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新課改新美育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齊丁友

  摘要: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是使學生要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關鍵詞:美育;觀念;情感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0)09-0164-01
  
  基礎教育課程的改革是使學生要具有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精神,使學生逐步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和人文素養,使學生具有健壯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以及環境意識,具有適應終身學習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
  傳統的美術教學模式已不再適應時代的要求,人們將逐漸改變美術是副科、只與從事美術專業及愛好美術的人有關的傳統偏見。美術新課改將以全新的理念和方式呈現在我們的面前。這個“新”主要表現在教學模式“新”、教育觀念“新”、育人目的“新”。新課改擺脫了單純傳授技能的教學模式,倡導在教學中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強調學生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態度,關注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經驗,讓學生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充分參與到美術活動中來。強調以學生為核心,對學生發展要求進行了新的界定,將 “基本知識與技能”界定為 “適應終身學習和終身發展的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方法”,充分體現了黨的教育方針和培養目標的要求。
  美育是美術新課程改革中突出的內容。美育是一種培養獨立人格和和諧精神的個性教育。美育不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養,而且有助于開發智力,對于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傳統美育注重講授共性的“美”,不是側重于學生個體情感的發展。新課程標準下的美育主要是“育人”, 美育的目的從“共性教育”轉向了“個性教育”。當前,素質教育就是要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美育則是完美人格得以成立的基礎。
  追求美好的事物、追求美好的情感,是人類的天性和自然傾向。美,不僅能滋養人的知情,也可哺育人的理性,還可培養人和諧發展的個性。美,能促進人求真、向善;美,能使天人合一。按照“美的規律”,新課改要體現新美育,達成“以美啟智”、“以美育人”的教學目的。藝術本身是一種極高的人文情懷,它更多關注的是人的精神境界,關注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和諧,關注人類靈魂的呼聲。在審美教育中關鍵是要激發、保護和發展學生愛美的自然傾向,并通過學生自身的體驗來提高自己的審美情趣,培育健康和諧的個性。不尊重學生個性的協調發展,而只一味的讓帶有先驗的“美”去陶冶學生,“陶冶”就會遮蔽美,扼殺美,就會變成對審美主體個性的壓制。
  有一名學生曾這樣說:在初中的時候我欣賞《清明上河圖》,當時我看到里面好多好多有趣的畫面而現在還記憶猶新,但是,到后來的高中階段鑒賞這幅畫時,我卻被老師的分析弄得找不到那時的感覺了。確實,教材中的許多藝術作品,不管學生課外是否看過,最初他們都是帶著很強烈的審美期待來欣賞的,但由于教師忽視了審美教育的過程是激勵和喚醒學生的個體體驗的過程,從而使學生的一次次審美期待在一次次灌輸中萎縮,這樣的教育顯然不是美育。
  教師要樹立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的教育觀念,轉變角色,樹立新的美術教學觀和新的美術育人理念,將新課改與新美育緊密聯系在一起,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領悟到美術的獨特價值。通過美術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差異性,人類社會的豐富性,認識美術的特征、美術表現的多樣性以及美術對社會生活的獨特貢獻。我國地大物博,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古跡、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教師要走出課堂,充分利用各種教學資源,讓學生參加各種活動,諸如走進博物館、美術館、民俗館等等,提高他們的鑒賞能力,擴展藝術視野,加強對歷史文化的了解,培養學生對祖國優秀美術傳統的熱愛,對世界多元文化的寬容和尊重;豐富學生視覺、觸覺和審美經驗,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在美術學習過程中,激發創造精神,發展美術實踐能力,形成基本的美術素養,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讓學生學會辨別、區分美與丑,學會從生活中發現美、追求美、表達美和創造美,達到“以美育心,以心賞美,以美引真”的教學目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13130.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