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解讀數學文本凸顯教學實效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現行小學數學新教材在原版教材的基礎上,承載了新的編寫意圖和教育教學理念,在呈現方式上與以往教材有很大不同,基本沒有復習或過渡內容,大多通過情景對話、表格、圖片等方式呈現教學內容,為教和學留下了極大的探究交流空間。文本雖然仍是實施教學的載體,但已不是教學的唯一目的和標準,教師需有效解讀文本,根據具體的教學對象、內容和環境,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必要時適當突破教材,讓學生真正會學數學,學到新的數學。結合教學實踐,認為有效解讀文本應做到腦中有課標、心中有教材、眼中有學生。
  關鍵詞:小學數學;數學教學;文本內涵
  一、整體把握文本
  新學年、新學期開始,教師應根據《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教師教學用書》等的要求和建議,先通讀全冊,理解單元教學內容,理清知識點,弄清新舊知識的聯系點,分析新舊知識的結合點,預設學生學習新知的思維過程,解讀本單元目標。最后思考在每節課、每個知識點、每個例題的教學中怎樣做才有實效。達到宏觀與微觀、新知識與舊知識、教學目標與課堂構思等的統一。這樣,通過整體把握、合理規劃,既可以用計劃去指導每一節課的教學,突出重難點,把握知識點,又讓教者學會在知識框架中剖析思想內涵,在閱讀文本中挖掘空白,在簡約文本中找尋深刻。
  二、合理加工文本
  教材不可能兼顧到各個地方和不同學生的差異。教師必須因時、因人、因地制宜,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參照文本,對教材進行合理有效的加工和取舍,合理靈活地安排教學內容。教學時應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用學生的思維和已有的經驗去思考,依據教學的實際情況,對教材進行適當調整,這樣做既有利于學生走完從不懂到懂、從不會到會的全過程,提高學習效率,又符合課程標準提出的“數學教學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的觀點。如人教版第九冊“循環小數”一節的內容,文本的編排順序是:兩道例題—循環小數的概念—無限小數和有限小數—循環節和分類。備課時我發現,這樣的編排不太順暢,不利于學生的知識構建。因而我“加工”成如下教學順序:四個例題(補充兩個能除盡的例題)—無限小數和有限小數—循環小數的概念—循環節和分類。通過實踐操作我發現,調整后的教學順序更符合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使小數、有限小數、無限小數、循環小數之間的關系更為清晰了,從而有效地構建了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三、拓展延伸文本
  現行文本雖然提供了一些星號題和思考題,但還不能適應“下要保底,上不封頂”的素質教育要求,因此,我們面對不同的群體,還需適當地將文本進行拓展、延伸,給學生一片新的天地。如學習了人教版第五冊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后,不僅要教會學生計算常規題,而且要引導學生拓展文本。如有關圍籬笆的題,可以問一邊靠墻,用多長的籬笆?(必須分兩種情況解答:一條長靠墻或一條寬靠墻)也可以問至少用多長籬笆?(此時要讓學生明白,靠墻的一邊必須是長)還可以問:如果靠墻角圍,至少用多長的籬笆?(此時相鄰的一條長和一條寬已靠墻,籬笆的長度只剩一條長和一條寬之和了)這樣,既可以有效地開拓學生的思路,增長他們的見識,又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意識和創新能力。
  四、注重聯系生活
  數學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深入鉆研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創設現實情境,讓課堂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緊密相連,讓學生有一種親近感和需要感。如在人教版第十冊“長方體的表面積計算”教學中,讓學生根據課前收集的學具先觀察長方體學具的特征,得出長方體的表面積是前后、左右、上下分別相同的三組長方形的面積之和。經過觀察操作發現:首先必須知道長方體的長、寬、高,然后分別求出每個面的面積,最后將六個面的面積加起來就是它的表面積。隨后出例題:某紙箱廠要造5000個蘋果箱,至少需要多少硬紙板?讓學生分組討論。得出蘋果箱(長方體)六個面的面積之和(長方體的表面積)就是造一個蘋果箱至少要用的硬紙板。這種貼近學生生活實際的例題,不僅能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而且能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課堂教學中創設的由學生熟悉的生活素材演繹的問題情境,能使他們真正體驗到數學就在自己身邊,解決數學問題就是解決生活問題。
  五、挖掘文本內涵
  弄清文本中插圖和旁注文字、提示語,解讀文本編排意圖是教師的一項基本功?,F行數學文本中大量有機的編排成分不但能溝通數學與社會、自然的聯系,而且能溝通數學與生活的聯系,滲透數學思想。如人教版第十一冊中“圓的面積”一節,課堂上通過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分析、類比聯想的思維過程,把圓的面積計算用“化曲為直”的思想,轉化為學過的長方形面積計算,這種將未知問題劃歸為已知問題、化繁為簡的轉化解題策略的數學思想,有效滲透在數學文本中,極易使數學課堂化難為易,突破難點,指導學法,掌握新知,拓展深化學生思維。因此,數學課堂不僅要教給學生數學知識,而且要剖析文本中蘊含的深層內涵,在引導學生探究知識的過程中滲透相應的數學思想,從而培養學生的類比推理、抽象概括、轉化思路、數據分析、空間觀念、幾何直觀、發展創新等數學素養。
  解讀文本作為教師的一項重要基本功,是否到位直接關系到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的確立,關系到教學設計、施教過程、教學實效的有力凸顯。有效解讀文本可促使教師用活教材、活用教材、創新教材,帶動學生充分利用數學文本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達到教與學的統一,回歸到“數學源于生活、數學服務生活”的精彩之處。
  參考文獻:
  馮鋒華.淺談對數學文本的有效解讀[J].數學學習與研究(教研版),2018.
  編輯 劉曉宇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1564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