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應天性,將音樂學習者變為音樂愛好者
來源:用戶上傳
作者:
2014年的北京電視臺少兒動畫春晚、2015年中國聯合國協會舉辦的《中國夢·千年之約》公益演唱會以及2016年的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節目樂童嘉年華演出讓中國人民大學附屬小學合唱團逐漸走入觀眾們的視野,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悉,更在青少年音樂傳播和發展領域引起了巨大反響。而帶領人大附小合唱團在各大合唱比賽中取得佳績,并讓合唱團蜚聲中外的正是我國著名的青少年音樂教育家楊紹慧老師。楊紹慧老師多年來一直致力于青少年音樂教育,并培養出了大批優秀的音樂人才。她教授的學生活躍在國內外眾多大型音樂演出或者比賽活動中,且成績優異者眾多。楊紹慧老師不僅是人大附小合唱團的指導老師和總指揮,更加難得的是,她克服重重困難,培養了人大附小男童聲合唱團。男童聲合唱團因為受到變聲期的影響,所以顯得尤為珍貴,這在中國青少年合唱團中屬于“鳳毛麟角”,更何況人大附小男童聲合唱團還在香港國際青少年合唱比賽等大型國際比賽中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優異成績。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隨著學生們和合唱團的成功,整個音樂藝術領域也更加關注并廣泛推廣楊紹慧老師的教育教學方法。楊紹慧老師在此時想的不是功成名就,而是將自己的關于音樂教育的成功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分享給廣大音樂教育者,學習者及愛好者。楊老師在她有關聲樂表演的專著《聲樂藝術的舞臺表演探究》中對獨唱、合唱、歌劇和戲曲表演的風格類型進行了分析、并且通過自己多年的音樂教育和舞臺指導經驗總結了這些聲樂表演形式的舞臺表演技巧,幫助表演者找到科學的訓練方法,提高表演者的舞臺表現力,進而提高聲樂作品在舞臺的表現力?!堵晿匪囆g的舞臺表演探究》一書中提到“多元化的文化決定了多元化的藝術形式”,楊紹慧老師認為,多元化的藝術形式也需要多元化的教育方法。她在音樂教學中開創性的提出并采用的“多元化導入法”不僅幫助音樂教育工作者把音樂藝術之美以多元化的方式傳遞給學習者,也激發了學生對于音樂的興趣和熱愛,同時也提高了他們的學習效率。這在音樂教育乃至整個教育領域帶動了教育多元化的變革和發展。
而楊老師在另一部音樂教育專著《音樂教學與表演藝術研究》一書中提出:“音樂教育是一門學科,但它首先是一門素質教育。它通過教授音樂這門藝術,來反應人們的思想、情感以及社會生活,使學生們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從而具有對音樂感受美創造美的能力。”《音樂教學與表演藝術研究》一書對聲樂表演在教學過程中實現表演藝術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進行了實踐探索與研究,以幫助聲樂表演者更好的表現音樂作品。楊紹慧老師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他們的潛力是無窮的。如果要使音樂學習者在舞臺表演等實踐過程中更好地結合課堂上學習的音樂藝術理論,首先在教學堂課中,要讓學生在“美”的熏陶下去感受美,體驗音樂的美,并表現音樂的美,從而提高自己的音樂審美能力,通過精心的教學設計,激發學生們對音樂產生濃厚的興趣。其次,要順應孩子的天性,解放他們的天性,讓孩子們盡情發揮自己的才華和能力,激發他們的創造力和想象力。要想發揮學生的想象力必須把課堂的主動權交給學生,讓他們有施展的空間。最后,也要注意在音樂教學中的常規培養,使課堂訓練更加行之有效,使學生們能夠持之以恒,從被動接受者變為充滿熱情的主動學習者,自然而然的投入到音樂藝術的學習中,并更好地在實踐中運用自己所學習到的技巧,展現自身的才華與特色。楊老師在《音樂教學與表演藝術研究》一書中還提出了“音樂表演的創造性,首先要求表演者必須具有強烈的參與意識與創造熱情。”而德國著名的作曲家,音樂教育家奧爾夫也曾說過 “讓孩子自己去找,自己去創造音樂,是最重要的。”如果學生們不是對于學習沒有主動性和熱情,那么即使身負才華,也將江郎才盡。
青少年教育是整個教育過程中最難的也是最重要的一個環節,楊老師認為,青少年兒童是我們未來的希望所在,是音樂藝術未來的承載者和傳承者。做好青少年音樂教育,不僅可以豐富孩子們的生活,樹立正確的世界觀,讓孩子們掌握一門藝術學科,也可以通過音樂藝術培養,發現有天賦的音樂人才甚至天才,并可以把握好培育和引導他們的最佳時機。而把握好這個時機,要順應孩子們的天性,把傳統的嚴肅緊張師生關系變得更加緊密,輕松和活潑,寓教于樂,不僅讓學生們在有限的時間學到了更多的知識,并可以善加利用,也讓學生與老師的關系更加和諧,這是未來教育發展的重要思路。
2019年在中國國家大劇院,人大附小合唱團將舉辦專場合唱音樂會,同時楊紹慧老師和她的合唱團也正在為2019年再次參加香港國際青少年合唱比賽繼續努力。今后的音樂舞臺上,楊老師和她的學生們還將繼續奉獻更加精彩絕倫的演出。而楊紹慧老師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對于青少年教育的領域的影響必將更加深遠。
轉載注明來源:http://www.hailuomaifang.com/1/view-14864014.htm