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組合作在小學作文教學中的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小組合作學習模式改變了傳統教學方式中 “老師講學生聽” 模式,賦予學生作為“老師”或者“參與者”的角色。因此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在我國逐漸成為傳統教育改革中所提倡的一種學習創新和改革方式,它正以其靈活、生動以及有趣等特點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熱情和積極性,在課堂教學成績提升方面具有良好的效果,小組學生成員間平等交流,也能起到同學間相互促進、共同成長的目的,并提升學生合作互助的意識和能力。要想小組合作學習在小學作文課堂得到有效的實施,就要根據班級學生語文綜合能力、學校語文教學水平進行相應的策略制定工作。
一、選擇合適時機,有效組織
在作文教學中實施小組合作教學,教師需要把握好合作的時機。小組合作學習不能隨意進行,教師可以在進行堂上作文教學的時候,選擇專項的小組合作學習,利用小組合作展開討論,并促進學生思考,活躍課堂氛圍。
例如在進行童話寫作教學的時候,我就采取“小組合作,組間競爭”的模式展開教學。首先在講解了童話的寫作特點和寫作方法后,給出寫作要求,要求小組討論進行選材和確定童話的主題、擬定題目、提綱等,最后進行小組口頭作文,每人輪流說一句話,當這句話大家都同意之后,再進行下一句,一直到寫完整篇作文為止。
小組合作討論的時候,教師要到各小組進行監督防止偏離主題現象的發生,并作一定的引導和修正。當小組談論結束之后,教師聽取各小組選派代表的討論結果匯報。在寫作教學中,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來進行寫作,才能在學生間得到充分的討論,進而促進學生積極去準備知識內容然后得到正確理解。
二、科學組建小組,有效合作
科學組建合作小組,是實現合作學習的根本。教師在進行分組時要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在分組構建之前要對本班級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能力、學習積極性和技能以及性格特點等多方面情況進行了解并根據差異實施分組構建,保證每個合作學習小組都含有高、中、低三個綜合能力不同層次的成員。同時小組內成員人數一般4~6名學生比較適合,每個成員的分工也要清晰、明確。人數太多容易導致學生間的交流混亂、個人發言時間不夠以及才能無法充分表現等問題的出現,人數太少容易使得學生任務難以完成、知識挖掘內容少和互幫互助作用無法實現等。
在進行小組組建時,教師可以依據活動內容和主題的需要,進行組間學生間的成員互換,達到知識在全班級的流動;也可以進行組內角色輪換,讓小組組長輪流擔當,提高學生的組織和協調能力;甚至可以依據學生興趣,讓學生自主進行組合。小組成員應當經常輪換保證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保持新鮮感,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角色輪換改變學生在傳統學習模式長期形成優等、差等生間的地位差距,給每個學生都提供發展和展示的機會。
科學組建小組,能夠讓綜合素質處于不同層次的學生得到合理的優化與組合,通過分層分組構建,可以促進班級內優勢的互補。
三、重視評價方法,提高信心
同常規的教學方式一樣,小組合作學習也需要一定的評價機制,只有通過準確的評價,才能展現小組合作學習的效果,方能達到增強教師和學生信心和積極性的作用。小組合作學習效果的提高,構建合理的評價機制是一個重要的途徑,教師可以從定期評價和構建合理評價機制這兩方面展開評價
定期評價時教師要做到定期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施情況、具體效果進行評價,發現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不足和優勢,并將優勢繼續發揮以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修正。構建合理評價機制時,教師要對學生的準備程度、參與積極性、任務完成情況和學習成果等多項指標進行合理、公平的評價,保證小組間合理競爭,促進學生學習技能和成績的提高。
定期對小組合作學習功能和效果發揮的情況和程度展開檢查,隨時讓學生了解自己進行小組合作學習所取得的成績,以便堅定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決心和信心。否則,小組合作學習就會流于形式,甚至會導致學習效率低下,學習參與度不夠均衡,最終使得小組合作學習以失敗結束。
小組合組教學打破了傳統的教育模式,提升了我國教學水平和學生學習積極性、綜合能力。在小學作文教學中,如果能夠科學的組建小組,并且落實學習方法和評價方式,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必然能夠促使小學作文課堂煥發生機。
責任編輯 李少杰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668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