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的數學課堂從喚醒學生“經驗”開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一、引言
我們在看電影、讀小說的時候,如果開篇敘述感人,你才會情不自禁地去觀看、去閱讀后面的情節。所以不管做什么事情,精彩的開始都顯得特別重要。一個好的數學老師如果在問題的引入上下足功夫,就一定能讓課堂教學的第一錘就敲出優美的聲音。在數學課堂教學的設計中,我們經常思考這樣一個問題:學生的起點在哪里?學生原有的經驗在哪里?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我們要有自己的經驗做根,以這經驗發生的知識作枝,然后別人的經驗才能接得上去,……”因此,數學課堂的導入以學生的經驗為基礎顯得尤為重要。
二、利用學生經驗導入新課的理論依據
自培根第一次提出了“經驗”這個概念以來,就一直是教育學、學習心理學討論和關注的重要話題。按《現代漢語詞典》對經驗的解釋是:一為名詞,即由實踐得來的知識或技能;一為動詞,即經歷、體驗。學生學習數學需要一個意義建構的過程,這一過程以原有的經驗為基礎、原點,正如杜威論述“教育是在經驗中、由于經驗和為著經驗的一種發展過程”。
學生的經驗是教學的起點,是學生不斷成長的條件,它提供了發展的可能性,顯示了發展的內在力量。學生的發展是經驗的發展,任何教學都必須始于學生的經驗,這樣才能激起學生內在的興趣,才能實現在教師指導下的經驗的持續成長。優秀的課堂教學需要優質的導入助陣,教師在導入新課時,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和學生的認知水平、認知結構,選擇合適的導入素材和導入活動,激勵學生成為積極的、主動的學習者。
三、利用學生經驗導入學習的基本策略
數學課堂教學的導入應基于學生的已有經驗,調動學生積極的學習心理,鼓勵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探究者,在此基礎上實現經驗的再改造、再提升,促進學生在現有經驗基礎上不斷地生長。
?。ㄒ唬贤▽W生的生活經驗導入新課
學生首先接觸的是生活世界而不是科學世界,學生生活在生活世界之中,而不是生活在科學世界之中。數學教學只有面向生活世界,用生活經驗為學生提供認知平臺,才能帶著學生走向教材,再從教材走向生活。
在新課導入中,教師可以直接提出問題,溝通學生已有的生活積累,再現生活情境,有利于拓展學生思維廣度,為學生深入學習新知做好鋪墊。這種導入方法由于使用的材料都是發生在學生身邊的事,能夠有效地引導學生進入情境,也有利于加強書本知識和實際生活的聯系,能夠提高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例如在教學“認識負數”一課中,我們可以問學生:-1,你會讀這個數嗎?這個數叫什么數?繼而追問:你在哪里還見過這樣的負數? 五年級的學生,在學習負數之前,頭腦中并非一片空白,他們或多或少地積累了一些相關的經驗,對負數的意義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能初步感知其表示相反意義的量。
同時,在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導入新課時也要注意:一是一定要選擇學生非常熟悉的生活經驗、體驗或素材進行回憶,所選的內容要與教學內容要密切相關。二是教師要在關鍵處提出問題,引起學生對“熟視無睹”的現象進行思考,繼而引發學生的探究。
?。ǘ﹩拘褜W生的知識經驗導入新課
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說過:“教學的藝術不在于傳授知識,而在于激勵、喚醒、鼓舞?!睌祵W課堂導入,是課與課之間、知識與知識之間、經驗與經驗之間的橋梁,它既是先前知識、經驗的自然延伸,又是新知識、新經驗的開始。
例如在蘇教版“小數乘小數”教學中,當學生嘗試根據整數乘法算出結果后,教師提問:老師發現同學們都能準確地算出整數相乘的積是1008,到底哪個答案有道理,你能嘗試說說你的理由,讓其他同學信服嗎?
學生根據以往小數乘整數的經驗,能夠憑借直覺判斷小數乘小數也能轉化乘整數乘法進行。然而按整數乘法算出積后如何回歸到小數乘法的積,恰是學生的思維困惑處。教師要求學生適時呈現推理圖,通過聯系小數乘整數的方法的再現與回憶,引導學生一步步完成整個推理過程,突出了已有知識經驗的遷移作用,節省了教學時間,提高了教學效率。
?。ㄈ┘せ顚W生的操作經驗導入新課
皮亞杰指出:“學生是通過自己的活動,并從活動中抽釋出數學知識的?!睂W生的許多認識是從親自操作開始的,學生動手操作可以使學生獲得感性材料,通過動手擺、折、剪、拼、湊,真正經歷“做數學”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學生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快速進入新知識的學習最佳狀態。
蘇教版“軸對稱”導入時,教師請同學把紙對折,沿折痕畫一個你喜歡的圖案,然后剪下畫的圖案。請同學與小組內其他同學的圖案比一比,你們有什么相似之處?新課從操作展開,必然會引起學生學習的濃厚興趣,從而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很快進入良好的學習狀態。
?。ㄋ模┱T發學生的探究經驗導入新課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心靈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如何誘發學生的探究性學習經驗參與數學學習,成為數學課堂探究的關鍵所在。筆者在“能被3整除的數”導入時提出問題:2、5倍數的特征我們找到了,我們可以怎樣探究3的倍數的特征呢?繼而根據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小組里寫一寫,然后比一比,看看有什么規律。學生在大量的數中,經歷“猜想—驗證—探索—交流”的過程,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學生自己探索出“3的倍數”的特征。
學生的學習活動不僅建立在看數學、聽數學、說數學的基礎上,更應重視為學生提供親自探索實踐的機會,讓學生在做數學的過程中積累豐富的間接性活動經驗。正如數學家華羅庚所說:“學數學不僅要獲取知識結論,更重要的是經歷結論得到的過程,因為只有經歷了這個探索過程,才能明晰數學思想方法的積淀、凝聚的過程。”
人們常說“導入有法,導無定法?!辈徽撘阅姆N方法和手段導入新課,必須根據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具體情況,從喚醒學生的經驗出發設計導入的內容與方法,讓學生在經驗中學習、在學習中經驗,有利于學生知識與經驗的再構與重建,促進學生數學學習素養的提升。
【作者單位:常州市卜弋小學 江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093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