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傳統文化在地理課堂中大放光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黨和國家《“十一五”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明確提出“重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和傳統經典、技能的傳承”,把中華傳統文化教育提到一個新的高度,要求中小學各學科課程都要結合學科特點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內容。這就需要我們在教學中要滲透中華傳統文化知識,因此挖掘傳統文化教育功能,深化地理課程改革顯得尤其重要。
關鍵詞:傳統文化;地理課堂;地理課程改革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家園。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文化引領風尚、教育人民、服務社會、推動發展的作用。2017年,在教育部考試中心頒布的“考試大綱”修訂說明中指出,在高考試題中增加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考核內容,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充分發揮高考命題的育人功能和積極導向作用。地理學涉及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蘊含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元素。從地理學科視角,欣賞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立德樹人,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具體到高考中,可以把地理知識與傳統文化相融合,形成形式多樣的地理試題,即可直接考查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地理知識,也可由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引出由此相關的地理現象及原理。例如,2016年高考江蘇地理卷中,對中國山水畫的考查。見圖1。
圖1
該題以四幅中山水畫為背景,第一問考查畫中描繪江南丘陵景觀的是哪副圖?是對地理知識的直接考查,第二問考查畫③中描繪的地貌類型形成原因是什么?即是通過傳統文化的形成,考查考生的地理認知和地理原理的理解能力,在展現中國傳統文化之美的過程中,體現了高考對學生核心素養的考查,可謂構思巧妙,效果顯著。因此可以說,地理高考試題與傳統文化“貼近”,是地理高考命題的一大趨勢。那么作為一線的地理老師,該如何把優秀的傳統文化滲透在課堂中呢?
一、 要始終把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思想貫穿于在地理教學中
認真學習傳統典籍中對自然現象、自然規律的觀察、記錄、描述或總結。這就要求一線教師必須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不但要有豐富的專業地理知識與傳統文化知識,而且要有對傳統文化進行掌握與運用的能力,同時在講解的過程中注重語言的精煉、風趣,吸引學生的興趣,即讓學生能快速理解而且又深藏韻味。自然地理的規律很多時候和傳統文化思想都是不謀而合的,例如:“天人合一”的思想就是可持續發展的根源。地理課堂上出現的區位選擇問題,就可以用孔子說的:“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來解讀。影響區位的因素很多,區位選擇不同,所帶來的效益,包括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也是不同的,因而要求我們要選擇一個綜合效益最佳之區位。
二、 將飽含“志”“情”“意境”的詩詞書畫等傳統文化作品引進地理課堂
中華民族光輝燦爛的傳統文化有很多是從流傳現今的古典詩歌中表現出來的。例如,在學習常見的天氣系統這一專題的時候引入劉禹錫在《竹枝詞》中“東邊日出西邊雨”這一名句,既能說明對流雨的成因是由于空氣強烈受熱上升,又能表達出對流雨的特點:具有范圍小、時間短、強度大。提前了解學情,發現學生對冷鋒的生活體驗不明顯,理解起來比較困難,可以引用高中學生剛剛學習的杜甫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作為導入,當學生大聲讀出“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時,我相信冷鋒的那種風速大,風力強的特點不需要教師更多的語言,就很深有體會了;同理,講暖鋒時,可以引用“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來說明暖鋒風速慢和風力小。再如,“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說明來自海洋的夏季風影響不到西北玉門關外,從而造成那里降水較少,植被以草原荒漠為主,形成干旱半干旱的氣候特征。再例如,《長歌行》中“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奔确从吵鲋袊貏菸鞲邧|低的特點,又點明了我國幾條主要大河的流向,在完成基礎教學功能的同時,又讓學生懂得了要珍惜大好時光努力學習的教育功能。在地理教學中,通過對詩詞書畫的賞析,可以讓學生接受傳統文化教育,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在知識技能的培養中,加強了學生情感態度價值觀的熏陶,美的享受中獲得知識,受到啟迪。
三、 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讓傳統文化與地理高度融合
地理課程內容豐富,不僅包含著人文風俗,還包含著自然景觀,地理課堂的局限性要求老師要借助現代信息技術,把中國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文化實時地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例如,在講授中國建筑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時:可以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身邊的建筑特點是什么樣子的,并試著解釋一下這樣設計有什么樣的目的,教師在學生表達的時候可以用多媒體播放一些建筑資料,學生搞清楚這一點之后,教師可以把南方建筑和北方建筑,現代建筑和古代建筑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展示給學生,并組織學生進行充分的討論,參與到傳統文化的地理課堂活動中,進而讓學生敢于分析、勇于分析當地建筑與氣候、地形、傳統文化等方面的聯系,一方面體現了學生課堂主體的地位,另一方面促使學生的分析能力的提升。再如,講到大氣的受熱過程時,可以把服飾文化滲透其中,為什么新疆是“早穿皮襖午穿紗”呢?利用現代信息技術直接把學生的視野傳送到新疆本地,切身體會這種差異;還例如講到黃土高原,學生聽到《信天游》《黃土高坡》等陜北民歌時,不能理解為什么是這樣的一種文化現象,教師又不能帶著學生去實地考察,但是通過現代信息技術就很好地解決這種困境,清晰的視頻可以讓學生看明白塬、墚、峁的地形特征,才能明白這種見上一面很容易,但是要近距離說話就很難,所以說話只能靠吼的文化現象。在現代信息技術背景下,學生對黃土高原的認知更加地直觀,對形成這種地理現象的原因理解起來也更加地深刻,對這片土地上人民的認識也更加地豐富。
四、 實踐與應試相結合
國家教育部考試中心主任姜鋼在《中國高等教育》雜志上發表題為《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的文章特別指出,在高考命題中,要高度重視傳統文化對于立德樹人的獨特功能,弘揚和考查中國優秀傳統文化,體現高考為國選材的重大使命。對于一線地理老師來說,要分析考綱,總結真題,做到心中有數。融合傳統文化的高考地理命題趨勢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 天文歷法、民族遺產,例如“二十四節氣”;2. 詩詞書畫、民謠傳說,例如“千里江山圖”;3. 園林藝術、民居建筑,例如“南北方民居的對比分析”;4. 宗教信仰、民間習俗,例如“媽祖文化、茶文化等”。但同時我們要明白地理課的目的就是要學生能學以致用,將所學的地理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在地理課中開展民族文化創作活動不僅可以讓學生有意識地收集、學習民族文化,也可以在無意識中加快對地理知識的掌握。例如:自然區位因素中的氣候、地形、土壤、水源與茶樹的生長密切相關;而社會經濟因素中的技術、勞動力、交通、市場又關系到茶葉的加工、銷售等,所以,在地理課堂的教育教學中,可以組織對學生對金壇雀舌和溧陽白茶進行一次茶文化的調研,從地理的角度來分析雀舌和白茶的不同,產生這種不同的原因在哪?以及這種不同下產生了哪些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文化。如果在高三的課堂中,還可以加以高考真題進行輔助,例如2016年全國Ⅰ卷第36題,以廣西橫縣茉莉花種植為背景材料,理論結合實際,不但考查了多個知識點以及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又注重對學生分析問題、探究問題的能力考查,體現核心素養下考試命題的變化。
總之,在新的核心素養的指導要求下,作為一線的地理教師不再是單純知識的傳送者,更是學生思想領域的引導者,新的文化發展綱要下的地理課堂,要求教師在具備過硬的專業知識的前提下,更加地注重自身對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的學習和研究,基于學科的特點進行傳統文化的滲透,在“潤物細無聲”下,完成對學生傳統文化的熏陶和核心素養的培養。
參考文獻:
[1]楊靜.淺議古典詩詞中的地理知識及在地理教學中的應用[N].瀘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9(3):86-89.
[2]楊宏杰.將傳統文化滲透到教育的細節中去[J].甘肅教育,2016(8).
[3]王宏英.初中地理教學中滲透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方法[J].中學地理教學參考,2017(3).
[4]姜鋼.堅持以立德樹人為核心深化高考考試內容改革[J].中國高等教育,2015(Z2).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87810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