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高年級學生語文閱讀能力的培養分析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小學是學生的身心發展變化較多的時期,因此,在不同的學齡階段,教師應該對應不同的教學策略,即充分增強教學的針對性和靈活性。在傳統語文閱讀課堂過程中,教師將自身的講解擺在主體地位,忽視了學生的自主閱讀能力的拓展,禁錮了學生的閱讀思維,這不禁給學生進步和發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礙。有鑒于此,教師應該改變自身的教學觀念,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不斷激發學生們語文閱讀的興趣和積極性,督促學生養成良好的語文閱讀習慣,推動小學語文閱讀教學實現新突破。
【關鍵詞】小學語文 高年級 閱讀能力 培養分析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9.10.078
小學高年級階段即4-6年級,這一階段的學生處于語文學習的啟蒙階段,思維更加活躍,在思維意識和價值觀念等方面有了更深的見解,也能夠更加認真嚴謹地對待學習,對于語文教學來說,是一個關鍵的拔高時期。另外,經過之前幾年的學習之后,學生的基礎知識也有一定的掌握,語文能力也有一定的鋪墊,教師更應該趁熱打鐵,提高學生的語文閱讀能力,促進學生語文能力的全面發展,從而打造高效的小學語文教學課堂。本文以小學高年級學生為例,對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分析。
一、利用多媒體技術,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語文知識具有抽象性、內容廣的特點,而枯燥的教學課堂難免會讓學生產生厭煩的心理,無法積極地配合教師,因而成為了語文課堂教學實現突破的一大難點。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普及,給教育領域也帶來許多革新的地方,比如多媒體技術的應用、微課的運轉等等,這些都是語文閱讀教學值得借鑒和引用的有效方法。綜合以往的教學經驗不難發現,小學生向往新奇的事物,毫無生機的課堂無法提起他們的興趣,反而容易造成抵觸和厭惡,有鑒于此,教師不妨利用好多媒體技術,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符合學生的天性,將語文閱讀課堂進行的多姿多彩,從而豐富學生的學習體驗和經歷。
例如,在教學《觀潮》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借助多媒體技術來呈現大自然的奇觀景象,以此帶給學生不同的學習體驗。首先,教師可以給學生播放錢塘江大潮的壯觀景象,使課本上的文字“活”起來、“動”起來,讓學生通過觀看視頻這一動態的演示來增強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從而達到“身臨其境”的效果,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播放與“觀潮”有關的文章朗誦,并鼓勵學生朗讀課文,通過帶有情感的朗誦,能夠給學生情感上的呼應,增加學生對大自然的憧憬與熱愛。這樣一來,教師通過利用多媒體技術,給學生視覺和聽覺上的感官刺激,充分激發了學生閱讀興趣。
二、提倡自主閱讀,培養學生閱讀習慣
在過去,語文閱讀教學被局限在“教”上,忽視了學生的“學”,殊不知閱讀也同樣需要學生的自主意識,只有學生真正地認可閱讀、喜歡閱讀,才能夠在閱讀時全身心地投入其中,提高閱讀效率和質量,避免時間的浪費。新課改理念指出,要大力培養學生學習的主體性,鼓勵學生進行自主學習,養成熱愛閱讀的意識,增強語文核心修養。由此來看,學生語文閱讀習慣的培養具有深刻的意義。因此,教師應該積極改變自身的教學方法,結合教材內容,進一步優化教學體系和結構,提倡學生進行自主閱讀,逐漸形成層次分明、結構清晰的語文課文教學體系,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引導學生逐漸地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預習和課下拓展閱讀,以此培養學生寫景的能力,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按照導學案和課后練習對課文進行自主預習,找出寫景運用的手法以及好詞好句,并做仿寫練習和日常積累,記錄在課本上或者練習本上,做好落實工作;其次,教師還可以給學生推薦相關的名著閱讀書目或者優秀文章,使學生對這一題材的文章有更加深刻的認識和見解,從而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豐富自身的閱讀素養。這樣一來,教師通過提倡學生進行自主閱讀,拓展了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了學生的閱讀技能,有利于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
三、開展閱讀活動,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為鼓勵學生培養閱讀意識和語文修養,教師可以將諸多閱讀活動引入到語文課堂當中,以此活躍語文課堂的氛圍,從而構建起積極活躍的語文閱讀課堂教學情境,增加語文課堂的生機與活力。習慣是可以培養的,而活動則可以促進學生閱讀習慣的養成,具體表現在活動具有特色的表現力和吸引力,帶動著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不知不覺的增強了閱讀技巧,潛移默化地接受了閱讀知識,可謂一舉多得。值得注意的是,作為一種輔助教學的手段,閱讀活動的開展要“接地氣”,也就是要與教學實際相結合,與教學內容、學生需求相結合,切忌敷衍應付,為了完成指標而開展活動,違背了閱讀活動開展的本意。
例如,在教學《和我們一樣享受春天》這篇課文時,教師可以在有效地課堂時間內開展豐富多彩的閱讀活動。首先,教師可以讓學生多多閱讀有關春天的文章,利用課后時間進行寫作,描述自己對春天的見解,在上課時,進行相互批閱和交流,通過閱讀他人的作文,能夠豐富學生對春天的認識,并積極學習其中的優異之處;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開展演講活動,比如講故事、分享閱讀經驗等等,引導其他同學進行嘗試和學習,教師也可以進行點評和補充,提高學生的自信心。這樣一來,通過開展閱讀活動,豐富學生的閱讀體驗,引導學生積極學習和交流,從而提高了學生的閱讀能力,督促學生不斷提高自身課外閱讀的效率和質量。
四、結語
綜合上文可以看出,在小學高年級學生的語文教學中,閱讀能力的培養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利用好多媒體技術,打破傳統語文課堂教學的局限性,給學生營造多種教學情境,以此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教師還可以提倡自主閱讀,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培養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對語文知識進行拓展和積累。為了給語文課堂增添更多的色彩,教師還可以開展相應的閱讀活動,讓學生“從做中學”,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增強語文課堂的靈活性和多樣性,從而提高小學語文課堂的教學質量,推動著語文課堂教學模式的創新和改革。
參考文獻
[1]朱增兵.小學語文教學應注重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研究[J].考試周刊,2018(21):71-71.
[2]杜秀瓊.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考試周刊,2018(4):46-4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5231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