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讓寫作成為學生自然的生命狀態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寫作難相信是眾多語文教師所面臨的共同問題,作文教學費時費力,卻總是收效甚微,由此導致了部分語文教師產生了迷茫情緒,該如何對這種不良狀態進行整改?積極引進生活化因素,引導學生積極去關注自然、熱愛生活,從生活化的狀態中尋找最本真的感覺,寫出最真實的感受是習作教學的必由之路。從如何讓寫作成為學生自然的生命狀態這個角度展開具體的論述。
  關鍵詞:寫作教學;不良傾向;生活化因素
  寫作教學是每一位語文教師所必須面對的問題,而在寫作中所暴露出的諸多不良傾向也是我們所熟知的,例如寫作教學費時費力,而收效甚微,學生寫作時總是通篇假大空的套話,讀來味同嚼蠟,可以說,寫作難的問題在目前來說是非常普遍的。若要整改此類問題,我們不妨在認真研讀《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力求尋找到一條真正貼合小學生實際的、符合他們身心發展特點的教學之路,從而突破習作障礙,讓他們寫童心,繪童趣,寫出自己最本真自然的感受來。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提出:小學語文的寫作教學,應該引導學生積極關注現實,熱愛生活,表達出自己真實的真情實感。其實之所以會覺得寫作難,關鍵還是沒有找到寫作和學生之間互相契合的點,如果我們從生活化的角度入手,接受新課程理念的熏陶和感染,從生活中去尋找創作的靈感,讓寫作成為學生最自然的生命狀態,成為一種樸實的生活行為的時候,相信此時生活和寫作就像水乳交融一般自然貼切,習作的難點自然也得以突破。
  在以生活化的目光去捕捉習作靈感時,我們積極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教學:
  一、從有趣的大自然入手,激發學生創作的激情
  我們的生活多姿多彩,從早晨起床的第一縷陽光照進房間,到上學途中嘰嘰喳喳鳴叫的小鳥,看到路邊爭相開放的小小野花,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這些都是大自然給我們人類的美好饋贈??梢哉f,大自然之美,一年四季不停展示,只是我們往往對身邊的美缺乏關注,忽視了它的存在,這樣也無形之中喪失了許多寫作的好素材。若要對寫作難現象進行有效整改,不妨帶領學生先從身邊的大自然這樣豐厚的資源入手來觀察、思考和梳理,最后再到下筆成文,寫出自然的魅力,
  眾所周知,大自然孕育了靈性的生命,也賦予了四季不同的色彩,是對學生進行審美教育的最佳場所,語文教師首先應該具備一顆敏感的心靈,帶領學生一起投入大自然,去發現、去欣賞、去品味、去抒發。例如在春天里,筆者帶領著學生走到校園的每個角度隨處逛逛,隨即對話:“孩子們,今天你感覺這個風怎么樣?”一名學生搶著說:“風兒柔柔的,像媽媽在撫摸我的臉?!绷硪粋€接著說:“我覺得風兒真溫柔,像個美麗的姑娘?!边€有的說:“老師,我覺得冬天的風吹在臉上像刀割一樣,但是春風就完全不一樣!”筆者接著提問:“你想一想風兒為什么這么溫柔?。俊庇械恼f是春姑娘性格溫柔,有的說是春天是個好脾氣的媽媽,等等,學生的想象力如此豐富,他們都是天生的小詩人。所以在接下來的寫作文時期,涌現出來的都是佳作,學生寫出了自己的心里話,沒有任何修飾的痕跡。
  二、從身邊細微小事入手,做到見微知著抒真情
  我們生活在學校這個大環境里,每天發生的事情有很多,師生之間的互動溝通、同學之間的友愛互助、上課時候的熱情洋溢以及課間的活潑好動,所看到的,所聽到的,所想到的,這些內容只要稍加留意,都是寫作的良好素材。學生之所以找不到下筆的理由和素材,關鍵是缺少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所以,這時我們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從身邊的細微小事入手,關注身邊的人和物,將瑣碎的小事作為寫作的素材,發散學生的思維,擴充寫作的領域。
  例如,有一次筆者看到講臺上有同學撿到的很多文具,其中既有圓珠筆,又有水彩筆,還有橡皮等,我們就針對這個現象和學生之間展開了一次對話:孩子們,這些文具都是怎么跑到講臺上來的呀?有的同學說:是我撿到的!有的說:是我們班同學丟的……筆者接著提問:為什么這些文具找不到主人了呢?這些小小文具都是哪些同學丟掉的呀?你能根據這個話題分析一下,然后寫一寫原因嗎?學生有感而發,有的寫到了同學們沒有認真檢查文具的好習慣,結果導致文具扔得到處都是,所以在寫作的時候,很多同學從愛惜文具的角度、從嚴謹做事的角度進行了仔細剖析,寫出來的文章感覺不錯。而且平時在鼓勵學生書寫自己的課外生活時,很多學生都能夠做到用善于發現的眼睛,看到生活中蘊藏的知識,例如有的寫出了《老師不在的時候》《班級里的活雷鋒》等精彩的文章。
  三、從豐富的媒體資源入手,學做關注社會的少年
  當今社會是個多元化發展社會,獲取信息的渠道也變得豐富了許多,媒體資源的介入,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視野,豐富了他們的課外生活。如果我們把關注點放到身邊的媒體信息上,也會得到很多啟示,而這些資源也正是對學生進行習作指導的有利素材。
  例如在看到央視一套《大風車》欄目組里開展的一次“垃圾分類”的活動時,很多學生有感而發,回到學校也積極地向同學們發出了倡議,并且班級主動走上街頭向群眾宣講垃圾分類的作用和意義,在他們向群眾宣講的過程中,自我的膽量得到了鍛煉,同時把活動的過程及時加以記錄,附上自己的所思所想,就成為一篇有思想、有內容的文章。而且,班里學生經常收看中央臺的《新聞聯播》,關心國家大事,這既培養了他們強烈的責任感,又拓展了平時習作訓練的語言材料。
  要想寫好習作并不難,只要教師具備一雙慧眼,積極發現生活中的可取之處,從豐富多彩的大自然、從學生的身邊小事、從形形色色的媒體材料入手,就一定能夠培養出學生敏銳的直覺,寫出鮮活的習作來,讓習作真正成為學生自然的生命狀態,而不是在那兒無病呻吟。
  參考文獻:
  [1]張世榮.淺議小學生習作的生活化趨向[J].習作指導,2009(4).
  [2]孫燕花.小學生習作不良傾向剖析[J].語文教學研究,2012(5).
  編輯 杜元元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1574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