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設導圖式學習支架,優化小學英語聽說教學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摘要:學習支架是教師現代教學技能最充分、最集中的體現,在教學中起著重要的作用。那么怎樣的學習支架能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讓英語課堂更高效呢?本文首先分析了導圖式學習支架在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的優勢,并從“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出發點”“以抓住重點難點為著力點”“以體現實踐創新為著眼點”三大方面闡述如何基于學情,精準分析,來精心設計導圖式的學習支架供學生攀爬,從而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和綜合語用能力,為孩子今后的發展打下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學習支架;對話教學;支架設計;聽說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9)02-0006
英語教學的終極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語言交際能力,對話教學正是培養學生語言交際能力的主要體現。在中小學階段,對話教學主要側重于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由于小學生的英語認知水平有限和交際經驗缺乏,在語言輸出要求相對較高的對話教學中,如果缺乏相應的輔助性支持,學生在語言的思維、組織、加工、建構和輸出等過程中,常常出現一些交流上的障礙,不能較好地完成教學任務。因此,在對話教學活動中為學生搭建適當的對話學習支架,為學生學習和實踐提供必要的支撐,形成有效的“生長點”或“腳手架”,使對話教學更具可操作性和有效性,將有助于提高對話教學效果。
一、導圖式學習支架在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的優勢
1. 激發學習興趣,提升學生注意力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學生學什么都是不容易學好的。當學生在學習新的或困難的任務時,教師提供導圖式學習支架,它在形式上就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通過支架提示,學生很愿意開口說英語,既培養學生的口語能力,避免了啞巴英語,而且有效培養和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
2. 促進知識的結構化,提高學生記憶力
它是把學生的主要精力集中在關鍵知識點上,從而突出重點,有效助記,提高學習效率。小學階段如果反復機械地練說,效果差且容易使學習者感到疲勞,而且容易忘記。如果借助導圖式支架進行練習,效果會大不一樣。
3. 創設有意義的學習環境,實現學生協作學習
英語對話教學必須“以言語交際為中心”,創設有意義的情境,進行協作交際是英語課堂教學必不可少的環節。導圖式學習支架圍繞主題展開分支,呈現語言交際的情境,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思維,使學生不僅知道從哪里開始說,而且有話說。
二、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中,導圖式學習支架的設計策略
1. 以激發學生興趣為出發點
教育學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師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在對話教學過程中,如果一開始就讓學生有話可說,就會激起學生強烈的興趣和好奇心,從而啟發思考,并主動參與進來。
2. 指導預習,做到有“備”而來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提出:“要思考,不要死記?!睂W生可能最不能容忍的是將預習和記憶單詞、機械朗讀課文等同起來。那么這時候教師應努力找出教材和生活的共通點,去“喚醒”他們內在的潛能,讓學生的思考能力得到培養和發展。如在教學PEP2 Unit2 B Let’s talk&Let’s learn前,老師給學生發放了這樣一張預習單。
Task:請準備一張全家福,根據如下學習支架,利用已學知識嘗試介紹自己的家庭。
以往在上這一內容時,老師一般只布置拿張全家福的作業,課堂上讓學生嘗試介紹照片中的成員。經過Part A的學習,學生已經會說“This is.... / He’s my father. / She’s my mother. ”等描述性的語句?,F在預習時就讓學生根據支架來說,這比不給出描述性語句的支架,單憑一張全家福就讓學生說,降低了難度。預習過的孩子在上課就有了清晰的學習思路,上課聽課時就有了信心,也有了一定目的性,容易解決自己對課文的困惑之處。同時也滿足學生成功的欲望,保持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使他們在課堂上充分表現自己,并能大膽地開口說英語。
3. 激活熱身,引起表達欲望
古人曰:“未見意趣,必不樂學。”培養學生口語表達能力的前提就是要激發學生的表達興趣。可是,很多學生往往想說但又只能說只言片語,那么這時候老師就要想方設法去激活學生頭腦中的已學知識,并將這些知識串聯起來去豐富語言。
如PEP6 Unit2“ My favourite season B Let’s talk”,在Warming up 環節,教師利用如下導圖式支架引導學生進行Free talk。
就本單元的已學知識,大部分學生只會運用“Which season do you like best?”——“Summer. Because I can go swimming.”來進行師生或生生的一個簡單Free talk,所表達的喜歡一個季節的原因比較單一。此支架簡潔地展示了語言交際的情境,并進行關鍵詞及其聯系的提示,拓寬了學生的思路,鏈接了已學舊知,促進學生對知識進行主動的應用。喜歡其他幾個季節的也可以仿照spring,進行頭腦風暴。較之以前不用導圖支架的情況,學生應該對話更流暢,而且對話的內容也更豐富,從而激發學生參與的積極性,為新課的順利進行做了很好的鋪墊。
4. 依托情景,展開后續聯想
聯想是一種心理活動的方式,也是一種重要的構思方式。PEP教材中的對話材料往往都有吸引學生的情境,教師根據情境給出巧妙的問題,引領學生徜徉在更廣闊的思維空間,學生會根據自己對該內容的理解,猜測情境進一步發展的可能性。在PEP6 Unit6 “Work quietly A Let’s talk”教學中,在導入新授環節,老師設置一個情景支架:Look and say。 讓學生根據已學句型:“This is in the zoo.”“Look at the....”“What is it doing?/ What are they doing?”來描述“Let’s try”中的四幅圖,讓學生先比較兩幅圖中同一動物的不同動作并表述,然后再完成“Listen and tick”,引導學生有效傾聽,初步感知本節課的主功能句,為“Let’s talk”的學習搭建支架。這樣學生在情景中初步理解語言,很自然地引入了新內容的教學。進入“Let’s talk”中,引導學生預測:“What other animals do they see?”“ What are the animals doing?”通過“Let’s try ”中的描述來聯想動物園里其他動物還在做什么。好的引導與預測能夠提供說的氛圍,讓學生活躍起來,學生在積極思考的同時,會對將要接觸的閱讀內容充滿期待。
三、以抓住重點難點為著力點
重點和難點是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必須理解掌握但又有一定難度的地方。它們是教學過程中的攔路虎,這就要求教師從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幫助他們克難攻堅。
1. 提綱挈領,突破重點
好的板書能體現一節課的教學思路,是一節課的高度濃縮,是教學活動的主線。因此,它有助于學生感知、理解、記憶和操練語言,是學生學習的綱,是學生學習的“支架”。在教學PEP8 Unit2“ Last weekend A Let’s talk”中,教師設計了如下板書支架:
此板書支架由左(句型區域)和右(詞匯區域)兩板塊構成。左板塊呈現了本課時的句型框架,她既是學生書寫的范本,又是學生句型操練,語言輸出的支架。右板塊是本課中Grandpa和Mike在上周末做了哪些事情的一個歸納。板書支架便于學生掌握教材的整體與部分,部分與部分之間的關系,有效地掃除語言學習的障礙,讓學生快速地理解對話內容,也抓住了對話的重要內容,構架知識框架,突出重難點,利于鞏固記憶,增強教學效果,能更有效的實現課堂教學目標。
2. 針對關鍵句,有的放矢
小學生由于受知識積累及認知特點的限制,其表達需要借助教師提供的支架。針對小學生的對話材料一般篇幅不會很長,關鍵詞句理清后,就能較好地整體把握和理解文本內容。
如在教學PEP4 Unit1 “My school A Let’s talk”時,為了突破核心句型:“Where’s the ...?”“It’s on the ...floor.”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了自己學校的樓層圖作為學習支架,讓學生根據此圖來進行練說。這一下子激發了學生說的愿望,學生有了藍本可依,一個個句子就瞬間從大腦中迸發出來。相對于沒有圖示,就讓學生來回答出某個房間在哪里,既簡單又省時。學生能更好地掌握并運用樓層及方位的表達,突破了本課重點句型。
3. 化難為易,層層深入
在學生碰到理解上的疑難時,我們可以根據學生已有知識進行循序漸進式的問題設計,步步為營,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就理解了、掌握了。
如在教學PEP7 Unit5 “What does she do? B Let’s talk”時,老師設計兩小部分的問題作為支架。
第一部分要求Listen and find out. 讓學生帶著Q1和Q2聽對話錄音,找到關鍵信息He’s a fisherman.然后教學新詞fisherman. 句型:“He works at see. He works on a boat.” 第二部分要求 watch and find out. 根據Q3和Q4,學生看讀對話,找出相關句子,并學習詞匯healthy life的相關信息。
通過這四個問題支架的引領,學生有目的地去學習新知識,在學習的過程中去理解這個文本所講述的大致內容,也讓學生明白對話中的主功能句所表達的意思,這幾個提綱挈領式的小問題將學習任務化為更細小的內容。相信經過這樣遞進式的問題引導,不僅學生的難題迎刃而解,而且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鍛煉。這種點撥性的問題導圖學習支架,給原本覺得“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學生帶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
四、以體現實踐創新為著眼點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把凡是學生能夠自己獨立做的事情給學生留出空間,讓學生自己有時間、有機會去選擇、思考、實踐、體驗、感悟、創造和應用。開放探究性的問題能激發學生在自主思維活動中萌發創新思維,不僅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還能將探究活動引向深入。
1. 聯系生活實際,拓寬思維空間
學生能自主學習和交流是每一節英語課的靈魂。語言與生活就像魚和水的關系,與自身生活經驗相聯系時,學生才能有話想說,有話可說,并做到言之有物。
如:PEP8 Unit3“ Where did you go? B Let’s talk”中,在習得文本對話后的活動設計時,教師設計了讓學生與搭檔聯系自己的寒假生活來仿編一個對話。雖然寒假生活過去沒多久,學生的腦中還存有印象,但在語言輸出時若沒有任何提示,學生不知道如何說起。于是,在第二次上課時,我結合已學舊知搭建了如下思維導圖支架供學生使用(淺色信息是老師本人的例子)
根據支架提示,學生與搭檔展開了寒假生活旅游的回顧。在此對話的形成中,既操練了本課對話知識,又復習拓展了When, Who with和How much句型,使對話內容更全面,更豐富,更系統。這種基于文字、圖像、符號的信息體系,讓學生對對話內容做一個清晰的總結,使語言輸出具有直觀性、形象性、簡單性。既鍛煉了學生的概括能力,又激活了學生的語用意識。
2. 建構文本信息,發展思維品質
文本建構是指課堂上學生以自己的“學力”走進文本,通過與文本、與自己對話,實現問題發現生成,進而達成問題分析解決的能力。作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要引導學生不要拘泥于想要獲得最終答案,而要更加重視獲取洞悉答案結果的過程與方法。 如在教學PEP8 Unit3 “Where did you go? A Let’s talk”中,老師設計了如下骨架文本:
此支架是挖空核心句型,讓學生思考“What are the missing sentences?”培養學生的想象思維,分析思維和邏輯思維。這樣的骨架文本設置了一定的難度和梯度,讓學生在原有的知識上,通過骨架文本這個“支架”,讓學生集中注意力去聽,積極去獲取新知識,避免了教師講學生聽的局面。
3. 尊重個體差異,促進能力發展
我們在教學中應始終本著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思路,設計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活動,充分考慮到學生在現有基礎、學習潛能、興趣愛好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教學過程中盡可能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因此我們老師在設計支架時也要充分考慮這一點,要照顧班中的每一個孩子。
如:在教學PEP四年級下“At a farm B Let’s talk”后,老師設計了這樣一個輸出支架:“Make a dialogue according to the dialogue. Then act it out.”
創編新對話是對新課教學的拓展和延伸,但不是每個學生都有能力去創編新的對話。所以教師在這個時候及時地提供了一個支架,即借用媒體,將句型呈現出來,并給與了相關提示。這樣的支架是有分層的,學生如果能夠掌握,就可以不看屏幕,如果存在困難,屏幕上的句式將會給他帶來幫助,于是,無論是什么程度的學生都有了參與的可能。
通過talk的學習,整合本身頭腦中已有的知識,能夠脫離書本的文本對話,將對話延伸與拓展到課外,生成為自己的生活中的語言,更希望學生能夠將語言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才是教材使用的最終目的。
綜上所述,為學生搭建清晰和豐富的導圖式學習支架,可以幫助學生理清脈絡,培養和保持小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優化小學英語對話教學,為學生的后續發展打下基礎,可以真正體現《新課程標準》“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S].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2] 陳曉麗.支架式理論在小學英語教學中的運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4(2).
[3] 陳敏.思維導圖及其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J].外語電化教學,2015(1).
?。ㄗ髡邌挝唬赫憬『幨姓剺蛑行男W 314400)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081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