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積極情感成為學生學習的“永動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李運東
摘 要: 作者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對小學生“愿意學”、“主動學”、“樂于學”的學習情感的有效培養進行了初步的論述。
關鍵詞: 小學數學教學 學習情感 培養策略
學生是學習活動客觀存在的社會個體,具有自然性和社會性兩方面的屬性。小學生作為處在學習實踐初級階段的個體,內心具有豐富多彩的心理活動,既表現出能動積極的一面,具有探知的能動性和強烈欲望,又表現出消極懈怠的一面,容易受到外在因素的熏染,產生畏懼心理。愛因斯坦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知者。”教育心理學認為,情感是學生對事物或現象的內心活動,是學生內在感受的真實反映,積極情感是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基礎和條件,對學生能動探究、克服困難,起著助推作用。加之新課標也對學生積極學習情感的培養提出了明確而又具體的要求。因此,如何利用豐富教學資源,借助有效教學手段,激發和挖掘學生能動學習知識的積極情感,使學生“愿意學”、“主動學”、“樂于學”,已成為教學改革的重要內容和任務。我結合自身教學實踐,談談在培養學生學習情感方面所采取的措施。
一、挖掘學科趣味性,激發非智力因素,實現學生良好學習情感的樹立。
學生學習情感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師在長期教學實踐中進行有效激發和挖掘,并經過長時間的積淀而逐步樹立和固定下來。教育學家穆斯坦立特曾經指出:“學生是一個各種要素集一身的學習個體,應根據學生情感發展的根本需求,以情感促發情感手段,激發學生學習情感?!蓖瑫r,教育心理指出,學生學習活動是在良好學習情感驅使和促進下,進行有效知識探究活動。這就要求教師一方面要重視與學生的情感交流,與學生建立起融洽平等的師生關系,幫助學生樹立學好數學的信心。另一方面要抓住學生的心理發展規律,采用溝通談心、集體交流、個別談話等方式,及時幫助學生疏通學習障礙,使學生形成學好數學知識的積極情感;也可以利用教材內容與現實生活緊密聯系的生活特性,將學生身邊的現實問題與數學知識進行有效結合,將抽象深奧的知識內容通過形象直觀的生活問題進行有效呈現,實現學生學習良好情感的形成。如在教學“小數除法”知識內容時,我創設了如下生活情境:“小紅的父親給她2.5元去買書。買書時她發現這些錢還不夠,又從自己積蓄的錢中拿出一些才夠。她原來積蓄的錢有1.24元,是拿出的4倍。這次買書花了多少錢?”使學生深刻認識到數學學科知識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性和濃厚趣味性,產生思想情感的共鳴,認識到學習數學知識、解答數學問題的現實意義,從而將內在情感轉化為主動學習的動力。
二、搭建動手實踐“舞臺”,享受解題“成果”,實現學生能動探究情感的樹立。
學習情感的激發,不是僅靠語言、引導等外作用力所能達到的,它需要學生內心形成認同感。問題教學作為基礎知識學科教學重要方式之一,在學生學習能力培養進程中具有促進和助推作用。教育心理學認為,學生在問題解答活動中,通過對問題條件的準確掌握,解題思路的精準確定,解題過程的完整書寫,能夠感受問題解答的勞動成果,從心底產生強烈的情感“沖動”。因此,教師在教學活動中,可以將問題訓練作為良好學習情感培養的重要抓手,根據教學目標,以及學習重難點,向學生提供簡答題、證明題、辨析題、探究題等不同形式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在探究分析、確定解題思路、解答問題中,逐步實現良好學習情感的樹立。
例題1:小名坐電車從家出發去公園,已知電車速度30千米/時,到公園要用0.25小時,他家距離公園多遠?如果改為步行,每小時走5千米,1.5小時能到達公園嗎?
例題2:甲乙兩艦艇由相距295千米的兩個港口同時相向開出,甲艦每小時行35千米,乙艦每小時航行40千米,乙航行1小時后因故返航原港后又繼續對開,問經過幾小時后兩艦艇才相遇?相遇時甲艦艇航行多少千米?
上述問題是我在教學“路程應用題”知識時,所設置的兩道不同類型的例題。學生在分析問題條件過程中,發現在解答該問題時要抓住“相遇問題:相遇時間=路程÷速度和,速度和=路程÷相遇時間,路程=速度和×相遇時間”這幾個關鍵點,就可以“水到渠成”。此時,我讓學生從問題的條件入手,結合所學知識內容,抓住問題解答關鍵點,從而實現問題有效解決。這一過程中,學生自始至終都是解題的重要參與者,通過思考分析,問題解答,享受到了思考探究所帶來的勞動“樂趣”,有效培養了探究解題學習情感。
三、利用評價“指導”功效,展示學生“見解”,實現學生數學思想情感的樹立。
小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總是表現出積極展示自我的能動性,期望引起老師和其他學生的注意。小學生還處在發展的初級階段,數學思想和品質還沒有完全形成,難免在學習活動中有不足之處。而評價活動是學生對學習自身學習表現和教師對教學活動效果進行有效反思和判斷的過程,能夠有效促進良好學習情感的形成。因此,教師要用發展的眼光,將評價活動作為學生數學思想情感進行訓練和提升的有效手段,讓學生在“辯”解題過程和“說”解題見解中,明晰解題思路,暴露自身不足,實現良好學習情感和思想的樹立。如我在教學“找規律”知識內容時,設計了如下問題:“學校組織的體檢活動中,參加體檢的360名學生按照站隊的順序從前至后1,2,3,4,5,6,7,8依次報數,凡是報1的同學就分在第1組,凡是報2的同學就分在第2組……凡是報8的同學就分在第8組,林林排在第258位,他將被分到第幾組?”學生得出不同答案。此時讓學生開展問題評價活動,讓他們說出各自觀點,從而統一為“第2組”這一答案,有效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情感。
總之,小學數學老師在教學中,要遵循學生認知規律,創新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在良好學習情感驅使下,探究知識、分析問題、形成品質。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9/view-9212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