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訪客   登錄/注冊

淺談同課異構在高中英語教研活動中的應用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   要:為了提高高中英語教學質量,“同課異構”教研方式被引入到英語教研活動中。基于此,文章從“同課異構”的研究背景及意義出發,結合相關理論基礎與研究,淺談“同課異構”的研究方法。
  關鍵詞:同課異構;教師專業發展
  作者簡介:汪芳芳,西安電子科技大學附屬中學教師,研究方向為外國語言學及應用語言學。(陜西  西安  710065)
  中圖分類號:G4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9)10-0128-02
  “同課異構”教研方式是根據每個從業教師個體思維方式、教學方法及教學對象的不同,用多種備課方式和手段對同一節課程的內容進行結構重組、思維轉換,創設專業引領、自我反思的教研文化氛圍,從而提高課堂效率、促進教師發展。為了提高高中英語教學質量,教師應明白“同課異構”教研方式在英語教研活動中的重要性。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新課程改革的教學形勢要求教師不僅是學習者,而且是研究者,教師要對自己的教學和課堂進行研究與反思。教師課堂教學能力的提高在新課改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提高教師的課堂教學水平是當前教育亟待解決的難題?!巴n異構”作為一種廣泛運用于高中教學的教研方法,其目的就是為了幫助教師深化“教師即研究者、課堂即研究點”的教學理念,讓參與的教師以不同的教育方式對學生的反應進行對比、研究和反思,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進而提高參與教師的教學水平。與此同時,“同課異構”為眾多教師提供了觀摩和吸收其他教師教學成果的平臺,改變了當前教師想要完善教學方法卻缺少途徑的現狀。通過比對研究,教師可以邊教學、邊思考、邊學習、邊提高,走教育專業化的發展道路,成為研究型教師。
  二、理論基礎與相關研究
  1. 體驗式學習理論。大衛·庫伯(David Kolb)在教育家杜威的“做中學”理念以及其他多位學者的相關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體驗式學習”的理論。該理論是指在設定學習目標的前提下,為學習者提供真實或者模擬的環境和活動進行真實的實踐或者體驗,然后通過反思、感悟分享,實現自身知識、能力以及態度的提升與重構的一種學習方式。
  2. 群體動力理論。群體動力理論的創始人是德國心理學家勒溫。他認為“群體活動的方向同樣決定于內部力場和情境力場的相互作用。要改變一個個體,最好從改變他的生活群體入手,因為任何一個個體都有群體歸屬感,都不愿意被他所屬的群體厭棄”。
  三、研究方法
  1.“同課異構”的計劃與準備。
 ?。?)確立課題(教學內容)。本次活動由高二年級英語備課組組織,以三位青年英語教師為實驗對象,高中英語教研組全體英語教師以及省級英語老專家為評委,考慮到班級的教學進度,備課組商討確定教學內容為“人教版”Module 5 Unit2 The United Kingdom 的閱讀課。
 ?。?)備課前的準備。教師確定上課內容之后,就開始備課流程。此時,青年教師與各自“傳幫帶”中的“師父”一起研讀教材,各自劃出課程的重點內容和難點內容,然后通過溝通比對各自對備課內容中重點和難點內容的理解,加強對重點和難點的認識。在對比的過程中,青年教師要明確自己與“師父”在課程重點和難點認識上的不同,明確哪些內容可以不同,哪些內容必須一致,這可以有效幫助青年教師抓住教學重點、提高教學水平。
  2. “同課異構”的實施。在充分的溝通后,青年教師結合自己的思維方法和教學風格制定符合學生的認知特點和實際英語基礎的教學方案。通過課程反思和評委老師的課堂觀察,青年教師可以判斷自己的教學設計是否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
  3. 課后研討與反思。
  (1)課后研討?!罢n后研討”是‘同課異構’的關鍵環節,如果各方配合得當可以使“同課異構”教研活動事半功倍,更快地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一般課后研討由授課教師先說課,然后再簡述授課過程中授課對象的效果反饋。評委老師根據聽課前確定的觀察點對不同的課例展開比較、點評和討論,最后提出相對統一的總結課例。課后研討充分結合個人的授課優點和集體思考的智慧,可以提高廣大參與教師的教學水平。
  (2)教學反思。教育學系統有一個著名的公式:經驗+反思=成長。在本次活動中,課后反思對于三位參與授課的青年教師而言,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環節。在課堂教學評比活動后,三位青年教師對備課、上課等過程進行或深或淺的反思,這些反思的促進作用非常明顯。以下為其中一位授課教師撰寫的本次活動的案例材料。
  案例:英語組“同課異構”的教學研討活動
  第一部分:任務準備(確定課題,明確要求)
  備課組商討確定教學內容,青年教師與各自“傳幫帶”中的“師父”一起研讀教材,各自劃出課程的重點內容和難點內容,然后通過溝通比對各自對備課內容中重點和難點內容的理解,加強對重點和難點的認識。最后青年教師寫出教學設計詳案。
  第二部分:個體說課(“師徒課前研討”)
  青年教師與其“師父”就各自教學設計方案進行交流,說明課程中重點內容和難點內容的設計方法和設計理由。
  第三部分:課堂觀察
  帶著聽課任務,高中英語教研組全體英語教師以及省級英語老專家對青年教師的Module 5 Unit2 The United Kingdom 的閱讀課進行了有針對性的課堂觀察。
  第四部分:課后研討
  課后,先由三位參與教師說課,簡要敘述備課思路和教學設計。然后,評委教師針對三節“同課異構”的課進行重點點評。
  第五部分:活動總結
  最后,英語教研員對本次活動進行總結。
  第六部分:活動反思   本次“同課異構”活動雖然歷時三天,但對三位授課教師的影響卻很大。L老師利用優美的詩歌導入課文,令人耳目一新,學生也較有學習興趣,但教師在整個授課過程中指令表達不清,略讀、細讀技巧運用不夠到位,未能將主題puzzle一詞貫穿于全文。Y老師利用圖片描述以及相關知識問答的方式導出文章的主題puzzle一詞,層層鋪墊,為學生搭好了上樓的臺階,美中不足之處在于第四段的講解顯得沒有主線,內容顯得無任何的內在相關性,結尾以聽課文的方式總結也未能起到預期的讓學生進一步理解課文的效果,同樣Y老師也未能將主題puzzle一詞貫穿于全文。W老師的課特別注重閱讀教學中的閱讀技巧訓練與思維訓練,整個授課過程比較流暢,但由于所授學生英語基礎不好,在整個過程中總是有部分學生無法參與到課堂中,某些細節性的信息在細讀中處理得不夠細致,同樣也出現了和另外兩位老師一樣的問題,就是未能貫穿主題puzzle于全文之中。在本次活動中,由于經驗不足,三位年輕教師都未能突出主題講解閱讀,因此在以后的教學中,年輕教師應該多多向有經驗的教師請教,尋求他們的幫助。
  “同課異構”提倡以“師徒共建”的課堂觀察和課后研討來開展教研活動,強化了教研活動中以“教師為主體,學生為載體”的教學理念,這樣不僅有助于激發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而且有利于在教師間形成相互交流、共同學習的學習共同體,從而幫助青年教師成為研究型教師。由于眾多原因,“同課異構”教研活動還未在校本研究中發揮出巨大作用,但它能激發教師的內在潛力,因此,課題式教研中“同課異構”活動必定會促進教學質量的大幅提高,幫助教師提高自身素質,加速教師的成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陳金缺.同課異構促進教師專業有效發展[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07,(11):7-9.
  [2] 葛炳芳.BEFORE——有效教研的實踐與探索[J]. 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08,(9):6-9.
  [3] 申繼亮,劉加雯.論教師的教學反思[J].華東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3):44-49.
  [4] 宋維華.聽課、評課、反思——基礎教育英語教師行動研究的有效途徑之一[J].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2007,(9).
  責任編輯   胡甜甜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0147.htm

?
99久久国产综合精麻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