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小學語文課堂如何讓學生“說”起來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課程改革已經深入到農村,農村教師對“教學是一個師生相互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過程”、“教師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等新課程理念早已爛熟于胸。可是,農村小學教師嘗試在課堂上貫徹新課程理念的時候,往往會對這樣的情況束手無策:整堂課上,只有個別學生能夠和老師進行互動,多數學生不善于提問,也不會主動表達自己的見解,即便有時提出幾個問題,也偏于膚淺,缺乏質量,涉及不到課文的重點,被點名回答問題的學生中,有的總是囁囁嚅嚅,半天不說一句話。老師為了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多數時候不得不滔滔不絕地自問自答個不停。最終,老師課前精心設計的教學情境沒有派上用場,仍然在唱“獨角戲”,學生則毫無疑問地繼續充當“收音機”。
通過調查,課堂上之所以缺乏積極的師生互動,主要是因為多數學生“不敢說”,也就是“膽”小,害怕“說”得不好會被老師批評,會被同學嘲笑;少數學生“不愿說”,這些學生還停留在傳統的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的教學模式上,以前在課堂上很少有發言、表達的機會,久而久之,形成了懶、不主動的壞習慣;另一小部分學生則是“不會說”,站起來無話可說,不知從何說起。
其實,追根究底,也就是農村小學生“說”的能力沒有得到良好的培養,學生不“說”,課堂就無法實現師生互動,師生之間沒有良好的互動,新課程理念就等于空談,得不到順利實施。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對學生的“說”有這樣的要求:“初步學會文明地進行人際溝通和社會交往”“積極參加討論,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努力用語言去打動他人”等等。作為農村小學語文老師,如何讓學生在課堂上“說”起來,是新課程理念在農村語文課堂教學中得以實施的關鍵,是全面提高農村學生語文素養的燃眉之急。怎樣才能讓學生在語文課堂上“說”起來呢?謹作以下粗淺探索,以供廣大農村小學語文教師參考:
一、還給學生一個“膽”,使學生敢“說”
這是使學生在課堂上“說”起來的首要條件。
首先,教師要完全拋棄批評,多一點贊美。贊美可以激發人的自豪感和上進心,馬克·吐溫說:“只憑一句贊美的話,我就可以快樂兩個月”,一次小小的贊美,足以提高學生發言的積極性和膽量,當學生主動發言或說得精彩的時候,老師不妨不失時機地向學生翹個大拇指,說句“你真勇敢!”“你說得真棒!”,或讓全班同學一起鼓個掌,這對于學生來說是無上的獎勵。對說得不好的學生也可以從主動積極、發言大膽、有進步這些方面給予鼓勵,教師切不可用惡語貶斥表達能力差的學生。
其次,教師要能夠使用一定的語言技巧促使學生開口。例如:使用“你看,大家都正在用心期盼著、等待著你發言??!”“你再不說,時間就一分一秒地過去,等于浪費了大家的學習時間,為了全班同學的利益,請你快說吧!”這些話都能夠迫使學生盡快開口說話。
再次,教師要善于傾聽學生說話。哪怕學生說得不好、不流利,老師也不要輕易插嘴或叫停,而應平心靜氣地聽學生說完再給予鼓勵性的評價。對站起來遲遲不說的學生,教師也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不要急于讓學生坐下或立即換人,只要想辦法能讓學生第一次開口,自然就會有第二次。
二、營造輕松活躍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想“說”
首先,教師要尊重學生。教師必須確認,在課堂上,師生之間的地位是平等的,師生之間是一個互教互學的“學習共同體”。教師要允許學生有不同的見解,給學生各抒已見的機會,還要善于欣賞學生創意性的觀點。當學生在課堂上指出老師的失誤:“老師,你的那個字寫錯了”“老師,我認為這種說法不好”,教師不要認為是掃面子,是搗亂,不要板著臉對學生懷恨在心,對大膽提出質疑的學生,教師更應該多一份鼓勵和表揚。
三、從講故事開始,讓學生學“說”
講故事可以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可以訓練學生對所學字、詞、句的運用,可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通過講故事,學生的智力得到開發,情操得到陶冶。經常講故事,學生說話會更加連貫、流暢,表達會更為準確、生動。
四、加強閱讀,使學生有話可“說”
首先,要增加學生的課外閱讀量。課外閱讀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也是積累語文基礎知識的重要手段,然而現在農村多數小學生基本上沒有自己的課外讀物,閱讀量也非常小,課外主要就是看點電視,這對于學生的積累運用是遠遠不夠的,實施“兩基”攻堅,幾乎所有農村小學都建立了圖書室,語文教師應積極利用,安排學生去圖書室閱覽,盡量發揮圖書的最大用途,學生讀得多了,自然就會見多識廣、胸有“丘壑”,發言時也就不會無話可說了。
其次,對于課文的重難點,要指導學生 “精讀”“讀”就是利用語言文字符號刺激學生器官,“精讀”就是反復讀、仔細讀、用心讀。通過“精讀”,學生會逐漸領悟文章的內容,進而體會到作者的思想感情,發言的時候,才可能有獨到的見解。
五、通過對“口語交際”的練習,使學生能“說”
新的《語文課程標準》關于“口語交際”的理念更明確:“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的必備能力,應在具體的口語交際情境中,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的能力,使學生具有文明和諧地進行人際交流的素養”。
新教材中關于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有許多操作性和實用性都很強的話題。除了課本上的,教師還要善于從日常生活中挖掘更適合農村學生的交際話題,在教學時充分調動學生發言的積極性,精心創設交際情境,多給學生口語交際實踐的機會,培養學生對語言的理解力及敏感性,最終使學生達到能說會道。
總之,要讓農村小學語文課堂“活”起來,首先得讓學生主動“說”起來,作為農村語文教師,一定要尊重教育的客觀規律,積極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努力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當學生能在課堂上大膽地、積極地“說”,師生之間形成積極互動的時候,也就是我們真正告別“獨角戲”的時候。相信,只要我們努力,我們的課堂教學就一定會收到一份成功的喜悅!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481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