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新課程背景下提高數學教學效率的思考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新課程改革下,學生的學習方式由被動學習變為積極主動地參與,通過合作交流、探究發現獲得知識。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如何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順利實現教學目標,是每一位教師關注的焦點問題,需要教師關注教學細節,開展好課堂教學和教學評價。
  [關鍵詞]新課程;教學設計;課堂評價;主動參與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的教師和學生都有一個共同的感受,就是感覺內容太多、課時太少,在規定的時間內較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很吃力。其實,新課程內容安排的原則是科學合理的,如何更好順應課改的要求改變教學方式,怎樣通過提高教學效率去完成更多的課程內容,是對教師教學能力的一種考驗,它迫切要求教師不斷學習和鉆研,豐富自己的教學實踐。
  一、重視課堂教學設計的細節
  這里所說的教學設計不是指學習背景分析、學習任務分析、學習者分析等大的方面,而是影響課堂教學效率的幾個細節問題。
  1.掌握本學科課程內容體系
  只有掌握了數學學科的課程體系,才能合理安排教學內容。如在初高中教材中均沒有十字相乘法分解二次因式,而十字相乘法對解一元二次方程及一元二次不等式有極其重要的作用,這就需要在進行初高中銜接時予以補充。又如我省數學必修內容的安排是按照1、4、5、2、3的次序,這就需要教師把必修4、5中有關計算機編程的問題放到后面處理,對必修5中的線性規劃最好放在學完必修2中的直線方程之后處理。
  2.把握教學深度和廣度
  教學深度的確定要根據學生的原有知識水平和思維能力,要做到既讓學生吃飽,又讓學生消化好;教學廣度要根據課程標準確定。例如,我在講不等式一章時就犯了一個錯誤,新課標已經明確規定取消高次不等式和無理不等式的解法,但在教輔資料上仍有高次不等式出現,我當時的想法是講這點東西用不了幾分鐘時間,就當給學生擴大一點知識面,所以沒把這些題目刪掉,結果發現學生在遇到難度高一點的高次不等式問題時不知取舍,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解決這類問題,偏離了重點。
  3.創設恰當的教學情景
  正確使用情景教學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產生主動探究的學習欲望。但各種教案、教學設計中的情景設計,有的雖然十分引人入勝,但情景單一,運用也不夠貼切,不適合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如在講空間幾何體時,我給學生在網上找了一個巴黎盧浮宮前的玻璃金字塔圖片,當時確實引發了學生的好奇心,但許多學生不知道玻璃金字塔,所以追問什么是玻璃金字塔及其來歷,這樣浪費了寶貴的課堂時間。相反,我給出的鳥巢、水立方等圖片由于為學生所熟知,又能體現空間幾何體的結構,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4.從讓學生獲得知識和能力的角度設計教學
  一節課不管是采取講授式、師生互動式還是學生自主探究式,只要能讓學生積極主動思考,能使學生有強烈的求知欲望,這樣的教學就一定是有效的。因此,設計課堂教學一定以怎樣促進學生積極思考和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為出發點。如在“等比數列求和”教學中,教材中一直采取的是國際象棋的例子:國際象棋的發明者要求國王給他的獎賞是在第一個格子里放一粒麥子,第二個格子放兩粒,以后每個格子里的麥粒都是前一格子麥粒的兩倍,問國王是否能滿足發明者的愿望。提出這一問題后,完全可由學生自主探究解決問題,這樣的處理不僅使學生獲得了知識,也培養了學生的探究能力。本節課中,如果教師在解決這一問題過程中參與過多,雖然可以提高課堂容量,但學生失去了探究的機會,體會不到發現新知的快樂。相反,在“點到直線距離”公式的推導中,思路簡單的方法運算很難完成,運算簡單的思路又很難想到,這就需要教師多引導、多提示,才能順利完成教學目標。
  5.處理好選修與必修的關系
  新教材將有些原本完整的知識體系分成必修與選修兩部分呈現。如解析幾何、計數原理與概率,這樣處理的目的一方面是使教學內容適應學生的認知水平,讓學生在高中階段的學習過程中對這些內容的認識水平呈螺旋式上升;另一方面則是為了分別適合學業水平測試與高考考查的需要,但這些知識在教學處理中總有藕斷絲連的感覺,教學中究竟哪些知識在必修中滲透,哪些內容放到選修中處理,需要慎重考慮。
  6.處理好新教材中內容與初中知識的銜接
  新課程留給教師創新的空間與余地,學生獲取知識不再由教科書及教學參考書唯一提供,還可以從教師個人及師生互動中獲得。對于初高中教材都沒有出現過但高中需要直接應用的有關內容,必須選擇一個恰當的時機和方式呈現給學生,如三角形的各種心、圓內接四邊形及外切四邊形的特點、切割線定理、十字相乘法分解二次因式等。
  二、開展好課堂教學
  課堂教學是主渠道,只有抓住課堂教學的關鍵環節,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提高課堂教學質量。
  1.營造競賽式或辯論式的課堂氛圍
  如在學習立體幾何的證明題時,在一個學生寫出答案后,我對學生又提出一個要求,看誰給出的證明最簡單、邏輯最清楚,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在算法教學中,讓一個學生學畫出程序框圖或寫出程序,其他同學指出存在的問題,這樣因為某一步驟是否正確經常引發爭論,促使學生去實踐檢驗其是否正確。
  2.課程資源的有效開發和利用
  最初在教案本上看到“課程資源”這個詞的時候不是很理解,到網上查了一下,才明白各種教學材料及蘊含課程內容的素材只要是符合課程標準的都是課程資源。要想有效開發課程資源,教師必須善于觀察、發現現實生活中的數學問題。如在講“對數運算”時,引入汶川大地震的震級,教材例題中又恰好有地震級別的計算方法,在引入新課時告訴學生,實際上我們居住的地方基本上每年都會有地震發生,這時學生感到難以置信。接著告訴他們:但這些地震都是三級以下的地震,根本沒有震感,五級地震才會有明顯的震感。那么汶川發生的八級地震的破壞程度與五級地震的差距到底有多大呢?請學生學習完對數運算之后來解答這個問題。這一問題的提出,極大地鼓舞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學生積極探討,從對數運算法則的研究到這一問題的解決,都保持了積極的學習狀態。
  3.恰當使用多媒體
  多媒體教學有著不可替代的優越性,可以減少板書時間、增大課堂容量,使抽象復雜的數學問題形象直觀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如新教材對立體幾何的處理首先是直觀和經驗,接著是抽象;在投影上展示豐富多彩的立體圖形時,能增強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但在使用多媒體教學時要注意:不能用投影代替板書;播放速度要適當,使大多數學生有足夠的時間理解問題;不可以一味地用直觀代替空間想象,否則很難培養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如在講有關立體幾何問題的推理和證明時,就要發揮學生的個人想象能力,通過畫簡單直觀的圖來證明問題。
  三、采用多元化教學評價
  傳統的教學模式下,教師評價學生關注的是學習的結果。但新課程提出的學生主體性的發揮,對于整個高中數學教學而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為了不斷適應提升高中數學課堂教學效率的要求,就要不斷激發學生對高中數學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他們學習的積極主動性,讓學生敢于并善于主動地去探究新內容。這就要求對一節課的評價重點,應重在評價學生的學,然后是評價教師的導。對于學生的學,關注點不僅僅是學生有沒有學會知識這一結果,更應該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評價學生有沒有學會學習,學習過程中的情感如何,學習態度是否積極等,不能讓學生過分依靠教師的灌輸與講授,應該在教師的引導與啟發之下,通過自己的不斷探究,學習更多的知識點。一些較為淺顯的知識點是不需要教師大講特講的。因此,一節好課應該緊緊圍繞學生的認知和思維發展水平,充分調動學生的數學思維,師生合作共同完成教學任務,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學會學習,學會知識,學會與人合作,體驗數學學習的快樂。
   高中數學是一門較為特殊的學科,其內容有一個由淺到深的變化,對于一些淺顯的知識點,學生可以通過教師的指引,主動地去探究就能夠解決,然而對于一些較難的知識點,需要教師認真講解。尤其是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師只有從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教學評價等方面入手,才能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參考文獻:
  [1]張淑華,柳福提.對探究式教學的理性思考[J].高師理科學刊,2006,(04).
  [2]王淑云.利用多媒體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效率[J].硅谷,2009,(02).
   (責任編輯 付淑霞)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46661.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