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師生共讀,提升小學生閱讀能力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語文的教學離不開閱讀,但閱讀又不僅僅局限于語文的教學中。培養小學生的閱讀習慣,語文老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要達到引導閱讀的目的,老師必須做出深刻的思考,形成一套可適用的引導閱讀的策略。師生共讀,將使學生踏上理想的閱讀之路。
  師生共讀 小學生 閱讀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 1005-8877(2019)01-0146-01
  古話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顏如玉。閱讀伴隨著人的一生,有效的閱讀能提升自身的涵養。小學語文教學要求對小學生的閱讀提出了具體的目標,不僅僅是在課堂上的,還包括課外的閱讀。作為教師不僅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習慣,更要引導學生與老師共讀,不斷培養其語感,以全面提高學生的閱讀素養。
  1.師生共讀需要老師引導學生,初步完成閱讀
  老師在學生的成長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好的老師就像前進道路上的明燈,不斷指引著學生。在閱讀中也一樣,要想引導學生閱讀,老師自身必須養成好的閱讀習慣,用主動閱讀的形象去感染學生,在課本之外延伸閱讀,增加知識的廣度。俗話說言傳身教,老師的閱讀行為不能浮于表面,而是實實在在的閱讀。比如在學生的晨讀時間,學生看著老師聲情并茂地閱讀,也一定會跟著老師的節奏進入狀態,久而久之,學生的語感就提升了。在語文的教學當中,老師可以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比如老師可以以一篇范文為例,介紹下讀書方式,讀書心得,甚至可以寫一篇讀后感,將文中的人物、景物、事物之間的關聯敘述出來,并把這些分享給學生。老師要做好榜樣,讓學生學習老師閱讀的步驟和方法,并在耳染目睹中受到感染,并在行動中跟隨教師,逐步養成習慣,習得能力。
  2.師生共讀需要師生互動,開放閱讀內容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老師多以學生為主體,不斷變換自己的教學方式以達到教學目的,師生共讀同樣也需要老師引導方式的轉變。對于課文的教學,教師在給學生講解的時候,常從課文分段落,提煉中心思想開始,然后往往大談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在哪里,這是應試教育下的范本。而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不僅僅是局限于課本本身。老師要根據學生不同的年齡段,幫助學生選讀書籍。比如一年級的學生,他們的讀物大都是插圖的形式居多。而三年級的學生已經可以大篇地閱讀文字,可以根據自身的興趣寬泛地閱讀了。師生互動,首先是課堂40分鐘的互動,老師這個時間段可以跟學生就文章進行深入解析,期間適時提問和解答,完成初步的互動,也可以要求學生提出自己的觀點,并說出自己觀點的支撐。甚至可以跟學生一起討論,如果大家回歸作者所在的時代,將會怎樣。討論來源于課本,并不限于課本。在不斷的互動當中,盡可能發現學生的想法和興趣所在。過段時間老師就可以圍繞相關主題,讓學生們相互介紹閱讀的作品,比如詩歌、散文、自傳等等。而這些都需要老師提前告知學生,而不是臨時起意。學生準備的過程實際上也是閱讀的過程。老師更要激發學生在閱讀中的創造能力,比如讓學生站在自己的視角試寫一篇與自己閱讀內容相關的文章,多鼓勵學生,增加學生的自信心。
  3.師生共讀需要不斷探討,做到讀寫結合
  語文教學中,有些作者的表情達意是體現在文章之中,而有些則比較含蓄,需要學生反復誦讀才能了解作者的意圖。老師在這個時候就可以引導學生積極討論交流,通過交流的方式加深學生對課文的印象,鍛煉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比如老師和學生通過每周一個故事的活動方式,引導學生聽完故事展開討論,說說個人感想。比如老師講了這樣一個故事:在一次旅行中遇到了危險,一對夫婦只能存活一個的時候,丈夫毫不猶豫的選擇了生還,這時妻子大喊了一句話。故事講到這里時,他讓其他學生猜測說的是什么。有學生說是我恨你,也有學生說是你為什么不管我,大家討論得很激烈。最后老師呈現了結果,妻子說的是照顧好我們的孩子,而故事里的妻子已身患癌癥。結果呈現之后,學生能感知到故事中父母對兒女的愛,推及自身,也更懂得了父母的付出,實際也是一堂思想教育課。另外,小學課本中對四大名著略有節選,讓人印象比較深的是黛玉進賈府的那段描寫。有人注意的是黛玉的外貌;有人看到的是寶黛初見的怦然心動;有人看到的時王熙鳳的潑辣,對于此,教師可以通過討論與評析活動,來加深學生對各個人物的印象。另外,還可以引導學生對《紅樓夢》其他章節進行閱讀,并嘗試寫好。讀書筆記是對閱讀形成的結果。文章中寫得好的可以借鑒,認為不足的地方自己也可以提出見解,時間久了也能提高閱讀鑒賞能力,反過來也能提升閱讀能力。
  4.師生共讀需要相互促進,有序高效引導
  人都是有惰性的,小學生也不例外。老師們開展一個讀書節,學生并不會因此走上閱讀之路。雖然老師的閱讀行為可以感染學生,但并不能說明學生就能堅持閱讀。所以老師就很有必要運用良性的策略促使學生有效閱讀,實現有序引導的師生共讀。老師可以對一些頗具惰性的學生進行經常性的詢問,去了解學生閱讀的進度。當有些學生確實沒有完成閱讀任務時,首先老師不要嚴厲的批評,應該找到學生沒有閱讀的原因。其次可以跟學生約定時間,在多長時間內完成閱讀,并應該有口頭或者書面的匯報給到老師,這樣才能有效保證閱讀的實效。老師在督促的過程中也完成了閱讀,所以這種閱讀的方式是雙向促進的。老師還可以舉辦一些讀書沙龍活動,選出一個主題,讓學生圍繞這個主題去自主進行閱讀,并在固定的時間地點展開討論,既拓展了學生的視野,也鍛煉了學生的膽量。通過這種閱讀活動,讓學生分享自己的觀點,借鑒別人的思想,最終達到高效引導閱讀的目的。
  通過師生共讀,老師能看到自身的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學生真正回歸到語文學習、語文閱讀的主體地位,而不是被動等待教師傳授知識點的“容器”,真正學會閱讀,使閱讀成為師生生命成長中的亮麗風景線。
  參考文獻
  [1]魏金玉.小學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J]教育界:綜合教育研究,2015(10):75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18132.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