑥然而,《契丹國志》的成書早于元代官修《遼史》,為解讀《遼史》的重要參考資料,且為《遼史》之外唯一一本系統記載遼朝歷史的史書,而且保存了許多目前不見于他處的內容。
《契丹國志》卷22《州縣載記》記載,遼朝建5京5處、大藩府6處、錢帛司3處、節鎮33處、觀察防御團練使8處、刺史州70余處,遼東邊遠不記州10余、縣200余,見記5處,諸藩臣投下州23處。其中節鎮33處,包括:奉圣州、云內州、長春州、龍化州、海北州、貴德府、蔚州、應州、朔州、錦州、乾州、顯州、 州、遼州、咸州、沈州、蘇州、復州、慶州、祖州、川州、成州、菜州、懿州、宜州、(儀)坤州、平州、辰州、興州、同州、信州、饒州、建州[3]233-235。
對比《契丹國志》與《亡遼錄》的記載,可知其史料來源于《亡遼錄》,反映的皆為遼末節鎮的設置情況。除去二者記載相同的29個節鎮外,《契丹國志》獨有海北州、貴德府、 州、菜州,《亡遼錄》獨有豐、雙、驤、業四州。《契丹國志》記載之菜州與《亡遼錄》記載之業州,應為來州[4]11。據《遼史》卷29《天祚皇帝紀三》記載,保大三年(1123)二月,“來州歸德軍節度使田顥、權隰州刺史杜師回、權遷州刺史高永昌、權潤州剌史張成,皆籍所管戶降金?!盵5]388知來州歸德軍至遼末仍為節鎮?!镀醯尽酚涊d之 州即《亡遼錄》記載之雙州[6]100。海北州在遼代始終為刺史州,先為宜州屬州,后為乾州屬州[4]191-192,《契丹國志》將其列入33節鎮中,應為抄錄史料時之筆誤。貴德府應為貴德州,據《遼史·地理志》記載:“貴德州,寧遠軍,下,節度?!盵5]527推測貴德州至遼末仍為節鎮。
由此可知,由于《契丹國志》較《亡遼錄》晚出,能夠采用《亡遼錄》未采用的材料,故具有一定的史料價值。如將“雙州”記作“ 州”,現已得到出土碑石的證實[6]242。但是《契丹國志》畢竟系雜抄而成,其史料價值低于上述《遼史》《亡遼錄》與《武經總要》,應慎重對待,應在進行史源學的辨析后使用[7]73。
三、《武經總要》與《宋朝事實》
《武經總要》為北宋曾公亮、丁度等人奉仁宗皇帝之命編纂?!段浣浛傄凹肪?6(下)《北番地里》,對遼代府州有詳細記載。對比《北番地里》與《遼史·地理志》各節鎮的記載可知,二者的時間斷限應基本相同。最直接的證據當屬《北番地里》中將云州記作西京。遼朝將云州大同軍升為西京大同府在重熙十三年(1044)十一月[5]264,結合前輩學者關于《武經總要》成書時間的研究可知[8]132-133,《武經總要》反映的當為遼朝重熙十四年左右最新的行政建制。 《武經總要·北番地里》中記載的遼代節鎮共有遼、平、蔚、朔、奉圣、應、豐、來、建、白川、宜、淥、沈、同、信、雙、顯、乾、開、保、錦、長春、龍化、儀坤、祖、懷、慶、饒、通29處[9]963-1008。
《武經總要》為兵書,編纂出于軍事目的,雖然出自宋人之手,對遼朝的節鎮設置情況不可能完全準確掌握,但畢竟屬于當時人記當時事。《武經總要》對遼代節鎮的記載從其他史書中亦可以得到印證,證明其史料來源可靠。鑒于《武經總要》反映的遼代節鎮的時間斷限與《遼史·地理志》相近,不僅可以作為《地理志》的重要參考,且《北番地里》將遼代府州軍城分別置于燕京州軍十二、幽州四面州軍、西京州軍十一、云州四面諸州、中京四面諸州、東京四面諸州、上京四面諸州之下,暗合了《地理志》中“五京道”的劃分。加之《北番地里》記載了各節鎮的設置過程,對于了解相關節鎮在遼朝前中期的發展演變具有重要價值,部分彌補了遼代節鎮沿革記載不足的缺陷。
《宋朝事實》,南宋李攸著,記載北宋建隆至宣和年間的歷史。其中卷20《經略幽燕》部分也集中記載了遼代府州,并分為5京、上鎮12、中鎮6、下鎮7、觀察州13、刺史上州9、中州11、下州34。其中上鎮包括:奉圣州、云州、平州、祖州、懷州、顯州、乾州、興中府、建州、宜州、慶州、黃龍府;中鎮包括:應州、饒州、白川州、錦州、番州、蔚州;下鎮包括:湖州、連州、同州、宣州、可汗州、寧州、河州[10]314。
與《遼史·地理志》《亡遼錄》等書對比可知,《經略幽燕》中記載的遼代節鎮不僅數量少,而且等第記載存在問題,如湖州、連州、宣州、可汗州等皆為刺史州。同時對于節鎮名稱的記載亦存在錯誤,如番州應為沈州之誤。
不過,宋人對于遼朝節鎮體制的理解亦有可取之處。第一,《經略幽燕》將遼代節鎮分為上、中、下三等,雖然各等級對應的節鎮不一定正確,但卻提供了一個思路,即遼代節鎮可能也存在等級劃分。第二,《經略幽燕》記載:“自京鎮等處,土田豐好,兵馬強盛,地利物產,頗有厚利。其他自中下州,固已寂寥荒漠,然折長補短,地利綿亙,周圍不過五千里,計其所出所產,未必敵河東河北州郡也?!敝赋鲞|代京鎮設在“土田豐好,兵馬強盛,地利物產,頗有厚利”之處[10]314。第三,將興中府、黃龍府與節鎮劃歸同一等級也是正確的。
——————————
注 釋:
?、俨芰?《亡遼錄》與《遼史·地理志》所載節鎮州比較研究[A].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北大史學[C],155.陳俊達,孫國軍.《遼史·地理志》所載節度州考(下)[J].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12):4.
②張修桂,賴青壽.《遼史·地理志》平議[A].中國地理學會歷史地理專業委員會《歷史地理》編輯委員會.歷史地理(第十五輯)[C].317-347.李錫厚.《遼史·地理志》辨誤[C].中國社會科學院歷史所隋唐宋遼金元史研究室.隋唐遼宋金元史論叢(第4輯)[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231-246.林鵠.遼史百官志考訂·緒論.17-22.
?、垩嗌绞吩?直齋書錄解題[A].金人亡遼錄(二卷)[C].[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卷5)[A].偽史類[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140.《郡齋讀書志》稱為《北遼遺事》:“不題撰人,蓋遼人也?!盵宋]晁公武.郡齋讀書志校證(卷7)[A].偽史類[C].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285.《宋史·藝文志》作“史愿《北遼遺事》二卷”。[元]脫脫.宋史(卷203)[C].藝文志二[A].北京:中華書局,1977.5123.
④據《建炎以來系年要錄》記載,紹興元年(1131)四月庚辰:“朝議大夫、添差通判衢州史愿直秘閣。愿,燕山人,有學問,上召見而命之。愿嘗著《金人亡遼錄》行于世?!敝锻鲞|錄》成書于紹興元年之前。
?、輩⒁奫宋]徐夢莘《三朝北盟會編》卷21《政宣上帙二十一》,宣和七年(1125)正月二十四日條引《亡遼錄》,第152頁;曹流《〈亡遼錄〉與〈遼史·地理志〉所載節鎮州比較研究》,載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北大史學》第159-161頁。個別州名依照《遼史?地理志》修改。
?、蘩铄a厚.葉隆禮和《契丹國志》[J].史學史研究,1981,(04):67.劉浦江.關于《契丹國志》的若干問題,《契丹國志》與《大金國志》關系試探[A].劉浦江.遼金史論[C].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1999. 326-331,372.
參考文獻:
〔1〕陳俊達.《遼史·地理志》與《百官志》所載州比較研究[J].蘭臺世界,2017,(19).
〔2〕曹流.《亡遼錄》與《遼史·地理志》所載節鎮州比較研究[A].北京大學歷史學系.北大史學(14)[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
〔3〕[宋]葉隆禮.契丹國志[M].北京:中華書局,2014.
〔4〕余蔚.中國行政區劃通史?遼金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2.
〔5〕[元]脫脫,等.遼史[M].北京:中華書局,2016.
〔6〕李仲元.遼雙州城考[A].陳述.遼金史論集(第二輯)[C].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7.
〔7〕陳俊達,李碧瑤.《契丹國志》中盧文進史料史源疏證——兼論《契丹國志》的史料價值[J].邢臺學院學報,2017,(04).
〔8〕姜勇.《武經總要》纂修考[J].圖書情報工作,2006,(11).
〔9〕[宋]曾公亮,等.武經總要前集[M].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
〔10〕[宋]李攸.宋朝事實[M].北京:中華書局,1955.
(責任編輯 王文江)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296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