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生態式項目活動中環境和資源的利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課程游戲化建設以來,基于幼兒特點和學習發展的需要,我園以周邊自然資源的利用為切入口,借鑒“項目課程”和“項目教學法”,和幼兒一起深入探索、研討和實踐,開展園本生態式項目活動,發現在這個過程中環境和資源的利用非常重要。教師們不斷轉變觀念,以游戲精神為切入點,用游戲精神重塑教育觀。在實踐和不斷學習中,我們從環境改造和資源的梳理利用開始嘗試。
一、超越“綠化”,使基于課程的環境更豐富
幼兒園是兒童的樂園。但我們知道,幼兒園的環境改造并不是只為了綠化和美化,而要把環境改造放置于課程的框架中加以考慮,以更豐富的環境為幼兒探索自然生態式項目活動的開發和實施提供更多的可能性。
我們在改進園內的種植地時,以多樣化、幼兒可感受、可參與為標準,合理規劃擴大種植地,讓“種植”這項與生命性材料相關的活動更多地陪伴并促進幼兒成長。豐富幼兒園的種植品種,除了園內已有的高大的香樟樹,我們還添加了枇杷樹、橘子樹、柿子樹、桃樹等開花結果的樹,盡量讓種植品種多樣,時令錯開,高矮有異,更替有度。讓幼兒感受不同植物不同的開花、結果過程,常綠樹、落葉樹不同的生長規律,更多的是讓幼兒親身體驗種植,積極參與種植后的管理、觀察、收獲等活動。教師和幼兒一起商量討論這些幼兒感興趣的活動,并通過生態式項目活動進行更深入的探究。環境的豐富,讓“樹木地圖”“枇杷樹的故事”“蘿卜種植”“我與麥子兩三事”“芹菜”等項目活動越來越多。幼兒在此過程中關注自然、關注生命、關注成長,獲得長足的發展。
我們不斷審議,改造和利用環境,同時積極引導讓幼兒成為環境的主人。例如在植樹節時,幼兒說要用美麗的花兒把幼兒園裝點得更美麗,大家一起討論、計劃并實踐,利用廢舊油桶當大花盆,幼兒自己拌土、運土、播撒種子、種植、澆水……讓幼兒園的環境不斷豐富并超越“綠化”,給幼兒更多參與、探索、實踐的機會,就能真正豐富幼兒的經驗,促進幼兒的發展。
二、不為“儲備”,變資源分層利用最大化
在為幼兒提供安全、適宜、豐富的活動環境和場所的同時,我們要收集各種材料,豐富幼兒游戲資源。我們要從幼兒出發,提供豐富的資源材料,但也不能不顧幼兒的特點和需求一股腦兒全部呈現。所以關注幼兒的意愿,從幼兒意愿出發規劃和布置環境,是重要的課程事項。
幼兒園課程的資源是多層次的,我們建立了幼兒園、年級、班級三級資源庫,三級資源庫同時收集和儲備了課程所需的各種不同的資源,但所有的課程資源最終都要落到具體的班級。班級中的教師、幼兒和家長都是課程資源的開發者和創造者。每個班級都有不同的資源,但同樣的資源,在不同的班級可能也會產生不同的效益,起到不同的作用,對資源收集后的投放和擺放等,都會影響幼兒的使用和發展。我們需要精心設計,呈現的物質材料要給幼兒提供發展的機會和可能性。對幼兒園課程來說,就是要通過精心設計和安排,使資源不僅用于儲備,更要具有實用性,讓幼兒充分與材料互動,促進幼兒身體、認知、情感等各方面的發展。
在項目活動中,幼兒對自然的探索活動也需要各種材料的支持。例如在觀察蠶豆成長的過程中,教師給幼兒提供了記錄的材料,幼兒看著蠶豆從種子發出一點小苗,到莖越長越高,很想記錄高度的變化,教師可以引導幼兒利用身邊的材料測量,并和幼兒一起收集材料,把材料帶到種植地,那么幼兒的觀察探索就更有意義了。在我們的項目活動中,幼兒從資源庫找到回形針、小棒、吸管、積木等各種材料,再到后來的尺子,教師根據幼兒的已有經驗引導幼兒利用材料進行測量和記錄,有效促進了幼兒觀察探索和測量能力的提升。
對于幼兒活動來說,適宜的物質環境意味著材料資源能提供足夠的支持,能給幼兒挑戰的機會,能滿足幼兒的需要、興趣,能真正促進幼兒的發展。也只有這種物質環境資源才是幼兒所歡迎的。
三、拒絕“僵化”,讓教師的課程素養有提升
幼兒園的課程建設是以幼兒的發展需要為基礎的,同時也是以教師的素養為實現條件的。課程方案的改造必須伴隨著對周邊環境和資源的利用。以往依賴教材的課程會讓教師們對身邊的環境資源視而不見,或是捕捉不到幼兒的興趣點而錯過對很多環境資源的利用。所以沒有教師專業化水平的提高,那么對課程方案的改造、身邊資源的利用、捕捉幼兒的興趣點并帶領幼兒探索自然、開展生態式項目課程都不能很好地實現。
幼兒的身心發展特點決定了幼兒學習的主要方式是感性的、直觀的,幼兒在行動中學習,對客觀環境和事物的探究、操作、體驗是幼兒重要的學習途徑。所以我們要不斷豐富室內外環境和材料,讓室內外環境更具有生命的氣息,更多的包容多樣化的資源,更有利于幼兒充分地活動。室外環境要有利于幼兒開展運動、觀察、種植、探索、扮演、操作等多種活動,并給幼兒帶來豐富多彩的體驗。
環境的豐富到課程資源的利用還需要教師拒絕只憑經驗的 “僵化”思維,教師應在項目活動中和幼兒一起主動投入,敏感地抓住幼兒的興趣,確保環境氛圍寬松自由,給幼兒更多自主嘗試、自由活動的機會,引導幼兒關注身邊環境,主動觀察、探索,發現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例如幼兒園有小水溝,水溝里有水生植物和動物,幼兒很感興趣。九月份開學后,幼兒發現小水溝有點臭臭的,“它是不是生病了?”“是不是有小魚死在里面了?”教師適時抓住了幼兒拋來的球,和幼兒一起開發和實施了“小水溝大作戰”的項目活動,清理了小水溝,還讓幼兒對水溝里的水、植物、小生物都有了探究和了解。
虞永平教授說:“幼兒園對環境和資源的依賴性程度高,直接決定幼兒園課程建設的成效?!痹谔剿髯匀簧鷳B式項目活動開發和實踐過程中,我們還將不斷學習、不斷思考,審議和梳理身邊的環境和資源,以積極有效創設、利用環境和資源為基礎,和幼兒共同探討,好好利用,從而更好地提升教師能力,使我們的項目活動能更貼近幼兒,能更好地促進幼兒發展。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391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