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用新理念設計課堂活動,讓數學練習課煥發活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今天,必須應用新的教育理念,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心理特征,設計豐富有趣的教學活動,讓練習課既充滿了活力,又培養了學生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更加讓數學課走入生活、走近兒童,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促進學生快樂學習成長。
  關鍵詞:新理念;活動;練習;興趣;數學思維;能力
  面對新世紀的挑戰,基礎教育課程改革已蓬勃發展,新的課程理念已融入教師的工作之中,走進了課堂,滋潤著學生甘渴的心田。在這轟轟烈烈的改革浪潮中,我重新審視過去的教學觀念和教學實踐,不斷地實踐探索,反思總結,努力把握新課程的精神實質,認真落實教學法的時代需求,隨著新課程的實驗與我的學生共同成長。
  新課標提出:“練習是使學生掌握知識、形成技能、發展智力的重要手段”。但在數學課實際教學中,練習課卻是一個比較薄弱的環節,如果不精心設計教學活動,就會顯得形式單調而乏味,不能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影響學習的效果,久而久之使學生產生厭倦的心理。因此,在數學練習課中,教師必須設計豐富有趣、形式多樣的教學活動。
  一、更新教育理念,用新的數學思想引領學生練習
  隨著新課程的改革實施,我清醒地認識到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最終目的是為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實現:
  ——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
  ——人人都能獲得必要的數學;
  ——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新課標的教學內容注意擴展知識的范圍,注重內容的豐富性和開放性,體現鮮明的時代感,利用結構寬闊的特點,在培養學生探索數學問題和培養數學興趣的同時,滲透數學思想方法,對學生進行數學思維訓練。同時,數學練習還注重讓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和從生活中發現并提出數學問題,然后再解決問題的過程,它不僅是培養學生用數學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而且也有利于學生獲得數學思考的方法,形成初步的應用數學的意識。在新課程改革的這些年中,教師不斷地更新教育觀念,轉換教師角色,用新的數學思想引領課堂。
  例如:在用假設法解決“雞兔同籠”問題時,有的學生總是搞不清哪個算式表示的是雞的數,哪個算式表示的是兔子的數?,F在我教學這一內容時,除了設計已知雞頭數、兔頭數,求總腳數的鋪墊練習題外,我又設計了讓學生畫一畫的操作活動——如“雞兔同籠8只頭22只腳,雞、兔各幾只?”解題思路是:假設8個頭都是雞頭,就應該有8×2=16只雞腳,學生用簡筆畫畫出8個頭,每個頭再畫上2只腳。可還剩下22-16=6只腳,怎么會多出腳呢?學生終于明白每只兔子比每只雞多2只腳。那就把剩下的6只腳還給兔子吧,學生繼續畫圖,互相交流——能還原幾只兔子呢? 6÷2=3只兔,10-3=7只雞。然后引導學生驗證并歸納解題方法,理清解題思路。
  這樣給了學生動手、動腦、動口的機會,幫助學生從操作中發現解法、理解算法,達到理解題意掌握方法的目的。這樣不僅可以利用畫圖的順序性,培養學生思維的邏輯性和語言的條理性,還可以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時,通過語言交流,互相啟發,開闊了學生的思路。
  二、設計全新的練習活動,切實改變課堂教學的行為方式
  新課程的課堂教學充分發揚人文主義精神,不僅繼續重視學生對“雙基”的學習,而且更關注每一個學生在情感態度、價值觀和一般能力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首先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出發,提供符合兒童認知特點和興趣需要的熟悉的事物和具體情境,以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知識的含義,感受到數學的奇妙和與生活的密切聯系,增加對數學的親切感和使命感,體驗用數學的樂趣,以此激發學習和探索數學的動機,促進兒童主動構建自己的數學知識結構。教師要切實轉換角色,在發揮組織者、引導者作用的同時和學生建立平等、和諧、友好的合作關系,心中多設一把尺子,發展性地多元化地評價學生。
  例如:在《搭配中的學問》一課的練習中,用3件上衣和1條裙子、2條褲子進行搭配。剛開始就可以放手讓學生動手操作,學生在操作的過程中就感覺到有許多種搭配方法,但容易混亂,難以統計。這時,不少的學生就開始思考:有沒有什么好的方法幫助記住呢?于是,我把思維的空間交給了學生,讓學生討論、實踐,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思考和尋找答案,產生盡可能多、盡可能新、盡可能獨特又有效的方法。可見,動手操作可以很好地引發學生的思考,而富有創造力的思考,不僅能使學生嘗到成功的喜悅,而且激活了學生的求異思維,增加了學生自強自信的意識。
  三、講故事做游戲,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它是學生主動學習、積極思考、勇于探索的強大內驅力。教學活動中不斷激發興趣,使學生自始至終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是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因此,根據一年級學生好奇、好勝、好動的心理特征和特別喜歡聽故事、做游戲的認知特點,以一個故事貫穿課堂的始末,中間適當穿插做游戲活動,不但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注意力,還能使學生在游戲中感悟,在生活中尋找。
  例如:在“十幾減幾”的練習課中,我設計了小豬回家的游戲。先講故事:“天晚了,小豬該回家了,可是每只小豬只有算對背上的題卡,才能找到自己是幾號房。小朋友們幫小豬算一算,每只小豬應該進幾號房?”看到形狀奇特、色彩鮮艷的小房子貼在黑板上,同學們興趣大增,都主動要求幫助小豬,這時老師發給同學們小豬形題卡,要求小組內商量決定派一個代表幫小豬進入屬于它的房間。因學生積極性高,全員參與,效果自然就好。同時,我還有意設計了一只無家可歸的小豬,讓同學們討論怎么辦?通過討論,各小組都決定回家后自己幫小豬設計一間漂亮、實用的大房子。這樣也滲透了助人為樂的良好思想品德教育。
  四、聯系生活創設情境,促進探索經歷體驗
  新課程強調:“密切數學與生活的聯系”“關注學生學習的過程,注重體驗”“培養學生自主探索的精神”。這都需要有形象生動、豐富有趣的問題情境,使學生產生一種心理上的期待或形成對問題探索的強烈意識,學生就會根據已有的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最終達到練習提高的效果。   例如:在“用數學”練習課中,有一道題是“熱鬧的小河邊”。這是一幅信息量大、開放性強的情境圖。圖上創造出一種真實、生動、生機勃勃的自然氣氛,目的是吸引學生親近大自然、積極參與到學習中來。教學中,讓學生獨立觀察,并在同桌位之間或小組內廣泛交流自己的發現。結果同學們發現:圖中包括15只小鹿、17只小鳥、13條小魚等。而且鹿有站著不動的,有飛快奔跑的;小鳥有落在樹上休息的,有在天空飛翔的;小魚有集中一起覓食的,有向遠處游走的。這些素材都為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理解問題、解決問題提供了背景和空間,引導學生更加有效地學習數學、拓展思維,逐漸提高提出數學問題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五、分層練習,討論交流和自主構建
  根據小學生的身心特點和題目的特征,把練習活動設計為獨立完成和討論交流交替進行,不同層次的題目要合理呈現、難易適度,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就大大提高,參與面也會很廣。對于一些難度較大的題目,通過討論交流,自行優化解題方法,能促進學生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
  例如:在“找規律”練習課中,有一道題是“請用你喜歡的符號把下面圖形排列的規律表示出來”。第一題是按“西紅柿、黃瓜”這樣的順序排列的。由于這樣的題目可以從不同的角度來觀察、思考,通過自主探索、小組交流,同學們驚奇地發現它的解答方法很多。有人說:“西紅柿是紅的,就寫個紅;黃瓜是綠的,就寫個綠;它是按紅綠紅綠的規律排列的”;也有人說:“西紅柿下面畫紅線,黃瓜下面畫綠線,按紅線綠線排列”等等……同學們想法很多,只要是有一定道理的,都得到大家的肯定。這樣的方式,不僅使學生的思想互相借鑒、方法互相優化,也有助于學生發散思維的培養。
  六、挖掘題目內涵,讓學生在合作學習中提高數學練習的效率
  新課標指出: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于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
  式……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因此,在數學練習中選擇一些圖文并茂和和動手操作的題目都有助于激發學生做數學練習的興趣。
  由于圖文并茂的題目可以多角度觀察,每個人觀察的角度不同,理解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也不同。因此利用小組合作,借學生之間的互動,使每個學生既有問又有答,即要動口又要動腦,訓練會面向每一個學生,增大了人人參與主動交流的空間。實踐證明,這樣設計的練習活動渲染了氣氛,激發了興趣,增強了學生的探求欲望,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完成了相應的練習。
  例如:在讓學生確定動物圖片位置的活動中,四人一個小組,擺放好圖片,然后互相提問。如指定一個動物,說出它們所在的行、列,或者根據行、列猜出是哪個動物。
  再如:在《位置與方向》的練習中,有一個實際操作活動——幫小朋友布置房間,使學生進一步明確上下、前后、左右的方位,又體會了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樂趣。活動時,四人一組,先自己動手連線,并說出這樣擺放的理由。每個同學都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和設想,把東西放在自己認為合適的化置,對有的物件,還可以大家商量確定一個統一的擺放位置。
  事實上,學生在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既能獨立思考,又可及時詢問不懂的問題,還可以驗證自己解答的題目正確與否,這樣每個同學都能尋找到自己的成功之處,自然積極性就高,做題速度也快。而且愉悅的體驗還會增強他們學習數學的信心。這是因為合作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方式。我認為同齡人之問的啟發和幫助會使大家得到共同的提高。因而在數學教學中我采取小組合作的形式,有意識地為學生創設良好的數學交流情境,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與同伴交流,以組為單位開展自評和互評,培養學生從多角度欣賞他人的良好心態,以及自我約束、自我調節的能力。這正如“課標”中所說的,使每一個孩子在教學學習上都得到不同的發展。
  然而在傳統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做練習幾乎都要求獨立完成,對于在完成過程中出現的問題,有時學生沒有足夠的勇氣及時提出,有時老師又不能及時發現。因此,學生被所迷惑的問題困擾,往往影響解題的速度和準確率,到訂正時,不是速度太慢沒完成,就是錯題太多,使他自己灰心,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
  杜威有句金言:“讓學生從做中學”。因此,不管是新授課還是練習課,都必須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要為學生營造積極參與學習的氛圍、機會。讓學生通過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在“觸摸”中感知、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將所學知識消化、頓悟、融會貫通,然后主動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這樣不僅有利于學生把知識與技能結合起來發展各種能力,而且也有利于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信心,讓學生主動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思維的發展。
  總之,在數學練習課中要針對練習課的內容,發掘“童心”“童趣”的課程價值,在情境中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全員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增強提出問題的意識,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練習課充滿活力,也讓數學課走入生活走近兒童,促進學生愉快地學習成長!
  參考文獻:
  劉兼,孫曉天.數學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編輯 高 瓊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14915763.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