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二讀一賞”,跟著課文學作文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小學作文的訓練形式多種多樣,精彩紛呈。本文就如何依托文本,跟著課文學作文,進行剖析研究。從“跟著課文,一讀單元,尋找寫作訓練點”、“跟著課文,二讀篇目,學習一文一寫法”“ 跟著課文,以文賞文,提升寫作表現力”這幾方面進行論述。試圖以文本為寫作的沃土,以美文為寫作的養料,以課堂為寫作的基地,把每一篇課文當成范文來教學,落實每一個寫作點。讓孩子們在學習課文,欣賞與課文相對應的美文時,既能進行積累,又能鞏固寫法,從而使孩子們的寫作能力得到充分的鍛煉和真正提高。
  關鍵詞:跟著課文學作文;寫作訓練點;一文一寫法
  著名教育家蘇步青曾說過:“假如由我來命語文試題的考試,我將只出一篇作文?!蔽液苜澩?。作文不僅僅是遣詞造句,謀篇布局,還能反映一個人的思想,情操。在今天這個大語文時代,每個人都熟知寫作的重要性。
  然而作文教學,卻是一個老大難問題。很多時候,面對怎么教孩子寫作,教孩子們寫什么,老師們往往采取“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教學一點,放任許多”的策略。簡而言之就是,能教的簡單教一下,不能教的隨它們去吧!可不教吧,又似乎于心不忍。于是,當我們如亂頭蒼蠅般去尋找各式各樣的范文,試圖提煉各種不同的寫作方法時,其實,總是忘了,最好的范文恰恰是教材本身。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經過精挑細選,散發著墨香,文質兼美,語言文字合乎規范,在遣詞、造句、布局、謀篇等方面都具有典范性。如果能有效利用教材中的文章,在做好閱讀教學的同時進行寫作指導,將閱讀教學與作文教學有機結合,那豈不是一舉多得之事?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跟著課文學作文。
  一、跟著課文,一讀單元,尋找寫作訓練點
  要教給孩子寫作方法,作為教師,首先應該潛心研讀課文,挖掘文本,尋找讀寫結合點。很多時候,課文總是一篇一篇往下教,課總是一課一課往下備。但我以為,跟著課文學作文,老師應該至少通讀一個單元的課文,研讀一個單元的文本,然后找到整個單元的作文訓練點。
 ?。ㄒ唬┳ヮ}目,從“思鄉”中,學習借物抒情
  以人教版語文五上第二單元為例。這個單元的主題是“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蹦敲?,作者又是如何寫出自己的思鄉之情呢?
  教師在細細研讀完這個單元的課文之后,不難發現,這些課文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借物抒情”,把情感寄托在某一個事物之中。找到了這個寫作點,怎么去落實,在哪個時候去落實比較好呢?我一般的做法是在學完同類的兩篇課文之后,還剩最后一篇課文時去強調鞏固這個寫作方法。一來,最后一篇往往是略讀課文,可以有較為充足的時間講解寫作訓練點,二來,可以簡單回顧前面課文的寫法,進行比對閱讀。因此,在教學《小橋流水人家》時,我出示了三篇課文的題目:《梅花魂》、《桂花雨》、《小橋流水人家》,進行了以下教學:
  師:這一組課文都是描寫作者的思鄉情的。所謂睹物思情,作者又是看到了什么樣的事物才引發了自己的思鄉情呢?孩子們看一下課文題目,是否能夠找到答案?
  生:《梅花魂》是借梅花來表達思鄉情,《桂花雨》是借桂花,《小橋流水人家》則是借著小橋、流水和人家來表達的。
  當然,這是一個顯而易見的答案。抓題目便可知。我繼續追問:
  師:那么,在眾多的家鄉事物中,為何作者單單選取了“梅花”?單單選取了“桂花?”
  生:作者選的都是有特殊意義的,或者小時候常玩的,讓他難忘的……
  繼續追問:
  師:那么,在你的記憶中,老家或者新家,又有哪一個事物最能讓你賭物思情?用事物加事例的方法來回答這個問題。比如,桂花。因為搖桂花的時候,非??鞓?,下桂花雨的時候又香又漂亮。
  孩子們思考后交流:
  生:老灶。因為奶奶常用老灶給我做菜吃,灶下有火,冬天很暖和……
  生:院子里的井。因為夏天放一個西瓜在井里,然后撈上來吃,比放在冰箱里的還好吃……
  生:我們家的小閣樓。因為那個閣樓是我的小天地,躺在閣樓上,望天空,天空可美啦……
  一石激起千層浪。從這兒不難看出,孩子們至少已經知道了要寫什么?題目已經有了:《故鄉的老灶》、《院子里的井》、《我們家的小閣樓》……至于要怎么寫,則是需要到每一篇課文中去汲取方法與養份的。這個在下文中會提到。
 ?。ǘ┳テ?,從“人物”中,學習聚焦細節
  以人教版語文五上第六單元為例。這個單元的主題是“父母之愛”。那么這些課文的相通之處、寫作的落實點又在哪里呢?讀完本組課文,很快就能明白,要表現出人物的特點,最好的方法莫過于“聚焦細節”。找準這個訓練點,在教學《慈母情深》時,我進行了以下嘗試:
  出示兩段話:
  “他挖了8小時,12小時,24小時……他滿臉灰塵,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兜卣鹬械母概c子》
  “我穿過一排排縫紉機,走到那個角落,看見一個極其瘦弱的脊背彎曲著,頭和縫紉機挨得很近?!洞饶盖樯睢?
  師:父母之愛是華麗的,又是平凡的。仔細閱讀兩個小片段,說說你透過哪些詞語看到了父母之愛?
  生:我“從雙眼布滿血絲,衣服破爛不堪,到處都是血跡”可以看出父親挖得很辛苦,很累,還沒有放棄,這就是父愛……
  生:我從“極其瘦弱”可以看出母親身體不太好,但仍在工作,這就是愛……
  生:我從“挨得很近”可以看出母親的眼神似乎也不太好,她為家操勞太多了……
  師:孩子們說得很對,那為什么作者不直接寫父親是怎么挖的,怎么受傷的?也為什么不直接展開描寫,寫母親如何縫衣服呢?只聚焦在雙眼,衣服、脊背中……
  生沉默思考。良久,一個聲音說:沈老師,我發現,作者是直接寫結果的。正是因為太辛苦,所以導致布滿血絲,破爛不堪,所以極其瘦弱……   我為他鼓掌,善于發現和總結,是學習最有效的途徑。我說:“對的。有些細節我們要展開描寫,比如,他怎么挖,怎么縫,但有些細節,我們只需要直接聚焦到最后的結果??吹绞裁?,寫什么就可以了。于是,我設計了以下小練筆,
  那天,雨很大。母親來接我,她被淋濕了。
  
 ?。ㄕ堁a寫母親被雨淋后的直接結果。學會聚焦到一件衣服,一縷頭發或一個眼神中……)
  學生補寫片段:
  那天,雨很大。母親來接我。她被淋濕了。一縷頭發掛在她的額頭,不斷地掉著水,順著她的鼻沿往下落……——張芮
  那天,雨很大。母親來接我。她被淋濕了。像極了一只落湯雞,那件濕透了的衣服,緊緊地貼在她瘦弱的身體上……——吳思穎
  那天,雨很大。母親來接我。她被淋濕了。褲腳一只高一只低,上半只干著,下半只已完全濕透……——張俊杰
  在孩子們往常的印象中,細節描寫就是展開描述,也就是“聚焦過程”。最有代表性的莫過于把一個動作寫具體。但還有一種細節描寫叫:“聚集結果”。學會了這兩種細節描寫方式,分開或結合起來寫,都能讓文章錦上添花。
  3.列提綱,從“板書”中,學習行文線索
  每一篇課文的板書,都能成為一篇作文的提綱。板書有一目了然之感。同單元的課文在板書上也往往有相通之處。以人教版五上第二單元課文為例。
  《梅花魂》板書。圍繞“梅花”這個有代表性的事物選取了三件跟它直接有關的事:“惜墨梅圖”“送梅花巾”“贈墨梅圖”……那么假如要寫《故鄉的老灶》怎么來理清文章的線索呢?一生列提綱:
  1、灶下生火
  《故鄉的老灶》 2、圍灶做飯
  3、灶邊聊天
  文章的脈絡是不是一下子就清楚了?
  
  再看《桂花雨》的板書。也是圍繞“桂花”這一主體,寫了三個事例片段:聞桂花,搖桂花,賞桂花。你看,剛才我們知道了“借什么物抒情”,這下,我們明白了“怎么借物抒情?我們常常教孩子們怎么寫作文,怎么列提綱,有時候說了半天,他們還是云里霧里。如果我們在教學課文的時候,緊緊依托文本,手指板書,是不是會有四兩拔千斤,事半功倍的效果呢?
  二、跟著課文,二讀篇目,學習一文一寫法
  我們只有明確了單元總的寫作訓練點,然后再圍繞這個訓練點,分篇目去學習寫法,去逐一落實,那么,課文教學才能和寫作教學的目標達到一致,讓孩子們真正學有所獲。
  仍以人教版語文五上第二單元課文為例。我們知道這個單元的主題是思念家鄉。知道這個單元的作文訓練點是“借物抒情”,那么如何把訓練點落實到每一篇課文中去呢?
  1.從《桂花雨》中,學習“對比襯托”,借物抒情。
  我念中學的時候……花開時那才是香飄十里?!斑@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薄豆鸹ㄓ辍?
  這里通過母親的語言,話鋒一轉,將杭州的桂花與家鄉的桂花進行了對比,突出家鄉的桂花香,襯托了母親的思鄉之情。也正是因為母親思鄉心切,才使她覺得家鄉的桂花更香。這是典型的借物抒情的方法。
  來看看孩子們的仿寫片段:
  家鄉的老灶不再有炊煙升起。煤氣灶上總是燒出大魚大肉,我卻覺得沒有老灶燒的飯菜香?!虾豆枢l的老灶》
  媽媽總是說:“老躲在閣樓上,有什么好的?你都快變成閣樓小姐了??煜聛淼讲賵錾先プ咦?!”操場上看到的天空也很美,可我總覺得沒有閣樓上看到的那么藍?!参溆啤段壹业拈w樓》
  2.從《從小橋流水人家》中學習“串聯轉換”,借物抒情。
  我的家離小橋很近……沿著溪流向東行,還有一座長石橋,那是通到茶山去的。……我曾經隨著采茶女上山摘過茶葉,我喜歡欣賞茶樹……至今,一看到茶樹,腦海里立刻會浮現出當時的情景來?!豆鸹ㄓ辍?
  這段從另一個角度寫“橋”:過橋去茶山,摘茶葉,賞野花。語句雖短,內容卻雜,全憑“沿著”、“我曾經”、“我喜歡”、“至今”等詞語的轉換過渡。用“串聯轉換法”將小橋、石橋、茶山、茶樹、野花等串聯起來,這種高超的筆力,實在是妙。
  孩子們寫景時,往往也不會是孤立的一個景,所以,這種“串聯轉換”的方法很實用。
  仿段展示:
  小溪,總是緩緩地流著。我曾經隨著溪流抓過小魚。我喜歡小魚,喜歡看它游來游去。我喜歡一片落葉掉在小溪里,欣賞它隨著水漂走……至今,一看到落葉,腦海里還會立刻浮出它順水而下的樣子?!T晨怡《家鄉的小溪》
  你看,孩子總是聰明的,把方法教細一點,他們總是會有所長進的。
  3.從《梅花魂》中,學習“余波未了”,借物抒情。
  回國的那一天正是元旦……外祖父把我們送到碼頭?!矣X得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許多?!睹坊ɑ辍?
  船快開了……遞給我一塊手絹——一色雪白的細亞麻布上繡著血色的梅花?!睹坊ɑ辍?
  高潮過后,文章末尾,還有余波作為過渡。如地震之后的余震,大潮之后的余波。文章過后,也要有一點回蕩的余味。這里的“外祖父一下子衰老了許多”,那方“血色的梅花絹”都是文章的余味。這種“余波未了”的寫作手法,可以進一步表達人物的情感,緊扣課文中心,很適合寫在文章的結尾處。
  孩子們第二單元“思鄉”作文片段節選:
  老家拆了,老灶也不見了……可是那一縷炊煙還在我心頭裊裊升起……——孟胡蝶《故鄉的老灶》
  小溪流呀流,流呀流,像一面鏡子給天底下所有的生命照一照。給鳥照,給蟲照,也給人照。歲月悠悠,它一直在我心中流淌……——杜沈涵《家鄉的小溪》
  每一篇課文都能找到不同的寫作方法,在教學時,不求多,只求一點突破。每天突破一點,每文突破一點,長此以往,孩子的寫作能力就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在教學時,“一一”圍繞:圍繞一個單元的寫作目標,圍繞一篇課文的寫作方法。這兩者相互獨立,又相互依存。
  上面我僅以人教版語文課文第二單元為例。同樣的,每一個單元我們都可以這樣去發現,去教學,去落實。首先明確單元目標,然后圍繞目標尋找課文的寫作訓練點。比如,我們如何落實第六單元“父母之愛”中的聚焦細節呢?
  我們可以在《地震中的父與子》里學習“對話描寫,照應前后”。兒子的話“不論發生什么事,你總會和我在一起!”與第三段父親想的話照應,此句反復出現,重點強調。通過人物語言的反復來聚焦到細節中。
  比如《慈母情深》則是通過人物動作的反復,來聚焦細節?!坝謴澢吮?,又將頭俯在縫紉機板上?!边@個鏡頭,反復出現,多處重復。既前后照應,又突出了母親勞苦的這個中心。
  以上兩篇課文,既有“聚焦過程”的細節描寫,又有“聚焦結果”的細節描寫,我以為,這兩種描寫方式也是人物描寫的精髓所在。假如我們在平常的課文教學中,總能有意識地去滲透,去熏陶,那么,等到寫單元大作文的時候,孩子們會不會就水到渠成了呢?
  三、跟著課文,以文賞文,提升寫作表達力
  網上有一個段子,說的是為什么要讀書?當看到黃昏時分天邊飛鳥,你會說“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而不是“臥槽,好多鳥,好多鳥”。
  舉這個例子,是為了說明,當你授于學生寫作方法時,你會遭遇到的尷尬是:“方法人人會,落筆人人囧”。因為寫作并不是你講一道習題,給個公式,按公式去套做就行了。它是需要考驗學生自身的積累與文字功底的。
  雖然,我們常常推薦孩子們去閱讀各種各樣的書,但孩子們是否真的去讀過,讀得怎樣,其實我們是不知道的。因此,我以為有一種讀法就顯得尤為重要,那就是:在文本基礎上的以文拓文,美文賞讀。
  1.以文賞文,在同類文賞讀中提升思考表達力。
  仍以五年級上冊第二單元課文為例。這個單元的課文主要是通過一個事物來借物抒情,表達對家鄉的思念與熱愛??晌恼掠幸欢ǖ哪甏?,與孩子們的生活稍有距離。于是在此基礎上,我讓孩子們賞讀了同類思鄉文——蕭紅的《祖父的園子》。
  通過賞讀,孩子們在思考后,進一步明白,之所以故鄉的事物那樣地難忘,往往是因為事物背后還有與之相關的人物。
  比如園子里的祖父?!拔野巡朔N踢飛了”“我到祖父那里亂鬧一陣”、“我往天空澆水玩”。祖父從不責備,反而一臉寵溺。經過賞讀,孩子們就會知道“借物抒情”不僅僅是只有物,正是有了情,才讓物望而生輝,永遠難忘。
  所以,這樣一來,剛才的借物抒情,在選擇“物”時,孩子們就會思考與之相關的“人”。同類文的賞讀,不但讓學生明白了要借物抒情,還知道了,這個物是情的寄托。在文本基礎上,通過思考比對,獲得了提升。
  在學會第二單元課文之后,再以《祖父的園子》為范文進行賞讀,在此基礎上,讓孩子們進行第二單元大作文的寫作。我欣喜地發現,基本能夠做到人人過關。至少他們心里很清楚,要聚焦到一個事物中去,并且寫事物時勿忘寫事物背后的人物。
  看,這個孩子寫《老家河畔》。她寫難忘河邊的一只貓,難忘的不只是貓,更是和伙伴玩耍的快樂。
  思考之后,物我相融,人與物都會顯得格外鮮活。作文教學是共通共融的。課文與美文相互補充,在不同中尋求共同:即表達方式不同,但表達情感一致。
  在教學人教版語文五年級上冊第六單元“父母之愛”時,我帶孩子們賞讀的是查一路的《月光下的蛙鳴》;在教學《珍珠鳥》這篇課文時,我帶孩子們賞讀的是遲子建的《一只驚天動地的蟲子》……
  同類文美文是課文的補充,是學習過后的再思考,再提煉。在不斷的欣賞思考中,孩子們的寫作表達能力就會得到提升。
  2.以文賞文,在同類文賞讀中提升獨特表達力
  高爾基說:“千萬不要從形式上去追求比別人寫得好。比別人寫得差一些不要緊,要緊的是按自己的特點寫?!蔽依卫斡涀∵@句話,并把它告訴給我的孩子們!
  以人教版語文五年級第六單元“父母之愛”為例。在學完這個單元之后,我安排了一個課時,帶孩子們賞讀了林夕的《母親的存折》和肖玲的《母親的存折》。兩篇同題美文,又有什么不同呢?
  于是,我看到了自己35年前出生時的胎發,30年前掉下的乳牙,和來到世界100天拍的照片。照片已經有些發黃了,背面的字跡也已模糊,但能辨認出來。一瞬間,我淚眼模糊。我意識到:這就是母親的“存折”?!窒Α赌赣H的存折》
  我偷偷地拿起母親放在桌上的存折,那根本就是一本真正的存折!內頁其實是一疊白紙,上面爬滿了許多歪歪斜斜的漢字,記錄著家里所有人喜歡吃的東西,所穿衣服和鞋子的尺寸?!ち帷赌赣H的存折》
  我首先問孩子們:這個題目好不好?好在哪里?孩子們自然說很好,好的原因就是出乎意料,存折應該是錢,但這兩篇文章的存折都不是錢,卻比錢更貴重。我又問:為什么同樣的題目卻寫的是不同的內容呢?孩子們大笑:“當然了,她們的媽媽不一樣??!”我也笑了,我說可是我常??吹侥銈兊膵寢屖且粯拥哪?!比如送傘,比如生病送醫院。孩子們突然就不笑了。我又問:“媽媽有珍藏過你的什么東西嗎?”孩子們的答案豐富多彩。
  生:有的。我媽媽收著我一年級到五年級的作業本,說這是我的成長過程,以后可以看。
  生:我媽媽也收著我的乳牙和胎發。
  生:我媽媽收著我寫給她的母親節賀卡,一年一張,她都放得好好的!
  生:我媽媽收著我的檢討書,說等我犯錯時,再拿出來給我看……
  瞧,每個媽媽都有一本愛的存折。
  四、結語
  書上有云: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作文難教,當大家都在脫離文本尋找捷徑的時候,其實捷徑就在課文中。把課文作為例子,明確文章的寫作訓練點,落實文章的寫作方法。跟著課文,以文賞文,我們“眾里尋他千百度”的寫作之方,也許就在這“燈火闌珊處?!?
  參考文獻:
  [1]藺忠義.淺談如何培養小學生的寫作興趣[J].學周刊,2018(22):137-138.
  [2]周冬梅.小學作文起步教學指導方法探析[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8,34(06):72-74.
  [3]戴芳芳.生活情懷:呼吸“寫作之美”——關于小語課堂寫作的一點思考[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8,15(06):139.
  [4]黃燕婷.讓課外閱讀點燃孩子心靈之光,為孩子寫作之舟揚帆引航——課外閱讀對小學語文作文教學重要性的思考[A].教育教學研究--教育理論研究(2018年版第一輯)[C],2018:2.
  [5]蘇醒.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仿寫訓練研究[D].渤海大學,2017.
  [6]陳光娜.管建剛小學作文教學理念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7.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2704.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