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小學數學教學的生活化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新課程改革大環境下,教育要結合實際生活的呼聲愈發高漲。小學數學教育是教育中的重點環節更應該從實際生活中出發,讓學生掌握真正技能。主要闡明了小學數學學習的生活化需求,并給出適當的建議和措施。
關鍵詞:新課程;小學數學;生活化
新課程改革任務下,小學數學教學也面臨變革演進的現實。標準中強調,小學生除加強知識和基本技能學習外,仍要注重基本數學思維和活動經驗要求,所謂“四基”培養。在小學教學中學生需要掌握歸納、演繹、量化等基本思想并且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使得知識活性化、實用化。所以,作為老師應該看到,小學數學教學越來越需要與生活結合,教學中,不僅僅需要把它當作一門考試學科,而是實用科學的態度。對于老師是一種新的挑戰。
一、小學數學生活化的概念解讀
1.數學學習不應與生活脫節
數學是對生活的高度概括和抽象,總結和規律始終是數學學習的基調。所以,生活中要以數學眼光去看待問題。對于小學生,數學學習的開端和起步階段,掌握的主要是認知和思考方式。小學生是圖形認知能力較強階段,在教學過程中結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才是有效教學的正確途徑。如何讓學生將抽象的數學話題圖像化,生活正是巨大的背景舞臺。例如認識三角形,三角形分為直角、鈍角、銳角,三角形如何定義,這時候老師讓學生開動腦筋去想想生活中的例子,學生很快就能融入畫面,相比主動告訴其定義讓其去背誦更有幫助。在聯想過程中學生就會自我歸納,總結出相對正確的答案,這時再與正確的定義做對比,學生就能印象深刻,老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好的組織者不是大包大攬,事無巨細,而是應該激發和調動學生。老師應該做好啟發式教學、引導式教學,而不是保姆式教學、管家式教學。
從歷史的角度看,數學是解決生活問題,從生活中誕生的。所以數學應該是門應用性的學科。我們從生活中總結的數學知識最終要回到生活中去,老師要讓學生意識到數學學習是用來解決問題的。在教學中應結合生活問題供學生探討分析,不能只服務于習題和試卷,不應與生活脫節。
2.生活經驗是對數學學習的幫助
學生的生活經驗是啟發學生認知的鑰匙,老師應該多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經驗去解釋學習到的知識,多通過自己的想法去解釋概念。在創設課堂背景時多思考如何結合生活中的問題去展開,讓學生帶著問題學知識。在形式上,多以小組討論進行,學生面對面地交流想法自我總結規律,必要的時候也可以動手操作,做個小實驗,例如我們計算圓的周長時可以用軟尺包住測量,三角形內角和180度,可以將制作好的各種三角形紙片剪開拼在一起找規律等,結合學生的視覺、聽覺和肢體動作綜合學習,學生不僅學到了書本知識,還懂得了如何獲取知識的途徑,這正是新課程改革目的之一。
二、小學數學生活化的建議及措施
1.教學方式的改進
在以往的教學模式下,老師的作用過于突出。乃至,在擇校問題上家長和社會觀念偏向于學校的師資配備,總是持有把孩子“托付”給老師的誤區,事實上衡量教學質量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在于學生,新課程標準的提出進一步加強課堂學生主體的闡述。學生是課堂的主要參與者,老師是管理者,教學方式上老師要加強引導,讓學生有明確的意識,主動探求知識,激發自主動能,因此課堂形式上不能再由老師灌輸知識,學生被動接受模式,積極安排小組學習課,數學實驗課,課外興趣活動等結合,加強課堂與生活相結合。課堂上,老師負責提出問題,由學生解答。學生通過自主預習復習,課外參閱資料等方法解決問題,然后老師綜合給出點評。通過適當合理的教學模式改革,學生自主意識加強,家長對老師依賴性降低,有助于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2.評價體系的提高
評價體系應結合學生的綜合表現建立,不能只看考試分數,小學生的思維模式尚處于發展階段,由于生活環境的差異會有所不同,有的學生動手能力較強,實驗操作效率高,有的學生聯想能力強,善于類比推理,還有的學生表達能力強,課堂積極活躍,合理的評價體系是客觀實際結合生活的。作為老師不要輕易否定一個學生的想法和做法,在學習中多加鼓勵,讓學生敢想、敢做,學生學習才有信心。一個好的評價體系可以考慮到多個維度的問題,如平時作業的布置上,可以選擇式布置。讓學生選作,可以有習題,數學小論文,數學實驗設計,給學生充分展示自己的空間。在課余學習中家長也要積極配合學習,家長的積極性也要納入評價體系一環,最終成績以各個要素加權量化。但是評價體系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老師和學校首先從應試的觀念上走出來,并且獲得社會的共識才行??傊?,評價體系的改革提高應該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環節。
3.數學問題生活化
在數學問題設計上,內容層面也需要適當探討。作業的角度盡量結合生活實際,但是切入角度也要新穎。比如,最多多少個同學的生日在同月份的問題,學生可能從沒有想過這個問題但是卻很貼近生活,這類問題會培養學生枚舉式的思維方式,將12個人安排在不同月份,到第13個人時發現“排”不下了,答案就是13。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感同身受,切身體會到數學的奧妙。以往大量的題機械式地訓練,雖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夠提高學生解題技巧,但卻不能變通,學數學不是學做題,學數學是學思想,所有的題目內容是建立在培養思維模式為前提設計的,結合生活背景的問題更能激發學生思維活力。
參考文獻:
[1]劉燕.小學數學教學生活化之探討[J].數學大世界(上旬),2017(6).
[2]劉景標.探尋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的途徑和策略[J].科教文匯(下旬刊),2012(36):104-105.
[3]龔玉章.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方式初探[J].新課程(下), 2012(3):64-65.
編輯 高 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157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