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數學課程與生活的相互滲透研究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對我們當下生活的社會來說,數學是一門通用的學科,基礎數學是對我們生存的歐式空間提供共性問題的解答。而小學階段所涉及到的簡單的計算、統計和幾何知識能實際應用到現實生活中,因此小學數學課程與實際生活相結合進行教學十分必要。本文主要研究了小學數學課程對生活的實際意義,以及二者如何相輔相成、互相滲透,同時也列舉出了對小學數學課程設計的實際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 數學教育 數學生活化
引言
眾所周知,人類對世界的客觀理解是以科學為基石,而數學則是科學發展的依托和基礎,尤其是小學數學教育,更是基礎中的基礎。[1]小學數學教育的范圍涉及到的基礎計算、基礎統計以及簡單的幾何知識,對日常生活影響重大。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意教學的方式方法,聯系生活經驗進行數學教學,幫助學生鍛煉邏輯思維能力,提升數學教學水平。
一、數學教學生活化對小學生影響深遠
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較小,因此存在邏輯思維能力不足、理解能力有偏差、適應性相對較差等特點。為了讓小學生對數學發生興趣進而喜愛上這門邏輯嚴謹的課程,教師聯系實際生活使用靈活教學的方式就十分有必要了。
首先,生活化教學減少學生心理壓力。從心理學角度來說,剛剛從幼兒園邁向小學的學生需要經歷一個心理轉變的過程。太過嚴肅的課堂教學會使這部分年齡較小的學生產生恐懼和厭學的情緒,尤其是學習數學這門本來就嚴謹的學科,公式、概念過于抽象,學生理解不了聽不懂就會產生抗拒情緒,那么培養數學邏輯思維能力也就無從談起了。因此,小學數學教師需要轉變教學思維,將授課內容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化難為易讓學生主動參與問題解決的過程,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減少學生對數學學習的恐懼感。
其次,數學教學生活化對學科本身來說也有非常積極的意義??茖W的初衷就是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尤其是小學數學教育,涉及范圍均可運用到實際生活中,讓學生解決實際生活中出現的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索和思考,借助模擬實際生活情境完成對知識點的學習。
二、如何做到數學教學與生活互相滲透
1.活用情景教學,調動學習積極性
與成人不同,年齡較小的兒童心理發展有其獨特的規律和特點。小學生的認知發展是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經過多年的實踐證明,傳統落后的數學教學,教師一人講授、學生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往往事倍功半,教學效果差,打擊學生學習積極性,對數學教學十分不利。如果根據該階段學生心理發展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生活中的實際案例進行教學,反而會取得非常好的效果。比如,在學習除法時,教師可以拿12個蘋果請學生動手平均分成2份、4份、6份,每份是多少?學生在分蘋果的過程中對除法這個運算方式有了初步的認識。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妨多加入這樣實際生活中的例子。再比如,在區分斤與公斤的概念時,教師可以利用水果、秤作為教具,在課堂上實際操作,讓學生切身感受“斤”與“公斤”在重量上的不同。然后讓學生模擬購物過程,在一買一賣的游戲過程中,鞏固對概念的理解。這種教學模式是利用情景模擬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具象化,便于學生理解和活用,從而能準確區分換算斤與公斤的概念。
2.源于生活、用于生活,形成教學閉環
無論什么學科,誕生都是為了解決人類生活中所遇到的難題,數學這一門學科尤為如此。數學的用途遍布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想要讓小學階段的學生能夠更好的學習數學,就要將這門學科還原到生活中。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應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與自身生活經驗相結合,讓知識點“取之于生活,用之于生活”,形成數學教學的閉環。將數學知識放到實際生活中,可以借用具象的物體或生活經驗幫助學生培養邏輯思維能力,豐富空間想象力,在這個過程中強化學生學習數學的意識。例如,在學生學習幾何知識的時候,可以讓學生尋找身邊都有哪些物體是圓柱體、長方體和正方體。生活中熟悉的物體可以幫助學生提高空間想象能力。同時,教師在教授完一個新的知識點后,引導學生學以致用,在身邊的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比如,學習完余數知識,可以引導學生幫助家長在購物時計算找零,生活與教學互相滲透互相循環,最終目的是讓學生掌握所學的數學知識。
3.巧用身邊素材,溫故知新
學習數學要秉承開放的態度,不應將學習局限于課堂里,應走到實際生活中。課堂教學學生動手機會比較少,很難發揮想象力,容易思維固化。而生活中隨時遇到的問題都可能是很好的學習素材,在利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學生可以盡情發揮想象力,鍛煉了應變能力,這是單一的課堂教育很難做到的。同時也能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把所學的知識與身邊的生活緊密聯系起來,所以要求教師打破課堂與生活的壁壘,讓二者互相滲透緊密聯系。[2]比如,在學生學到比例的知識時,可以帶學生去室外讓其用自己的方法計算教學樓高度,根據已知條件引導學生利用實體和影子之間的比例關系計算高度,從而完成教學任務。同時還可以擴展訓練學生利用比例測量其他建筑或物體的高度,這時結合生活巧用素材幫助學生溫故知新。再比如,學到《角的初步認識》教師在闡述完角的概念以及分類后,可以讓學生從家里和學校找出運用到“角”的地方,這些地方分別運用了哪一種類的“角”?直角還是鈍角?還是銳角?延伸出來的問題是這些角在生活中有什么用?是多少度的角?如此追問下去,學生在實踐中對知識點的學習進一步加深,同時也為以后更深層次的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結語
數學是一門充滿邏輯性和趣味性的學科,同時這門學科對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有一定的要求。而小學階段的學生認知發展是由感性到理性的,因此根據小學生身心發展規律,教師應將數學課堂教學與實際生活案例緊密相連,引導學生帶著問題走進生活中尋找答案,借助實際案例幫助學生理解授課內容,提高學生思維邏輯能力,最終達到提高數學教學水平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小學數學課堂與生活的相互滲透探討[J].學周刊,2016(16):214-215.
[2]試論小學數學課堂與生活的相互滲透[J].學周刊,2015(29):171-171.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38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