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的”精彩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記得中央電視臺前節目主持人崔永元說過:“對我來說,數學是瘡疤,數學是淚痕,數學是老寒腿,數學是類風濕,數學是股骨頭壞死,數學是心肌缺血,數學是中風……?!碑敂祵W是災難時,它什么都是,就不是數學。
看到這些話,先是微微一笑,然后是深深的反思。作為數學老師,我們教的數學課是不是也給過孩子這樣的感受?我們是不是也在不經意間成為了“災難”的制造者?希望不是,希望在我的數學課上孩子們是快樂的。我也在努力地踐行著。畢竟,孩子們感覺痛苦了,老師的感覺也絕不是愉悅的。愉悅是相互的!
數學本身也許是抽象的、單調的,但是如何去演繹則顯得至關重要。我始終認為,有準備的預設,課堂上才會生發出更多的精彩。借用研修中的一句話即是:一定要有認知沖突。這種沖突更多時候需要我們“刻意”的去制造,“刻意”的來埋伏。有了認知沖突的數學課才會讓孩子們覺得有表達的欲望,有探究的欲望,能體現出自己的價值感。通過教師對課堂生成認知沖突的把握,學生在平等尊重的氛圍中積極思考,讓學生獲得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活動經驗和基本數學思想,在愉快當中學到有價值的數學,獲得發展。
下面是自己在教學過程中“刻意”設置矛盾點、設置沖突的幾個片段,雖然很簡單,但一石激起千層浪,孩子們還是很喜歡的。只要孩子們喜歡,不討厭,就一定有效果。
一、游戲“猜一猜”引發認知沖突
?。?)認識立體圖形:教學中,老師事先把牙膏盒等各種實物放到一個大紙箱里,摸到一個物體后,用語言描述這個物體的特點。比如說:第一次摸到一個藥盒子后說:“我摸到的物體長長的、方方的”。臺下的同學自然會說出是長方體;第二次摸到物體后說:“我摸到的物體能滾動”,臺下的學生可能要搶答了:“球!”其實,老師刻意的把話留了半句?!安粚?!這個物體呀上下兩個面都是平平的?!边@時臺下的其他學生方才恍然大悟:“哦!原來是圓柱呀”。在有趣的認知沖突中,學生對前面所學知識的有了進一步檢驗和提升。
?。?)面積單位的產生:師:下面我們來做個小游戲“猜猜看”。游戲規則:男生觀察的時候女生不能看,女生觀察的時候,男生不能看。能遵守游戲規則嗎?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女生先來猜。(分別給男生出示兩張面積相同的正方形,一個平均分成4個格子,另一個平均分成16個格子。請男生說出格子數。)
師:女生猜猜看,哪一張紙的面積大?
女生:16個格子的面積大。
師:到底是什么情況呢?咱們一塊看看。出示兩張紙板。
女生:???原來是一樣大的。
眾生笑……
師:通過這個游戲大家得到了什么啟示?
總結:看來比較面積的大小不能光數方格,還得統一方格的大小。這個統一的規定就是“面積單位”。
二、活動“托一托”后教師質疑引發認知沖突。(認識立體圖形)
讓學生用數學課本托一托桌子上的各種立體圖形,感受長方體、正方體的穩定性,球的不穩定性,以及圓柱的穩定與不穩定性兼有的特征。托一托之后,緊跟一個質疑的環節:①為什么把“足球”設計成“球”的形狀,而不把它設計成“長方體”、“正方體”或“圓柱”呢?②為什么把“冰箱”、“磚塊”設計成“長方體”而不把它們設計成“球”或“圓柱”呢?
通過設置以上“認知沖突”,學生有感而發,有強烈的發言欲望。爭先恐后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從而體會到生活中各種立體圖形是如何來體現其優越性和實用性的,人們又是如何利用各立體圖形的長處的,體現了數學與生活緊密相連并指導生活的特點。在課堂中構建適合學生發展的認知沖突并用合適的策略解決,成為數學高效課堂的必須因素,新課標的調整也為我們這一內容的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我想,課堂上老師刻意的預設認知沖突,就像把一杯白開水變成了茶、咖啡、可樂、雪碧……,趣味橫生,讓孩子覺得數學是好玩兒的。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2066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