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如何加強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李惠敏

  摘要:目前,心理健康教育在中小學已蓬勃開展,成為當前素質教育的熱點。因此,正確認識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全面了解初中生心理問題的主要表現及成因,積極探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途徑,是當前學校教育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初中生心理健康 心理問題 心理教育
  
  初中學生正處于青春發育初期,是人生發展的重要年齡階段。伴隨著生理上的迅速發育,其心理上也在發生一系列變化:性意識覺醒、個性心理逐漸成熟、社會興趣激增、自我意識增強等。由此而引起的性意識混亂、自我意識發展超前傾向、交往與閉鎖的矛盾等心理困擾十分明顯。為了能使初中生順利度過青春發育期,就必須重視初中生的心理問題,積極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
  初中生的心理建康主要是指:智力正常;善于調節和控制情緒,心境好,情感豐富;有良好的意志品質和自我評價能力;師生關系、同學關系和諧,能較好地適應和改造環境、個性健全。但在現實生活中,由于生理、心理以及家庭、學校、社會等諸多原因,許多初中生的心理素質并沒有達到上述標準,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心理問題。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學習上的心理問題
  
  初中學生在學習上的心理問題其表現是多方面的,
  1、學習興趣和教學要求的矛盾沖突。初中學生的學習興趣既非常廣泛而又開始專門化。他們都有自己所偏愛的學科,但從升學的競爭和學生的全面發展的角度看,就必須要求他們學好規定的學科,這便與他們的學習興趣或多或少發生沖突,降低他們對某些學科的積極性。
  2、學習方法和習慣上的困惑。初中的學習要求學生由被動變主動,更多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自覺性,要求學生有一定的自學能力等。有的學生在學習上很有進到心,但限于自己的能力水平,或方法不當,或不能及時得到教師的輔導等原因,學習成績不佳,只有失敗的體驗,沒有成功的喜悅,因此,在學習上時常感到困惑、苦惱,有壓抑感。產生自卑心厭學情緒。
  此外,較多的學習科目,繁重的學習任務,都給學生帶來了過重的心理負擔,造成心理失調。尤其對于學習成績較優異的學生來說,學校、家長都希望他們能升入好的高中,對其在學習上強化培養,要求過高,致使不少人在學習上感到壓力過大,精神上經常處于焦慮狀態,這在初中畢業生中表現得尤為突出。
  
  二、成長本身帶來的心理問題
  
  初中階段是一個人身心發展的加速期,初中生在這段時間里身心各個方面迅速成長起來。成長本身不僅給他們帶來了喜悅,同時也帶來諸多的煩惱。由于初中生身體各個方面的急劇變化,特別是性生理的發育,使中學生出現了對性知識的好奇、對異性的向往和性欲。青春期的性騷動成為困擾中學生成長的一個十分突出的問題。
  由于性生理的發育,所產生的心理困擾主要表現為想接近異性同學又怕接近;分不清友情與愛情而納悶;陷入早戀,正常的男女同學交往被人誤解或受到指責而感到委曲等,在心理上陷入困境。
  
  三、人際關系的不適引起的心理問題
  
  進入初中以后,學生的學習、生活環境比較以前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中學生要適應新環境的一個主要內容,就是要處理好越來越復雜的人際關系。隨著人際交往的范圍逐漸擴大,中學生更加重視同學間的友誼,也更渴望得到師愛、母愛、父愛。但由于知識經驗不足,社會閱歷欠缺,往往因不善于處理各種人際關系而產生煩惱。有的因為自卑、羞怯、自我為中心、性別差異等主觀原因不能與同學和諧相處,感到孤獨、苦悶、壓抑。有的心理閉鎖性增強,與家長產生心理隔閡并為此而苦惱。
  針對初中生心理上存在的種種問題,作為教師應積極采取措施加以解決,探索和維護他們的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徑。
  第一。及時了解掌握學生的心理狀況。這是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教師不僅要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品德表現、身體狀況,而且要了解學生的心理需要、興趣、愛好、氣質、性格等特點,不僅要了解學生的外部行為表現,而且要了解其內心動機,洞悉學生心理的奧秘。只有這樣,教育工作才能有的放矢。
  第二,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培養學生樂觀向上的精神。營造良好的心理環境,是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良好的心理環境應該是生動活潑、豐富多彩、充滿友愛、積極向上的環境,應該是和諧的、融洽的、寬松的、合作的環境。學生在這樣的環境中能產生健康的、樂觀的、寬松的情緒,而不是緊張的、壓抑的、被動的情緒,只有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才能使學生對未來充滿信心。要給學生提供良好的、健康的心理環境,教師首先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這樣才能創造良好的課堂氣氛和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
  第三,傳授心理健康知識,提高學生認識水平。學校通過開設的心理健康課,或舉辦專題講座,向學生講授有關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提高學生的認識水平。使學生能夠正確面對成長過程中所產生的心理困擾,學會心理上的自我調節,增強心理承受能力。
  第四,指導心理訓練,培養良好心理素質。優良的心理素質的形成,光有知識是不夠的,更主要的還在于能力的提高。因此,心理訓練是必不可少的。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心理問題,有目的地引導學生在實際活動中克服消極心理素質,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
  第五,群體教育和個別心理指導相結合。在對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群體教育的同時,要開展心理咨詢,進行個別指導。心理咨詢就是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原則、方法。通過咨詢者的語言、文字或其他形式給咨詢對象以幫助、疏導、啟發和教育的過程。通過心理咨詢、個別指導,便于教師因材施教,因心施教,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促使初中生在德、智、體、美、勞諸方面全面發展。
  除此之外,學生的心理健康離不開學校、家庭的教育,也離不開社會環境的熏陶。社會各界應積極關心青少年的成長,支持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進其發展;必須加強措施。減少不良思想和文化對青少年的腐蝕和滲透,減少影響青少年身心健康事件的發生,形成一個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會氛圍。
  人類已經進入21世紀,社會競爭也更加激烈。培養學生具有健康的心理、豐富的知識、強健的體魄、健全的人格、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能夠承受各種挫折和適應不同環境的能力,這是當前素質教育對我們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基本要求。愿我們能走進學生的心靈世界,去辛勤耕耘、播種、收獲,促使學生全面、健康發展,這樣才能培養和造就21世紀人格健全的創新人才,促進社會的進步。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861389.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