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信息技術為小學語文課堂開拓“新天地”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現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以計算機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可以為師生的教學活動創設出科學、合理、溫馨、教學氛圍,活躍學生思維,愉悅學生身心,激發學生興趣。為了分發揮現代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的作用,我們教師要充分運用多媒體技術,利用其形象直觀、生動活潑、信息量大、知識點新等特點,與課堂教學深度融合,實現用“一本教材、一支粉筆、一塊黑板、一張白嘴”那些傳統教學手段難以企及的效果,大大提高課堂效率。
一、合理選擇信息媒體
根據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從網絡、電視、書刊雜志、生活中等多種渠道合理選擇教學素材(包括圖片、文字、聲音、視頻、實物等),使教學素材緊扣主題,對它進行適當的整理、歸納、分類、有機組合,形成系統,而不是簡單的素材羅列;規劃好素材呈現的方式、時間,以創設最佳教學情境和取得最佳教學效果;素材的來源要盡可能向生活靠攏,要讓學生在已有經驗上來直接獲得知識的體驗,獲取知識的價值觀,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以利于進一步展開創造性思維;根據課程內容和要求,根據不同學科的特點,合理優化組合計算機的圖、文、音、動畫等特殊效果,及時有效地控制教學過程的信息傳遞,使教學張馳有序、動靜協調、畫面和諧大氣,避免硬搬一些不必要的媒體到課堂上播放,“喧賓奪主”地引入信息技術。
在教學中,教師合理選擇視聽媒體創設情景,強化學生情感體驗,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果。例如在教學臺灣作家林清玄的散文《與時間賽跑》時,為了激發學生體會到時間的意義,形成珍惜時間的價值觀念和情感態度,在學完文中幾個事例之后,我選取了一段視頻,配上《時間都去哪兒了》的音樂,樸實而真摯感人的畫面及凄婉動人的音樂引起聽者共鳴,隨著溫柔的旋律、真誠的歌詞一聲一聲、一句一句流淌進大家的心田,很多學生和聽課的老師被撥動心弦而眼眶濕潤,嘴角嘗到了眼淚的苦澀滋味,現場氣氛達到了一個高潮——“此時無聲勝有聲”,我再“趁熱打鐵”配上一段舒緩優美的鋼琴曲,讓學生拿起筆,將心中想對家人、老師、朋友說的話盡情地寫出來,運用錄像媒體的色、形、聲、情并茂的特殊功能,調動了學生的視覺、聽覺、觸覺、味覺等各種感官齊上陣,讓他們注意力集中、有話可說,達到了“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的練筆好效果。
二、合理使用信息媒體
我們根據教案要求,精心設計了教學課件,教學時要根據教學要求和教學進度適時運用課件,太早或滯后都會沖淡課堂教學氣氛,會影響教學秩序和教學效果,打亂學生思路。課件不能文本太多,或過于花哨。不宜畫面雜濫,片面追求吸引學生眼球,課件的目的應旨在幫助學生理解、突破課堂中的重、難點問題。多媒體課件為學生提供生動逼真的教學情境,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能使學生眼、耳、口、手、腦等多種感官同時接受刺激,有力地促進學生聽、說、讀寫等綜合能力的運用和提高,從而全面提高學生各方面的素質。
多媒體在課堂上的適時使用,能使知識由抽象變直觀,打造高效課堂。比如我們充分利用多媒體的情境再現,巧妙突破關鍵字,加深對課文的形象理解,做到工具性與人文性的完美統一?!讹w奪瀘定橋》一文中,有這樣幾句話:“所有武器一齊開火,槍炮聲,喊殺聲,霎時間震動山谷。二連擔任突擊隊,22位英雄拿著短槍,背著馬刀,帶著手榴彈,冒著敵人密集的槍彈,攀著鐵鏈向對岸沖去?!睘榱藥椭鷮W生理解“精彩動詞背后的故事”,在帶領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之后,我用課件播放電影《勇士》中精彩的視頻片段:畫面上紅軍戰士穿著破草鞋,在濕漉漉上的鐵索橋上艱難爬行,喊殺聲、槍炮聲混成一片……紅軍戰士不怕危險,奮勇奪橋……對面一片火海中莊嚴地舉起一面破損殘缺的紅旗……那一刻孩子們眼眶紅了;接下來學生情難自禁紛紛舉手談個人感受;再通過定格放大讓學生仔細觀察幾個紅軍戰士奪橋的動作(鋪橋、沖鋒),用“紅軍戰士奪橋奮不顧身、有的……有的……有的……”進行說話訓練。在視聽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思考,運用詞語把自己的感受表達出來,使學生的形象思維轉化為抽象思維,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他們就能抓住這些關鍵詞、結合畫面體會到什么是“奮不顧身”,22名突擊隊員穿越槍林彈雨的生死關頭,突破天險飛奪瀘定橋,紅軍戰士不怕犧牲、英勇無畏的精神品質深深震撼著孩子們的心靈,化解了空洞“說教”愛國主義教育難以引起共鳴的“難堪”局面。
三、合理互動信息媒體
所謂互動,是指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互動。教師在課前可通過QQ群、微信群等途徑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給同學們布置課前作業,將電子教案、微課等傳送給學生,使同學們對本堂課要講授的課程獲得一個基本的經驗。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反饋情況調整教學。學生可以與教師互動交流,向其提出問題,請求指導,并且發表自己的看法;學生之間也可互動交流,發揮小組學習的作用,進行協同式學習。這種交互式的教學加強了師生間和學生間的交流,對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習效果產生了積極的作用。
通過網絡媒體互動交流及時了解學生完成作業的情況,掌握他們的學習動態,從而及時對教學內容做出調整,進一步優化教學設計,實現教與學的雙向良好互動,從而提高教學效率,提高教學質量。如二年級教學“比喻句”時,先在微信群、QQ群、家校群里面推送《認識比喻句》的微課,讓同學們觀察白云、太陽、月亮、星星等像什么,什么事物和它們具有相同點,初步知道把兩個具有相似點的不同類別的事物放在一起做比較,這樣的句子就叫“比喻句”,也叫作“打比方”。孩子們思考之后紛紛在群里面和老師、同學互動交流,打開了思維的大門,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教師將孩子們的精彩“發言截圖”制作成課件在課堂上“昨日重現”,孩子們那個心情激動啊、參與程度啊不言而喻是“空前高漲”的,接著教師根據孩子們的句子講授什么是本體、喻體、比喻詞,再出幾道看似比喻又不是比喻、難一點的訓練題考考孩子們,同學們就能較快正確掌握比喻句,最后鼓勵他們運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此課題教學任務是“水到渠成”、“事半功倍”。
總之,要想實現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的深度融合,需要我們教師熟練地掌握信息技術手段,同時更需要我們深刻了解教育的本質,了解語文教學的本質,了解學生的特質,才能充分有效地發揮信息技術的潛能和作用,切實有效地提高課堂效率,打造更“務實”的語文高效課堂,達到激情引趣,以情促思,寓教于樂的目的。讓我們在今后的教學工作中繼續認真學習實踐,探索出更多“行之有效”的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深度融合策略,進一步優化語文教學、提升學生素質,力爭為新時代培養“創新型”人才開拓出一片“新天地”!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5577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