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循成長規律,把握孩子的“快跑”與“慢跑”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在人生這條持續前進的跑道上,快和慢的抉擇,筆者相信,既急不得也等不得,始終還是要根據孩子獨有的特質去選擇,讓他們自己去適應。等和急就是工期與質量如何協調統一的邏輯。如何走出誤區,還是要根據孩子自身的成長規律,“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及時施肥、靜待花開,這便是教育的智慧……
【關鍵詞】幼兒教育;成長規律;行為習慣
【中圖分類號】G6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13-0277-01
當下的學前教育,筆者有時見到一些父母和教師犯的是“雜家”毛病,性子過急,他們的目光集中于孩子們的一些顯性比較,讓幼童過早地接受一些知識學習與記憶,讓學前教育逐漸變得功利和沉重;而一些父母則比較“心大”,犯了“道家”無欲無求、清凈無為的毛病,一切都等著孩子自己“改變”、“學習”、和“成長”,而在人生這條持續前進的跑道上,快和慢的抉擇,筆者相信,既急不得也等不得,始終還是要根據孩子獨有的特質去選擇,讓他們自己去適應。
一、幼兒教育應回歸純真本質,急不得
驅車駛入高速時,需要通過匝道、慢車道的加速方能進入快車道,萬事萬物,從初始到成熟都需要一個過程,一旦脫離了過程,結果往往也會不如人意。在現今的學前教育中,都開始趨向于“小學化”,一些3—6歲的幼兒進入園中后,教師和家長為了讓孩子減少升小壓力,便讓孩子們搶在起跑線上,走在前頭,很多幼兒園都在提前教授幼兒語數英或者社科藝術等知識,對于家長而言,在“功利化”的社會風氣下,也讓孩子去參加各類基礎興趣班,如此行為讓孩子們在本應快樂、趣味地感知世界的“慢車道”,過早地進入“快車道”,純真的童年變功利,這無疑違背了孩子們的身心發展規律,導致有童年沒有童趣,甚至還會加重孩子們的學習負擔,有可能導致幼兒厭學,最終事與愿違。
在思想上重視幼兒教育沒錯,甚至說對幼兒進行早教也是科學的教育觀念,但是教育的內容和方式方法必須符合幼兒的身心和發展規律,急不得。幼兒教育依然還是要回歸到純真本質,愛因斯坦在《論教育》中論述“在學校里和生活中,工作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以及對這個結果的社會價值的認識,啟發并加強學生的心理力量是學校最重要的任務?!闭苋说拿詫Ξ斚乱廊皇怯凶銐虻木眩變航逃?,父母更多的是要承擔關注孩子們的身心健康發展,在一些游戲和探索中引導孩子發現樂趣、獲得成就與認同,實現心靈的成長,這才是以兒童為本的純真教育,也是對孩子根本有益的教育。
二、樹立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等不得
小孩成長過程中“有七坐八爬,九個月喊爸爸”一說,道出了普適的小孩成長規律,但實際上每個小孩因為先天遺傳、后天環境的原因會有大大小小的提前或滯后,這些對于養過子女的讀者而言,想必都是感同身受。剛出生的嬰兒,我們不會很急的教他說話、讓他走路,因為小孩的聲帶和骨骼都沒有發育成熟;而剛學會喊爸爸媽媽的孩子,我們也不急于糾正,因為這是小孩自行體驗調節學習的過程。但是一旦兩三歲的孩子不會說話、不會走路,那父母就會急的不得了,因為幼兒的成長違反了人體的成長規律。
在前文中,我們提到了教育幼兒急不得,但同時在幼兒的成長過程中,我們也等不得,老一輩父母和新生代爸媽很多時候在教育觀念上存在偏差,其中最明顯的就是老一輩父母對孩童錯誤行為習慣的容忍與溺愛,部分長輩可能認為“孩子等長大自然會懂這些道理,自然不會再犯這些錯誤”,這種說法是和老話“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相違背的,根據現代的科學理論,早期幼兒接觸的教育和環境對大腦的發育和價值觀的塑造都是有著極大的影響,孩子三歲時所接觸的環境,認知的行為都是會影響到一個人的態度和性格,所以,學前教育中,除了要遵循成長規律,給予孩子必要的觀察、引導,同時,對于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錯誤行為一定要及時糾正并在必要時給予必需的懲罰,如此方能把孩子培養快樂自信、專注勇敢的優秀品格。
在這里也要考慮到當下的社會教育環境因素,在目前的國內家庭中,多是父母在外面工作,子女由長輩負責撫養,白天是接受老一輩的教育觀念或者方言,晚上和周末是接受新一輩的教育觀念和普通話,這對子女的教育和發展是不妥的。當然,也有很多小孩就是在這種矛盾的環境中開始養成自己獨立思考的人格,然而更多的是變得盲從和不自信。這個問題,也是在時代發展中,多數家庭遇到的困境,也很難給出答案。所以,結合上一輩的優秀育兒經驗和現代的科學育兒理念,才是最為適合幼兒發展的,在這個過程中,父母也要承擔著非常重要的承上啟下角色,所謂“懲惡揚善”是也。
三、教育遵循幼兒成長規律,要記得
最近在美國流行著一首很火的詩,“有人22歲就畢業了,但等了五年才找到好的工作!有人25歲就當上CEO,卻在50歲去世,也有人遲到50歲才當上CEO,然后活到90歲!有人依然單身,同時也有人已婚。身邊有些人看似走在你前面,也有人看似走在你后面,但其實每個人在自己的時區有自己的步程,不用嫉妒或嘲笑他們。他們都在自己的時區里!
小詩不長,但其實述說的還是快與慢,急與等的哲理,適用于我們成年人,同樣也適用于我們的孩子。幼兒成長過程中,所謂的急,就是在孩子成長的關鍵期和階段,我們要幫他們把好方向盤,進行必需的人生指引和糾正,比如在踏入幼兒園的時候,我們要教會孩子,你并不是世界的全部,不是所有人都圍著你轉,有人愛你也有人欺負你,我們要教會他怎么去面對來自這個世界。
急與慢的教育,也在一些特殊情況中體現:孩子偷拿了同桌的筆筒得急;孩子無意摔了碗得慢;孩子學習懶懶散散,不專注,得急;孩子分數上不去得慢。孩子的教育就如建高樓,早期一定要打好基礎建設、打深地基,如此方能長成萬丈高樓,切忌操之過急;而在具體施工過程中,一定要把控工程進度,緊張有序地推進,不能誤了工期,如此而言,等和急就是工期與質量如何協調統一的邏輯。如何走出誤區,還是要根據孩子自身的成長規律,“春種、夏長、秋收、冬藏”,及時施肥、靜待花開,這便是教育的智慧。
參考文獻
[1]褚遠輝,輝進宇.國外提高學前教育質量的基本策略[J].現代教育管理,2016,(11).
[2]張銀燕.試探影響農村學前教育發展的主要因素[J].都市家教(上半月),2017,(9).
[3]張慶貴.關于幼兒教育事業發展的現狀及對策研究[J].課程教育研究:學法教法研究,2015,(2).
[4]隋曉燕.試論當前幼兒教育發展現狀及發展趨勢[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6).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479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