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萎只是近黃昏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董曉璇
我認為枯萎是最殘忍的死亡,黃昏是最完美的終場。
01
我始終覺得枯萎是最殘忍的死亡,無論如何怒放,都無法避免逢秋而落的現實。那個曾經將你捧在掌心的綠色的枝蔓在同你凄切告別后,來年便再次托起另一朵嬌嫩的花兒。而你在另一個世界靜靜地等待,以為它會再來,會放棄下一個春天,但它終究還是像失去知覺的蒲公英,漫天飛舞,潰散空中。
我以為黃昏是最完美的終場。那天我站在東山寬闊的山
坡上,仰望天際,四周沒有任何建筑,天空無限地綿延向遠方,繁花零落成泥蜷縮在泥土深處,從黑色的縫隙間窺探渺茫的微
光。陽光浸染天際,濃墨靜靜滴淌,暮色四合,而山的遠方卻又是一個火樹銀花的夜晚。
那些眼神我可能此生難忘。我不止一次看到她,在東山入口的高臺上,不斷地向遠方張望,白色的貓咪依偎著怒放的雛菊,西邊是浸染微紅的落照。
那個再也回不來的人,這個再也不會釋然的老嫗。
我時常覺得我該寫些什么了,哪怕只是為了怒放的雛菊。
她抱著長孫臨行前留下的雛菊,那是女友送給他的禮物。但他永遠地葬在了遠方,當建筑物二次倒塌的剎那,他再也沒有機會枯萎了。但他的祖母,將永遠地守在這里,望著他永遠停留的遠方,在枯萎衰老的漫長歲月中,在夕陽黃昏的完美終場中不斷地等待。
02
我始終想在自己的世界里找到生命的意義。
究竟是如花般綻放的無畏,還是繁華過后義無反顧的枯萎?
我想更清楚地看清這座陪伴我16載的滄桑古城,它同我一樣站在青黃不接的尷尬路口。破舊的紅墻古跡背面是橫七豎八排列的高樓大廈,金黃色的銀杏葉分批凋落。
那天我站在市中心的環形天橋中央,隱約感到它的上下波動。我反復走了幾遭,紅色的軟毯下有數不勝數的坑洞,使我有一種來自內心深處的恐慌。我竭力想保持冷靜,穿梭在天橋的四個出口間,然而我似乎在每個路口都看到那個身穿黑衣的乞討老人,灰白色的頭發雜亂地飄在風中。她用渾濁的眼珠望著我,沖我搖搖那爬滿銹跡的鐵缸子,我別過頭,匆匆地走下天橋。
滿世界地喘促著的喧囂,似乎是一代又一代繁衍生息的煎熬,四下彌漫,無處可藏。這仿佛是枯萎的生命。人無盡地繁衍生命,將青春代代寄托。我翻到了兒時的照片,黑色的短發和稚嫩的臉龐永遠地定格在1995年的某一天,還有小學時代的那個下午,我手中揉搓著一根小繩子走過深巷的轉角,那日的天空面無表情。我告訴自己:我要記住這一天,我多么悠閑地游蕩在這座城市。
事實上我做到了,我將那一幕銘記至今,我始終低著頭,始終在行走。而在今日,我依舊在自由地行走,在廣場的鴿舍前一遍遍地聽著《圣母頌》,然后看鴿子振翅飛翔。
我有些病態且略加得意地說:“我長大了,這才是生活?!?
03
生活總依附于生命而得以延續,然而我對于生命卻時常極端。比如想在某一天去澳大利亞的大峽谷縱身而下,將生命獻給大自然,這樣我一來不用買昂貴的墓地還得擔心可能哪天會因為影響市容被鏟除,二來也可以把錢用在正道上,在我看來,為了死而花錢,太不值得。
我曾經聽過這樣一個故事。女孩身患重病,她離家出走并四處尋找年少時夢想中的天涯。她的朋友對她說:多么遺憾啊,你相比旁人少了生死之間幾十年。她說:一路行來已是一世界了,每個人都想在終老時可以放下身邊的一切出去瀟灑一回,但當有這樣的想法時,人已經躺在病榻上了,只剩下垂死的掙扎。而我在完成昔日理想的途中,也仿佛看到了整個世界。
或許,這也是黃昏,這就是生活。
04
“生活變得既痛苦又讓人厭倦時,死亡就會前來哄你睡去,一睡不醒。”
杰克?倫敦用自殺的方式結束了他40歲的生命。
或許是深夜的細膩敏感,讀到這里時我哭了,我不知道這是否稱得上是一種多愁善感,讓我對一句如此直白的敘述而深深感傷。
在過去的多年里我問過很多同齡人,也包括我自己:究竟有多少次對生命感到痛苦與厭倦?究竟有多少次想要一走了之?答案是:很多次,以至于我們都不能詳細地列舉。現在我們依舊不厭其煩地活著,或者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做著有限的事,比如背誦明年才學的課文,比如在距離高考還有兩年半的時候狂做高考語文題,抑或是在有限的時間內做盡量多的事,比如要期中考試了,我依舊悠閑地寫下這篇文章,或者向編輯索要新欄目的樣文來練筆??傊F實告訴我:曾經的生活并不是讓人痛苦又厭倦的,那只是一種幻覺。
在讀《蘇菲的世界》時我時常迷糊,常常是讀幾頁又翻回去重讀,一波三折。有些句子我還是不太明白。比如:生與死就像一枚錢幣的正反面,被不斷地翻來翻去,當一面變得更大更清晰時,另一面也隨之變得大而清晰。
我依舊很疑惑,縱然我不知道生的意義我還是可以很悠然地死去,這兩件事之間并沒有其他的因果關系,也無須證明。
但聯想到杰克?倫敦的話,這似乎可以驗證一下,比如死亡沒有來哄我一睡不醒,那就說明我的生活還不算太糟;如果真的很糟,那么死亡是沒有理由不
來的。
有時候這個世界并不需要什么墓志銘,并不需要什么解釋,只要有黃昏、有枯萎就足夠了。
05
地理課的時候老師講到板塊運動。
我不止一次地在書上看到過青藏高原和珠穆朗瑪峰,甚至在提到它們的時候耳邊都會出現《青藏高原》的幻聽。那是一個怎樣的世界,碧綠一片,天地相接。我實在不好揣測它們千百年前的樣子,那樣氣勢磅礴的大海,烏云沉積在上空,隨風不斷地漂移,太陽透出些許的微光。那時還沒有現在的我們,海邊只有猛烈擊岸的白色海浪在晝夜不停地翻滾。
但它現在成了一座聞名世界的高原,海音說它現在像是一座青色的墓碑,高高地立在它出生的地方。
或者連它也不知道這座青色的墓碑上該寫些什么。
06
曾有過這樣一個夢。
我站在一個丁字路口,周圍的房屋落滿白雪。我仿佛被置于一個圓形的密閉世界,分不清天地與遠近。忽然不知從哪里跑出一群肥壯豐滿的北極熊,它們沉默不語,我看不清它們的眼神。它們埋頭瘋狂,追著街上的每一個行人,無理粗暴地沖撞。我跑上那座有著弧形階梯的白塔,緊接著世界浸滿了藍色的清澈液體,北極熊化作一只只飛鳥游向遠方,而我也乘著飛鳥不再在這個世界的清澈液體間懸浮。當我浮上水面,我發現我正置于一個巨大的魚缸中。我想我們也是如此,在魚缸中不停地游離,想要看清它的全貌,為此窮盡一生。
或許,這就是世界,它也想要看清某一個空間。
07
我的桌上擺著一個漂亮的魚缸,陽光穿過略微渾濁的液體,有魚兒在不停地游離,雛菊倚靠著它。我又想起了那個在夕陽中等待的老嫗,她無盡地等待,像一株枯萎的生命在守候著黃昏。她不知道明日的黃昏是否有自己的一份,她只是覺得自己需要等待,為了長孫臨行前留下的囑托,那株象征著生命的雛菊。
而我們所處的世界,這個通透明亮、有著無限空間的魚缸,也永遠有一株雛菊在每一個黃昏陪伴著我們。而黃昏,又何嘗不是為了這缸充滿浮游的
世界。
創作感言
這篇文章寫于去年秋末,具體內容淡忘了許多。但唯有一幕令我記憶猶新:每次在路過一個小區時,都會看到一個老太太坐在坡口望著遠處,那時陽光有秋季特有的明媚,這樣的畫面使我想起我的祖母……于是便有了寫這篇文章的念頭,抑或是一個開始――枯萎與黃昏。
如今再回首去讀,發現它對我的意義遠不止如此,更多包含了我在2010年的大多經歷,比如我獨自在午后走在天橋上感受來自于風或是橋本身的顫動,獨自在廣場看鴿子自平地飛起,讀《蘇菲的世界》時的迷惑……而文末的夢境則是在很多年以前才會出現的幻想。關于期盼中的成長與等待中的衰老,關于淡忘的夢境與幻想,我似乎更加迷惑,哪一個是殘忍的死亡,哪一個是完美的終場。衰老與成長,總會給人生命的啟迪。
這樣一篇文章包含著我幾個年齡段的一些情景與想法,寫于我迷戀上陽光的季節。文中的許多情節都屬于陽光:那日陽光之下我站在天橋上,在夕陽下等待的老嫗,廣場陽光下平地飛起的鴿子……一切都浸滿陽光。
衰老與成長在如今感覺更像枯萎與黃昏,但其味唯有自知,無論殘忍還是明媚。
主打銳評
枯萎與黃昏,是對于生命來說意義沉重的兩個詞。黃昏的來臨,暗示著時間的遠去。歲月的無情流逝,通過凄涼的黃昏得以渲染和昭示。而生命的枯萎,則是對時間流逝的直接反應。一個枯萎的生命之于黃昏,就相當于一個人來到了他的晚年,天地之間彌漫的不僅僅是層層暮色,更有對生命意義和重量的思考。
董曉璇站立在城市中央的天橋上,16歲的年紀原本應該擁有更多的純真美好,但她卻看到了一座城市在時間的沙塵中滄桑斑駁的一面。任何事物,在時間的河流中,都會得到充分的氧化,然后逐漸變得銹跡斑斑。一座城市是這樣,一個人也是如此。但對于一個年輕的生命來說,首先應該做的還是要去迎接天橋上明亮的陽光,而不是腳下細微的戰栗。當“一切都浸滿陽光”,世界就會顯露出它生機勃勃的一面。
我很喜歡董曉璇關于世界是一個透明魚缸的比喻。這個魚缸有著無限的空間,但卻是一個密閉的球體,孤獨而易碎。每一個人都是魚缸內懸浮的生命,正因為看到了魚缸和自身的脆弱,才更應該努力去好好生活。
(蕭泊零羽)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8640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