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數學是一門歷史悠久并逐步發展完善的學科,它從生活中而來,但又在生活之上。在日常生活中,數學知識被廣泛地運用。隨著新課改的進行,許多學者提出了“在生活中發現數學,讓數學融入生活”的理念,下面就將針對如何將小學教學生活化進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可行的實施辦法。
關鍵詞:生活化教學;小學數學;教學方式
數學是一門在生活中具有高度應用性的學科,在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轉變自身的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為學生引入生活情景,為學生布置生活化作業等方式,提升學生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相連接的概率,增強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課堂的建設進程。
一、小學數學教學現狀及教學過程生活化的意義
受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大多小學數學教師的教學方式都過于單一,甚至有的教師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仍舊采用“灌輸式”的教學方式,這種方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讓學生掌握大量的數學定理以及公式,但并不能讓學生理解這些數學知識的真正含義,導致學生的實際解題能力較差,也在無形中增大了教師的教學難度。而在小學階段的教學過程中,小學生的理解能力大多較為局限,并且學生大多比較貪玩好耍,在傳統的教學方法下,孩子的天性被約束,不能很好地進行學習。針對這種情況,教師不僅應當在教學過程中多引導學生積極地對事物進行觀察和思考,還應當合理利用學生好奇心強、探索能力強等特點對學生進行積極有效的引導,鼓勵學生將所學到的知識與實際生活進行適當的聯系,加強數學知識在生活中應用的頻率,讓學生在自我探索的基礎上,逐步在學習過程中對所學知識和日常生活進行有效聯系,提升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與應用能力。
二、促進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的具體舉措
?。ㄒ唬┺D變教師課堂教學方式,引入生活化數學情景
小學數學中的許多理論知識,大多發掘于日常的生活,因此,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實踐的過程中能夠發現許多的數學原理和規律,教師如果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能夠適當地結合生活經驗,就能將生活情景引入課堂,提升生活化數學課堂的建設效率。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認識物體和圖形”這一章知識內容的教授時,就可以在課堂上讓學生用舉手競答的方式說出一種或幾種自己生活中接觸到的和課本內容中圖形形狀相似的物體,在日常生活中許多學生都接觸過形狀不同的各種物體,但有的形狀學生卻不知道它的準確名稱,教師通過在正式授課前結合日常的生活經驗,將生活情景引入課堂,為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過程提供一些生活材料,幫助學生對課本知識進行吸收理解。
?。ǘ┥朴诶矛F代教學設備,營造生活化教學氛圍
在現如今的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才能將生活情景很好地融入小學數學課堂,為學生營造生活化教學氛圍呢?借助現代教育技術,就可以輕松解決這個問題,教師以視頻的形式將日常生活中的許多情況所蘊含的數學知識展現出來,不僅可以讓學生較為容易地掌握課本中所需要學習的知識,還能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跨越傳統小學數學教學中生活與課本無法結合的鴻溝。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確定位置”這一章的內容教授時,教師可以用多媒體構建一張學生住宅位置與學校位置的虛擬地圖,并用點來代表不同的位置信息,再隨意在圖上找兩個點,讓學生以舉手競爭的方式來回答其中一個點在另一個點的什么方向,并且相距多少距離。教師通過在課堂上對多媒體設備進行巧妙的利用,就可以將生活中零碎的數學場景集中搬到課堂上來,在課堂上輕易為學生創設出生活中的數學情景。
?。ㄈ┖侠聿贾脭祵W課后作業,增強知識生活化應用概率
由于小學數學是一門在生活中具有高度實踐性的學科,通過實踐也能有效推動數學學科的發展,因此,教師可以將課后習題作為橋梁,將課本中的知識和實際應用進行有機結合,幫助學生將課堂的內容有效進行實際應用,調動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同時,增強知識生活化應用概率。例如:教師在對學生進行“多邊形面積的計算”這一章內容的教授時,就可以針對這一章知識具有靈活應用性的特點,調整傳統方式下的課后習題結構,在傳統方式只為學生布置一些與教學內容有關的書面作業的基礎上,再為學生添加一些其他內容,例:讓學生通利用電腦和互聯網自己尋找一些關于“多邊形面積的計算”的趣味視頻進行觀看,并在觀看后將自己的觀后感寫成一篇小論文,再根據視頻內容結合書本知識,仿造書本上的應用題再為自己設計幾道和該章內容有關的應用題并完成。教師通過改變并調整學生課后習題的結構,使學生需要完成課后習題的內容更具挑戰性,在調動學生自我學習能力的同時,增強知識的生活化應用概率。
將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過程適當的生活化,不僅可以為學生提供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還能幫助學生對數學知識進行高效的理解,而教師通過在課堂教學中結合生活經驗,善于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布置課后生活化數學作業等方法,就可以將小學數學的教學過程有效地進行生活化。
參考文獻:
[1]駱少鋒.培養學生理解數學情景的能力[J].廣西物理,1997(4).
[2]徐大旺.數學課程標準下對“教學生活化”的理解[J].阜陽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26(1):84-87.
編輯 李燁艷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157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