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融合策略探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現代社會的高速發展誕生了信息技術,它推進了小學的教育革命。教師如果可以學習掌握這門技術,并將其與教學相融合,彌補傳統教學的缺陷,便能將新的活力注入原本乏味的學習過程。這樣,學生才能改變從前對語文學習的認知,更加積極地參與語文的思考與學習中。
關鍵詞:信息技術;小學語文;融合策略
1信息技術下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1傳統教學模式根深蒂固
新課改下更傾向于素質教學,但是教師在教學中往往還是將完成課本上的教學任務作為最終的目標,忽視學生其他方面能力的培養。再就是,教師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在教學過程中,不考慮學生對知識點的接受能力,完全以自己的教學進度為主。在這種教學狀態下,學生的學習過于被動,被迫去接收教師傳授的知識點,在對教學傳授的內容不能及時理解的情況下,學生很容易對課堂教學內容產生排斥,從而降低學生對課堂學習的興趣,長此以往,將會大大降低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1.2課堂教學過于依靠多媒體
當前小學語文教學中,有的教師為了擺脫傳統教學模式對其的影響,過于應用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不考慮教學現狀過于依靠多媒體,這種現象對提升小學語文課堂有效性也起不到非常大的作用。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應該是課堂的主體,但是教師依舊起著非常重要的主導作用,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過于依靠多媒體,那么學生也會與教師一樣,從而限制學生思維的發展,離開多媒體后,無法進行自主學習,這對學生的學習來說,是非常不利的。
2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融合策略的優勢
第一,能夠明顯優化學習環境。信息技術與教學工作相結合帶來的最明顯優勢在于其對過去的教學環境進行了改進,信息技術以多媒體技術、網絡平臺等全新的教學資源為學生打造新的學習環境,給學生帶來更加多元化的學習氛圍,以各種各樣具有吸引力的畫面和音頻給學生帶來愉悅輕松的學習條件,發揮語文知識的趣味性,有利于增強學生對于語文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從而保證語文教學工作的質量和水準。另外,互聯網平臺是全球范圍內的信息交互媒介,將互聯網與語文教學相結合,能夠提升語文教學的國際化水準,保證語文教學資源的豐富程度,真正把語文課堂變成學生獲取知識的平臺,為學生提供最佳的學習體驗。第二,能夠很好地實現學習資源的開放性。在過去的教學工作中,語文課堂教學往往都是利用紙質書籍作為信息的載體,其內容是編制好的,無法更改和拓展。在全新的時代背景之下,語文課本上承載的語文信息都能夠在互聯網平臺上找到,可以說課本能夠帶來的學習資源非常有限。想要確保語文教學能夠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務必要將小學語文教學資源的來源進一步豐富,而信息技術與語文教學的結合正是符合這種教學新需求的。
3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有效融合策略
3.1利用信息技術創設優美的教學情境
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為能夠實現與信息技術整合,對信息技術進行應用,可選擇情境教學方法,使學生存在感增強,使學生能夠在具體情境中體會語文知識,在此基礎上也就能夠使學生更好更快地接受語文教學內容,并且情境教學法的應用使教師能夠對教學時間及節奏進行更好把握,在課前做好相關準備工作。在情境教學法應用中,通過與信息技術整合,能夠使多個方面融合為一體,使學生感受具體教學內容,在此基礎上得到理想的教學效果。比如,在《山居秋暝》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利用信息技術展示中國傳統風景,讓學生在這此場景中對詩中所表述場景進行感受,并且進行分析。通過對教學情境的合理設置,可使學生對作者所處環境及情感更好地感受,從而將這一內容更好掌握,得到更加理想的教學效果。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鑒賞能力屬于十分重要的影響因素,只有具備良好的鑒賞能力,才能夠使學生更好理解課文,因而提升學生的鑒賞能力十分必要。在語文教學過程中,通過與信息技術的整合,能夠使學生鑒賞能力得以提升。另外,通過信息技術的整合應用,還能夠使學生積極投入到教學中,更好理解文章寫作特點及思想內涵,促使學生能夠逐漸具備較高水平的鑒賞能力。
3.2利用信息技術強調重點,解決難點
現代信息技術融入語文課堂,能使教學過程呈現出生動活潑、形聲并茂、情景交融的美景,可見,教師可以依據信息技術的優勢為突破重難點服務,可以在學生學習中的關鍵與疑難之處,通過音頻、視頻、圖片等多種形式使學生身臨其境,由此引導學生通過表象,激勵他們進行情感體驗,培養他們判斷、分析、概況和綜合能力,使其思維延伸到更深處。例如,教學《雅魯藏布大峽谷》一課,學生在理解地理方面的內容時有一定困難,在學生產生疑惑的時候,適時出示南迦巴瓦峰地區垂直自然帶譜示意圖,通過形象的圖示,學生頓時豁然開朗。在理解雅魯藏布大峽谷“無愧于‘植物類型博物館’和‘動物王國’的美譽”時,課文內容比較概括,教師適時補充資料,相機配上幾幅圖片,例如瀕危珍稀植物紅豆杉、“活化石”—缺翅昆蟲、珍貴的小熊貓、豹貓等資料資源,為學生創造性地用自己的語言介紹課文提供了材料和憑證,促進了語言學習的內化,練習運用和表達。
3.3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學生的審美體驗
語文新課程標準著重強調,教師要突出對學生審美情趣的培養,使其產生真善美的情感體驗,逐步形成科學的價值觀與人生觀,并在學習當中完善個性、健全人格,從而不斷地提高他們的語文綜合素養。語文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使需要傳授的重要知識點集中展現,使學生多方位吸引,激活他們的發散思維,讓他們積極地予以思考,在思考中產生思辨,在思辨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在課文中沒有表現出來的留白之處,教師也可以挖掘出來,并用信息技術展示出來,從而讓學生的思維變得更有層次性與深度感。比如,在學習《賣火柴的小女孩》時,筆者集中展現了小男孩欺負她的場景、路人對她漠視的目光、爸爸對她的冷淡,通過這些畫面的集中展現,學生深深感受到了造成小女孩的悲劇之一,正是當時人心的寒冷,他們的人情缺少溫度。并挖掘出小女孩的奶奶生前對她的關愛,用信息技術予以展示出來,從而與先前的畫面形成鮮明的對比。最后引申出,小女孩只要在天堂中才能得到幸福。這些環節的設計加深了學生對資本主義制度的深刻認識,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理解也得到了進一步的加深。
3.4利用信息技術,使學生思維得到良好的發散
小學生的思維以形象思維為主,他們的感性認識比較強,但是這也不代表他們的思維能力僅僅處于形象思維階段,教師利用信息技術可以讓學生的思維得到良好的鍛煉,尤其是學生的發展思維,如果借助信息技術,讓學生感受直觀、形象、生動、唯美的學習材料,啟迪他們對學習材料進行逐次加深地領會學習,并將課外的知識予以引進,從而豐富與拓展他們對知識學習的接觸面,使直接經驗與間接經驗豐盈起來,他們的領悟能力也會由此得到良好的訓練。比如,學習《窮人》一文時,學生對當時的背景并不了解,但是通過信息技術可以向學生補充當時俄國的時代背景,觀看勞動人民的生活與生產場面,直觀感受當時底層人民的生活處境,更能加深對窮人善良美德的認識。
4結束語
總之,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育中正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用它來輔助教師講授新知識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潮流?,F如今,信息技術的使用已經滲透到學生課內外學習的每一個方面,這就要求教師必須學習使用該技術來優化教學,更好地為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展而服務。
參考文獻:
[1] 柳俐.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深度融合的實踐探索[D].四川師范大學,2014.
[2] 潘明娟.淺談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教學整合的“三重境界”[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6,23:57.
[3] 于強.關于小學語文教學中信息技術的有效運用研究[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14,16:144.
?。ㄗ髡邌挝唬汉幽鲜●v馬店市西平縣第六初級中學)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03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